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对德国一方军国主义的固有认识
- 汪有
- 2025-02-02 04:45:28
新年写写长书评,《爱因斯坦的战争:相对论如何征服世界》,非常给我启发。
看完想的是:哎,这是我想写的书啊。
全书30来万字,基本集中笔墨,只写了5年的时间线: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适逢一战,科学家们怀揣着对彼此祖国的热爱和盲目选定立场,将自己的知识化作彼此残杀的技术。
硝烟散去,依然有热爱和平与热爱科学的学者缝缝补补,促成了相对论为科学界接受。
我读过六七个版本的爱因斯坦传记,现在再有作家想写爱因斯坦传,也实在是不好下手——
之前我看了这么多,导致这本书30多万字里起码有25万字是我熟悉的。
但就在我没读过的几万字里,依然对我有两点启发:
1.新的史料,改变我对德国一方军国主义的固有认识;
2.创作技法切入角度的启发。
先说【改变我对德国一方军国主义的固有认识】。
无论是德国在一战中的军国主义,还是事后的德国纳粹,我们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构建出刻板印象,一种对坏人的刻板印象:
德国人,虽然坏,但是和日本野蛮疯批的军国主义不同,德国文明又高雅,是一种美型的坏人。
电影里的德方军官,往往都相貌英俊,身姿挺拔,军装拉风,还具备对酒水和音乐的品鉴能力。
参见《钢琴师》里保护音乐家的德方军官,《禁闭岛》临死前还放着交响乐的集中营长官。
《波斯语课》照顾主人公的军官,你看他还热爱学习语言。
以及,我们传统会以为:德方军国主义的恶意,是有序的,定向的,跟我们无关的。
比如,他们在各种常见的文学或者电影里,针对且只针对敌军和犹太人,对其他人一副无害的样子。
甚至有种纪律严明的感觉。
所以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也有大批中国网民不讨厌纳粹,心想反正你只害犹太人,不关我事。
以色列的新闻上了热搜,还有很多人支持元首。
这本书对德方国主义的批判非常到位。
1914年8月25日,1万名德军占领比利时鲁汶。
鲁汶是比利时第九大城市,也就是个小城市。
但历史悠久,里面许多古迹,现在也是算是热门旅游目的地。
很多中国人了解它可能是通过鲁汶大学,始建于15世纪,现存天主教历史最悠久的大学,qs排名几十名吧,还有人去留学。
就是这种几乎不设防,没啥威胁的美丽小城,仅仅是因为德军夜晚进入,友军走火,他们觉得有敌人要狙自己。
他们烧毁了这座城市。
1000栋建筑物被毁,4万人流离失所,鲁汶大学图书馆被烧掉25万本书籍,很多都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珍贵书稿。
对平民的袭击在战场上反复发生,根本没有很多人误以为的"定向""有纪律"。
而这支1万人的占领军里,还有着后来二战中参加进德国核计划的诺奖得主奥托·哈恩。
他最应该知道大学、书籍、知识的燃烧意味着什么,但他参与了。
而看到自己祖国犯下焚城罪行,这些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反省,还积极为德国发声。
他们写了《93人宣言》,支持军国主义,签字的包括普朗克、伦琴、能斯特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我那本也写过,玛丽·居里在战后遇到学术交流,碰到德国同行,先问"你签没签过93人宣言"。
只要签了,她就拒绝握手。
一战中化学家、诺奖得主哈伯启动了毒气战,日后他因为自己是犹太人,只能逃出德国。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身兼一个委员会的职位,工作就是帮助这些逃出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哈伯接受营救,来了英国,卢瑟福面对哈勃,也拒绝握手。
我救你,出于我的人性,我不跟你握手,出于对同胞和平民的缅怀。
这些民族伤痛,对文明的摧毁,那一代人感受得远远比我们深。
钱信伊在脱口秀里对着美国观众科普日本的疯批,也给观众下了个台阶:
你们是美国人,对地球另一边不了解。
我们东方的普通人,也不太了解地球另一边德国造成的伤痛。
军国主义没好东西,不能被一些文艺作品中的片面描写自我欺骗。
那些人类最聪明的知识分子,不也被洗脑签了名字吗?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顶着压力就是不签字、还公开宣称支持德国输掉的爱因斯坦,是侠之大者。
再讲讲【创作技法的启发】
前面说了,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品,太多了,还能有什么角度呢?
这本书引入了一个镜像人物:爱丁顿。
爱丁顿在这篇文章里出现的科学家里,应该是最不出名的。
他是天文学家,在战争中和战争后,不以国籍偏废思想,力主推广敌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他也带队前往南美,亲手用实验验证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身在德国,呼唤和平。
爱丁顿身在英国,拒绝参战。
战时爱丁顿按要求应当入伍,但爱丁顿拒绝,在表格中填写的理由是"依据良心拒绝"。
那个时候民族思想盛行。
我们旁观者看来,都说一战是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
但在当时的英国,任何不愿参军的人,都会被上各种道德压力。
他坚持拒绝。
他的好朋友,科学家戴森(戴森球那个戴森)位高权重,跟他说:
何必"依据良心拒绝"啊,我保你不行吗?
我写个声明,就说你的研究非常重要,在科研机构走不开,不就不用去了吗?
后来爱丁顿因为拒绝参站,要接受问询。
戴森的解释起了大用,委员会同意他可以不去前线了,他的研究工作很有用。
但爱丁顿很轴,说:我就是依据良心拒绝。
也正是这么轴,有内心坚持的人,放下民族藩篱,跑到南美,去证明德国科学家的理论。
历经险阻也成功了。
宣布广义相对论得到证实的发布会,不在德国,而是在英国举办。
也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又值得了一点。
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可这本书的两个主人公,让我看到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也可以跨越国界。
作者用大量科学家在战争中的表现作为群像背景,又选取两个镜像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爱丁顿。
不需要加什么主观判断,冷静的历史事实自会让主旨突出。
所以给我很大启发。
至于是否推荐给大家看,我倒是有些犹豫。
我是看了很多部,觉得学到很多。
没看过爱因斯坦任何传记,对科学家缺乏了解,会麻烦一点。
不过整体影响也不大。
搭配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或者我那本第五章,复方服用,效果更佳。
我们下本书评再见!
看完想的是:哎,这是我想写的书啊。
全书30来万字,基本集中笔墨,只写了5年的时间线: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适逢一战,科学家们怀揣着对彼此祖国的热爱和盲目选定立场,将自己的知识化作彼此残杀的技术。
硝烟散去,依然有热爱和平与热爱科学的学者缝缝补补,促成了相对论为科学界接受。
我读过六七个版本的爱因斯坦传记,现在再有作家想写爱因斯坦传,也实在是不好下手——
之前我看了这么多,导致这本书30多万字里起码有25万字是我熟悉的。
但就在我没读过的几万字里,依然对我有两点启发:
1.新的史料,改变我对德国一方军国主义的固有认识;
2.创作技法切入角度的启发。
先说【改变我对德国一方军国主义的固有认识】。
无论是德国在一战中的军国主义,还是事后的德国纳粹,我们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构建出刻板印象,一种对坏人的刻板印象:
德国人,虽然坏,但是和日本野蛮疯批的军国主义不同,德国文明又高雅,是一种美型的坏人。
电影里的德方军官,往往都相貌英俊,身姿挺拔,军装拉风,还具备对酒水和音乐的品鉴能力。
参见《钢琴师》里保护音乐家的德方军官,《禁闭岛》临死前还放着交响乐的集中营长官。
《波斯语课》照顾主人公的军官,你看他还热爱学习语言。
以及,我们传统会以为:德方军国主义的恶意,是有序的,定向的,跟我们无关的。
比如,他们在各种常见的文学或者电影里,针对且只针对敌军和犹太人,对其他人一副无害的样子。
甚至有种纪律严明的感觉。
所以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也有大批中国网民不讨厌纳粹,心想反正你只害犹太人,不关我事。
以色列的新闻上了热搜,还有很多人支持元首。
这本书对德方国主义的批判非常到位。
1914年8月25日,1万名德军占领比利时鲁汶。
鲁汶是比利时第九大城市,也就是个小城市。
但历史悠久,里面许多古迹,现在也是算是热门旅游目的地。
很多中国人了解它可能是通过鲁汶大学,始建于15世纪,现存天主教历史最悠久的大学,qs排名几十名吧,还有人去留学。
就是这种几乎不设防,没啥威胁的美丽小城,仅仅是因为德军夜晚进入,友军走火,他们觉得有敌人要狙自己。
他们烧毁了这座城市。
1000栋建筑物被毁,4万人流离失所,鲁汶大学图书馆被烧掉25万本书籍,很多都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珍贵书稿。
对平民的袭击在战场上反复发生,根本没有很多人误以为的"定向""有纪律"。
而这支1万人的占领军里,还有着后来二战中参加进德国核计划的诺奖得主奥托·哈恩。
他最应该知道大学、书籍、知识的燃烧意味着什么,但他参与了。
而看到自己祖国犯下焚城罪行,这些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反省,还积极为德国发声。
他们写了《93人宣言》,支持军国主义,签字的包括普朗克、伦琴、能斯特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我那本也写过,玛丽·居里在战后遇到学术交流,碰到德国同行,先问"你签没签过93人宣言"。
只要签了,她就拒绝握手。
一战中化学家、诺奖得主哈伯启动了毒气战,日后他因为自己是犹太人,只能逃出德国。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身兼一个委员会的职位,工作就是帮助这些逃出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哈伯接受营救,来了英国,卢瑟福面对哈勃,也拒绝握手。
我救你,出于我的人性,我不跟你握手,出于对同胞和平民的缅怀。
这些民族伤痛,对文明的摧毁,那一代人感受得远远比我们深。
钱信伊在脱口秀里对着美国观众科普日本的疯批,也给观众下了个台阶:
你们是美国人,对地球另一边不了解。
我们东方的普通人,也不太了解地球另一边德国造成的伤痛。
军国主义没好东西,不能被一些文艺作品中的片面描写自我欺骗。
那些人类最聪明的知识分子,不也被洗脑签了名字吗?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顶着压力就是不签字、还公开宣称支持德国输掉的爱因斯坦,是侠之大者。
再讲讲【创作技法的启发】
前面说了,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品,太多了,还能有什么角度呢?
这本书引入了一个镜像人物:爱丁顿。
爱丁顿在这篇文章里出现的科学家里,应该是最不出名的。
他是天文学家,在战争中和战争后,不以国籍偏废思想,力主推广敌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他也带队前往南美,亲手用实验验证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身在德国,呼唤和平。
爱丁顿身在英国,拒绝参战。
战时爱丁顿按要求应当入伍,但爱丁顿拒绝,在表格中填写的理由是"依据良心拒绝"。
那个时候民族思想盛行。
我们旁观者看来,都说一战是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
但在当时的英国,任何不愿参军的人,都会被上各种道德压力。
他坚持拒绝。
他的好朋友,科学家戴森(戴森球那个戴森)位高权重,跟他说:
何必"依据良心拒绝"啊,我保你不行吗?
我写个声明,就说你的研究非常重要,在科研机构走不开,不就不用去了吗?
后来爱丁顿因为拒绝参站,要接受问询。
戴森的解释起了大用,委员会同意他可以不去前线了,他的研究工作很有用。
但爱丁顿很轴,说:我就是依据良心拒绝。
也正是这么轴,有内心坚持的人,放下民族藩篱,跑到南美,去证明德国科学家的理论。
历经险阻也成功了。
宣布广义相对论得到证实的发布会,不在德国,而是在英国举办。
也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又值得了一点。
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可这本书的两个主人公,让我看到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也可以跨越国界。
作者用大量科学家在战争中的表现作为群像背景,又选取两个镜像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爱丁顿。
不需要加什么主观判断,冷静的历史事实自会让主旨突出。
所以给我很大启发。
至于是否推荐给大家看,我倒是有些犹豫。
我是看了很多部,觉得学到很多。
没看过爱因斯坦任何传记,对科学家缺乏了解,会麻烦一点。
不过整体影响也不大。
搭配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或者我那本第五章,复方服用,效果更佳。
我们下本书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