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

  • 急雨松风
  • 2024-09-07 04:18:09
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老北京的饽饽铺

现代人可能体会不到,过去点心在人们心目中是最好吃的食品。饽饽铺这个老话题至少半年前就想分享,可是担心没有读者就搁置下来。前些天朋友转来一篇有关老北京饽饽铺的文章,看后决定还是试试。其实这种题材的老文章我看过好几篇,本集转发其中一篇短文,文章作者是刘仲孝。

旧时的北京,“饽饽”是糕点和一些面食的统称(图1-4)。关于“饽饽”一词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蒙语说、满语说、汉语说。有观点认为,北京最早的商铺是一家饽饽铺,元建大都之初就开张了,并且一直经营到民国时期。这家饽饽铺就是合芳楼,位于东城区的闹市区,灯市口附近。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这里成了许多外国摄影师的打卡点,留下不少老照片,图5就是其中的一张。据说合芳楼旧址近年已被找到,不知真伪。图6是位于东四牌楼附近的东文美斋饽饽铺。最后我讲三种饽饽的名称,也许还有人知道:蓼花、自来红、坑面子。

“逢年过节人们利用节假日常常探亲访友,随身携带点时新糕点、水果之类以馈赠亲友。糕点,也有人叫饽饽。因此过去的糕点铺老北京人都称为饽饽铺。查考“饽饽”一词,原来是始自于元朝。元世祖迁都燕京,遂改金中都为大都城,那时的北京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大批蒙古族人随之入京,蒙、汉等族人民杂居相处,习俗、语汇渐渐融合,于是当时的北京在食品上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相形之下,汉族糕点就是次要食品了。

到了清代,北京城除了蒙古饽饽外,又出现了满洲饽饽。北京人管蒙、满饽饽又叫“鞑子饽饽”。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种糕点俗称“巴喇饼子”,实际上就是满洲奶油松子饼;“萨其马”就是蒙古糖缠密糕。据说过去北京城讲究的老字号饽饽铺必须在门外悬挂的漆金木牌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缺一不可,以示其正规。

现在的糕点,很少有人用“饽饽”一词呼之了。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门外大栅栏东头路北,一家糕点店门脸尚有“田家饽饽”的招牌,这大概就是借用老北京的古风俗吧。”

附“读书”栏目的目录链接:网页链接网页链接

附本人微博总目录:网页链接北京·灯市口
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急雨松风#微博旅行家# 读书(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