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一台完美无瑕的春晚

  • 四维岛屿
  • 2025-01-30 09:20:33
我们不需要一台完美无瑕的春晚。

试图用精密齿轮组装年味的人,终究会失去包饺子时面皮裂开的惊喜。当舆论场年复一年用游标卡丈量节目单的刻度,我们或许该为春晚松绑——这台承载十四亿人集体记忆的文化织机,本就不该被框进工业化生产的标本夹。

曾经的电视屏幕框住十二亿人共同的夜晚,如今数据流冲刷过的电子河床上,每一粒沙都在闪烁自己的倒影。我们不再共享绝对的“此刻”,却在无数个平行时空里,用二创、弹幕、动图,将春晚熬煮成粘稠的当代寓言。那些粗糙的、即兴的、带着毛边的瞬间,那些在深夜里突然共鸣的集体记忆,恰似古树皲裂的树皮里寄居的苔藓,在年轮深处滋养着文化共生体。

人们对春晚的祛魅过程,恰是文化生命力的复苏仪式。除夕夜,小红书的界面成为新式供桌,点赞与收藏替代了香火。人们相信的不再是完整叙事和乏味的说教,而是一个个在帧与帧之间漂浮的符号:一段旋律切片、一抹妆造残影、一句嘴瓢的台词或是一瞬失误的甩镜头——是这些零散的元素,拼凑出比完整节目单更真切的情感记忆。

小红书撕开春晚的舞台幕布,暴露的不止是后台,更解构了“国民性”的幻觉。所谓“国民”,本应是无数差异个体的最大公约数,却在传统媒介时代被压缩成高度提纯的符号。而今,弹幕里的争论、笔记区的解构、二创视频的戏谑,都在将文化解释权归还给每个普通人。但这种解构并没有消解春晚的价值,反而为其注入新的基因,使得如今的春晚不再是高悬于岁月深处的图腾,而是成为千万块棱镜,折射出迥异的光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民记忆的传承,终究要依靠无数个体的疼痛与温柔来托举——小红书用七小时直播剖开春晚的胸膛,不是为了一颗展览完美的心脏,而是为了让所有人看见那些细小的毛细血管,如何汩汩流淌着十四亿人的体温。

完美是真空包装的年货,不完美才是冒着热气的灶台。春晚全球化的意义,更不在于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无缺”,而在于展现那些从历史中长出的、筋骨与血丝相扯的联结——允许春晚保留粗粝的颗粒感,就是允许文化以人类最本真的形态呼吸。当我们不再需要一座完美无瑕的文化纪念碑,当传统甘愿成为可拆解、可混搭、可误读的开放文本,或许才是文明真正成熟的时刻。

*捕捉到新年第一道彩虹。

春晚
我们不需要一台完美无瑕的春晚我们不需要一台完美无瑕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