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

  • 秦三见
  • 2025-01-06 10:00:18
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李俊杰

2025年的第一天,我是哭着看完的这本书。

在收到这本书,看到封底那段文字的时候,我就已经预料到,阅读时我一定会哭。
可是没想到,这情绪上来得这么快,而且一直持续到读完它。
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好得让我多震撼,而是因为在这本书里无数次产生了共鸣。

作者的家庭和履历都算得上很好——物质条件不错,留学读研,人际关系不错,甚至老板都对他很好。发现他状态不对劲,老板主动让他休息,后来生病想辞职,老板直接给他停薪留职。家里人虽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抑郁,但得知他想去医院的时候,爸妈一起陪着他看病。
这样的人,或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抑郁,连作者本人都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
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他在这本书里追溯自己的过去,想找出病因,但也只是无意义的回忆。
在这种时候,能做的似乎并不是去寻找那个答案,而是关注当下,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

这不是一本有关抑郁症的学术作品,只是作者很主观的对自己确诊双相到停药的记录。
没有很深刻的文字,但有过类似体验的人真的会很容易产生共鸣。
我看到12页的时候,第一次哭出来。
“无论外边天气好还是不好,前面还有多少人,我的内心都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死水,一点生命力都没有。”
一点生命力都没有。
我好像一下回到了2017~2019那三年,整个人仿佛被困住了,连每天早晨睁开眼都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后来,我变得好起来之后,翻看那几年自己发过的微博,都会被当时那些消极的话吓得手心出汗,一条条都被我给删掉了。

看作者写他去医院的这段经历,也想起前两个月带家人去精神科的感受。
那些生病的人、那些检查和测试题,只能说写得过于真实了。
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跟心理医生不同,他们是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判断,然后快准狠地开药。
药物的副作用、漫长的治疗、一次次的复查,但总归是会好起来。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能想起张进的《渡过》,在那本书里,作者记录了自己得抑郁症到康复的全过程,写得非常好。
没想到读着读着,这本书里竟然也提到了《渡过》,作者确诊之后的某一天,他爸爸送给了他这本书。
当年我在最艰难的时候看了《渡过》,然后写了《走入你的良夜》这篇小说,可以说《渡过》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后来偶尔还会找出来看看,以为鼓舞到了那么多人的作者,如今正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好好地过着自己的人生。却没想到,在读当下这本书的时候,得知《渡过》的作者张进已经去世了。
真的很难过。
我并不了解他,也从没过多关注过他,但因为《渡过》这本书,他仿佛是我远方的一位老师,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泪如雨下。

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如果严格理性地去打分,可能不会太高。它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深刻的见解,全部都是作者的个人体验。
但有过相似经历的朋友们一定会被这本书的某一些片段打动,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一个曾经被困住但总会好起来的自己。

最后,顺手推荐一下张进老师的《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贝忘录#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