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物竟叫对骂训练器#

  • 北京晚报
  • 2024-11-03 14:29:16
AI人物竟叫对骂训练器AI人物说用户胖又丑眼下,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与儿童需求相关的赛道自然也不例外。近日据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卫报》消息称美国一青少年因迷恋AI(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而自杀,他的母亲对相关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欺骗性和成瘾性。

悲剧的发生令人惋惜,事实上,从软硬件到玩具、游戏,AI可能比想象中更多地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当AI的风潮吹来,人们做好准备了吗?

按照章先生与孩子的约定,做完作业后是孩子的“自由时光”。不过偷看了孩子与AI的一些聊天记录后,他还是隐隐有些担心。“大多是日常打招呼、逗闷子,或是聊一些动漫剧情,跟AI互动编故事。我觉得挺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可有些内容还是有点跑偏。”

在章先生看来,不少AI人物的设定和对话相对成人化,孩子只有10岁,接触这些内容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大好拿捏。

例如,一些人物主动提出“你要跟我约会吗?”有些则设定目标“把她追到手”,再配合或娇媚或英俊的动漫画风,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些AI人设,则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攻击性,会主动发送诸如“有本事打我啊!”“看你又胖又丑的样子”等信息。有些人物的名字干脆就叫“对骂训练器”,甚者发送“我是机器人怎么了?我照样骂你!”令人哭笑不得。

记者注意到,此类App简介中,适用年龄一栏普遍标注了 “17+”等标签,但很少有用户会注意这个限制。章先生也坦言,看孩子聊得挺起劲,怕干涉多了反而孩子更好奇。

“是大象大还是鲸鱼大?”“人为什么没有尾巴……”对小小孩的父母来说,给孩子选择AI玩具,颇有种“解放自己”的意味。“终于不用回答孩子那些无厘头的问题了!”但在使用过程中家长发现,当下的AI其实还没有那么聪明。例如,对儿童不太清晰标准的语音,识别能力一般,会将“幼儿园”识别成“用人”等等。对话时也缺乏对孩子专注力、认知度的考量,动辄大段输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压迫感。

“不过未来AI玩具如果做得太好,是否会让父母‘偷懒’,疏于对孩子的陪伴?”陈女士回忆,女儿小时候很喜欢玩一个地球仪形状的AI玩具,常用语音呼唤它开灯关灯,让“对方”播报天气预报以及出脑筋急转弯等。“我忙的时候还让她去找‘地球姐姐’玩儿,她都不一定知道里面没有真人。”

记者发现,虽稍显过早,类似隐忧已悄然出现。如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包蕾萍所写,“AIGC时代,儿童不再需要缓慢和复杂的学习过程,就能轻易掌握通往成人世界的密钥。尤其是当AI有了感情,能够和儿童建立更为亲密、便捷的互动,当成人的指导和监管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时,年轻世代的价值观不确定性也几何级数上升。”(@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吴楠 插图 宋溪 )
#AI人物竟叫对骂训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