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来说...
- 传媒老王
- 2025-01-04 18:46:20
书评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来说,1949年是一道命运的分水岭。严耕望随史语所迁往台湾,成为中古史地研究的大家;刘子健客居美国,成为国际上的宋史巨擘;留英的丁则良则在1950年放弃博士学位,毅然回国,却成为运动中可能是最早自杀的学者;左翼史家吴晗则在解放后接管清华大学,虽然成为大陆史学界的头面人物,但是他的结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四位学者可以说是政权鼎革时期去、走、归、留的四种代表人物,他们的命运显然已经注定。
正如书中所说,“在当时中国,政局时势已达到决定一个史家生死荣辱的严峻程度”。时势对于学术走向的影响,由此可见。而这也是学术史往往关乎思想史的缘故。即便如此,如陈寅恪、程应镠这样的史学家,也依然秉持着思想与学术的那一支长蒿,在时代乱流的波折回转之中成为坚实的砥柱。好书推荐
正如书中所说,“在当时中国,政局时势已达到决定一个史家生死荣辱的严峻程度”。时势对于学术走向的影响,由此可见。而这也是学术史往往关乎思想史的缘故。即便如此,如陈寅恪、程应镠这样的史学家,也依然秉持着思想与学术的那一支长蒿,在时代乱流的波折回转之中成为坚实的砥柱。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