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以前发过,超过半年...
- 闫红erlintu
- 2025-01-02 14:41:24
这篇文章以前发过,超过半年,不可见了,此文被我收到新书里。如果我要挑一本自己的书送人,就是这本了,不只是希望我的家人被“看见”,更希望相似的痛苦磨难都能被看见。
我姥姥19岁时和我姥爷离了婚,对于我而言,我姥爷差不多是个陌生人。只记得我两三岁时候,我姥爷从县城来过我们家几次,他当时在要害部门,身边总是前呼后拥的一大群人。后来他调到不那么重要的岗位,来市里办事的机会少了,就在我的生活里完全消失了。
我十二岁那年,某个雨后的傍晚,坐在厨房里吃饭的我,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撑一把美丽的伞从厨房窗外经过,我暗暗希望她是来我们家的。然后,她真就推开我家的院门,我妈说,哎呦,你怎么来了。
那是我二十岁的小姨,不知她为何忽然记起这个姐姐。反正和我姥爷家的外交就这么恢复了。不久,我最小的舅舅结婚,我妈带我去喝喜酒。我们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来到百十公里外的小城,下车后,我妈犹豫了一下,说,去给你买双新鞋吧。她在县城百货大楼,给我买了一双红色的旅游鞋,替换掉我脚上那双太旧的白球鞋。
旅游鞋18块,对极度节约的我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我当时最贵的一双鞋。
在我姥爷家自建的二层小楼门口,我见到传说的中的施女士,我姥爷的第三任妻子。我妈叫我喊她姥姥。施姥姥走上来,亲热而不失分寸地寒暄着,笑容很安静。在吾乡,很少有长辈像她这样微笑,嬉笑怒骂才是常规表情,人人脸上表情纹都很明显。我想,这可能跟她从前是大地主家的小姐有关吧。
我姥姥家也是地主,破落土地主,我姥姥的父亲嗜赌成性,把家里的土地输光了。这位施姥姥家不同,我后来见过她母亲,一个吃斋念佛的老太太,衣着素净,眉眼柔顺,除了反对子孙杀鸡,对世事一概不参与的姿态。
待到进了屋,我只觉得眼前一亮,那个堂屋也就是客厅不算太大,看上去却格外空旷。像那个日本人写的书名:“我的家,空无一物”
房间正中是一张裂了缝的八仙桌,铺了张玻璃板,摆着一盘洗得干干净净带缨子的脆萝卜。上青下白的大萝卜,影影绰绰地映在擦出了通透感的玻璃桌面上,像一幅极富透视感的水彩画。
家具不多,电视机还是十二寸黑白的。但所有的家具都一件是一件,很有根基的样子,以后应该也不会随便扔掉。
事实正是如此,那两只人造革单人沙发,我二十多年前就见它们在那里,普普通通。二十多年之后,它们驻守原处,年年相见,并不见老,倒有一种故意做旧般的艺术感。我后来听到一种说法,使用才是真正地断舍离,年复一年使用同一样东西,不购置新品,既环保,又能总待在时光深处,只是有点违背喜新厌旧的人性。
施姥姥给我们拿点心,点心放在一个外漆斑驳但很干净的饼干桶里。她说她去那点心作坊看过了,确定他们家很卫生才买的。我姥爷便说施姥姥这洁癖害了他,现在他都没法在外面吃饭,再大的饭店,厨房都没法看。有次坐长途车,路过的小店实在没法下脚,他只好买了两个白煮蛋,在路边蹲着剥开吃了。
怎么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很像初入荣国府的林黛玉,眼前所见倒不怎么奢华,可是他们的活法真不一般啊。我自己家就活得很糙,有点心吃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讲究。
这当然得益于施姥姥的“生活力”。
那时候没有这种词,统称为“会过日子”。有的人所谓“会过日子”就是一味地省,施姥姥的“会过日子”是有技术含量的。
她是将手边所有的“好”都用上,活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益求精,具体说就是她能用五百块钱,过出五千块钱的生活质量。这也算让手里有限的资金大幅度升值了不是吗?
两家建交之后简单了,小舅舅婚礼之后几乎每一个暑假,我都要去姥爷家住几天。其实不是很愉快的体验,在我姥爷家我总是很紧张,他远远地坐在八仙桌上首,喝酒,夹菜,有时会高瞻远瞩地挥一下筷子,张罗我夹菜。
我小心地夹上一筷子,暗暗估量我的动作在我姥爷眼里是否合乎标准。他是和蔼的,但不知怎的,我在心里将他设置为一个评判者。
可能因为知道他不爱我,有次他说起我小时候的样子,说又黑又瘦,他看到心里凉了半截。我听得一肚子问号,我从小白白胖胖,跟“黑瘦”二字无缘。他所以会有这种印象,要么是他把别处的记忆移植到我身上了,要么他在看到我之前,就已经打算不喜欢我了。
但我还是愿意去,哪个孩子不喜欢走亲戚呢?我们家亲戚太少了。再有,虽然我姥爷不像个亲戚,但施姥姥,可是个很会制造“亲戚家”那种氛围感的人。
她认真地记得每一个人爱吃什么,人家来之前,她就开始筹备。
我嗜辣,她就把青椒的内瓤掏出来,填进去鲜嫩的豆腐,上锅蒸。雾气丝丝缕缕地溢出,豆腐与青椒两相勾兑,像是投缘的两个人,都拿出最好的一面。豆腐去了豆腥,青椒去了清气,鲜香得十分绸缪,辣是足够辣的,辣里带一点点绵柔,让人欲罢不能。
这道菜很花心思,我很少会遇到谁这么隆重地对待我。
施姥姥看着我吃得稀里哗啦,又是哈气又是抹汗,又要当心别把舌头吞下去,她的神情悠然自得,说,她总是选最好的食材。
她是可以以此为傲,我跟她买过几次菜,在买菜这件事上,她很专业。
雾气弥漫的清晨,她牵着我的手,走过狭窄的铺着青石板的小巷。露水把它们濡湿,穿着塑料凉鞋走在上面,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脚下就会一滑。遇见熟人,她跟人介绍:“这是老大家丫头”。对方也忙亲切地寒暄几句,浑若无事的,掩饰掉那种不合时宜的心知肚明。
菜市不大,两溜菜摊一摆更显得拥挤杂沓。施姥姥从第一家开始打招呼,她能喊出每一个菜贩子的姓,再根据对方年龄性别加上合适的后缀。
对方大都满面笑容,跟她推荐自家最为新鲜的菜品。有入她眼的,她便拣起,称好,付钱,并不拿走,两手空空地走到下一家。
肉摊在菜市最里面,肉贩子就像电影里那样满脸横肉。他的摊子前早就围了一大堆人,他仍然能够老远就冲着施姥姥喊一声“俺姨”,将一块粉嫩的猪肉,从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缝里递出来。施姥姥把钱递过去,在一众羡慕的目光中转身离开。
归途中,她将刚才买的菜一一拣入篮子里,像写小说呼应布下的草蛇灰线。我这才明白她刚才为何空手而行,这样做不但更省力,还透着松弛,体现出天长日久处出来的信任与默契,让买菜这件家常事,有人世间的绵绵情致。
我姥爷是最大受益者。他喜欢吃鱼,施姥姥和他结婚后,就在家里备了两口水缸,其中一口永远养着几条随时待命(等待送命)的活鱼。我姥爷“好”(这个字读第四声)朋友,常带三朋四友回家,困难年月,施姥姥也能整出几个下酒菜,任他们喝得东倒西歪也无怨言。
她不抱怨,前面说了,她很安静。这种安静太讨人喜欢了,聂鲁达有句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施姥姥能在那场夺夫之战中胜出,也是凭借了这种不在场一般的安静。
尽管我姥姥和孟姥姥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一肚子热心肠。但是好心肠也许是实质正义,好脾气却是程序正义,离开程序正义,很难谈实质正义啊。何况,我姥爷怕吵,他要安静。
我姥爷说起那些年,总皱着眉头,觉得烦,差不多就是《甄嬛传》里皇帝的表情吧,居高临下的生无可恋。和施姥姥结婚时,我姥爷有四个孩子,以及两个不甘心的前妻。结果就是,这四个孩子你方唱罢我登台地出场,每一次父子(女)相聚,都不可能一团祥和。
我姥爷某次酒酣时说,他被闹得受不了时,想丢下这一大家子报名去新疆支边。那时穷啊,他说,那么多张嘴围着他,我姥姥和孟姥姥老去他们单位闹腾,他的升迁之路结束得很早。要是施姥姥再在他耳边念叨,他可就活不下去了。
你看,施姥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对不对?她是如此完美。但是,如果有人真有胆量跟施姥姥这么说,她会不会像甄嬛那样来一句:我要这成功有何用?
经营那些完美时日,要付出多少辛劳,更重要的是,要抵挡多少嘈杂的进攻。男人打着抬脚就走的主意,她不能,她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若无其事。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依然寂寞,寂寞到,只能跟我这样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晚辈,谈谈她年轻时候。
那时我已经十六七岁了,有一天晚上,她来我住的房间找个东西。拉开抽屉时,她看到一个瓷苹果,拿出来,给我看,说这还是她二十岁时来岁去省城出差时买的。
这个小玩意掀开她对过往的回忆,她忽然变得话很多,告诉我,曾经提起她的家族,城中几乎无人不晓。非常年代,她家受到冲击,好在她父亲乐善好施,做人低调,所受冲击有限。为了填充县医院力量,县卫生局到学校招几个女孩子送到卫校培训,她居然也顺利入选。
她珍惜这机会,卫校离她家远,每天她都早早出门。天还黑着,她拎着一盏马灯,经过街巷拐角时总是战战兢兢,听到身后的脚步声,想看又不敢回头看。
跟我说起这些时,她语速加快,眼神活泛起来,语气里又兴奋又紧张,都不像她了。我想起她卧室墙上挂着的她年轻时的照片,穿着蓝白格子衬衫,两条长辫子,眼睛不很大,却含着很梦幻的神情。恍惚间,我在她脸上看到那时的样子。
她穿过街巷时就是那个样子吧,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望,她期望着一步步走过这暗路,到达皎洁的明天。眼下虽然不够好,将来一定会很好,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不是吗?
她一定没想到往后的日子如乱麻,她是成了赢家没错,但她不过是赢得了悉心照顾一个男人的权利。她是被选择,不是被爱,在我的印象中,我姥爷总是目光高远,从不认真注视任何人。
我弟跟我说过一个细节,说他有次给我姥爷敬酒时,我姥爷不小心跟他对视上了,立即、迅速把目光撤离。那一瞬间,他只有一个感觉是抱歉,他让一个回避跟人对视的长辈,感到了压力。
我姥爷是不肯和世界交换的人,他也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好像,自己也没有一个世界。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叫做“仿生人”,说有一种人,人家结婚他也结婚,人家生孩子他也生孩子,一个流程也不落下。只有他家里人知道,他是个仿生人,程序精密,但没有人类的感情。我立即想起我姥爷,他不就是这么一个仿生人?
我不知道施姥姥有没有跟我姥爷说过这个瓷苹果,说过她年轻时的事,也许她尝试说过,只换得一个语焉不详的表情,不然她跟我说起那些时,怎么会有将尘封事物骤然解锁的亢奋激动?男人其实都不用做太多,“句句有回应”就能被引为知己,可惜男人只想要“红颜知己”,无意做女人的知己,尤其是老婆的知己。
张爱玲引用过一句话,“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说是觉得无限惨伤。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施姥姥的一生,她怀着无限情意,想将生活当成一件作品隆重对待,然而生活拖泥带水,泥沙俱下,泥里水里踩过,有谁还会在乎,那每一个曾被斟酌过的针脚?
施姥姥有韧性,不轻言放弃。有一次,她跟我说,她想攒一笔钱,打七个金戒指,给七个孩子,希望他们将来不要忘记她。我被她触动,她是努力要在这人世留下点什么的。换成我,什么也不想留下。
她走的时候,这愿望没有实现。到我姥爷去世时,我作为非常边缘的孙辈,居然分到了很零碎的一点新钞,可能觉得总得给我点什么吧。我不知道这是谁的主意,毫无必要。
我姥姥19岁时和我姥爷离了婚,对于我而言,我姥爷差不多是个陌生人。只记得我两三岁时候,我姥爷从县城来过我们家几次,他当时在要害部门,身边总是前呼后拥的一大群人。后来他调到不那么重要的岗位,来市里办事的机会少了,就在我的生活里完全消失了。
我十二岁那年,某个雨后的傍晚,坐在厨房里吃饭的我,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撑一把美丽的伞从厨房窗外经过,我暗暗希望她是来我们家的。然后,她真就推开我家的院门,我妈说,哎呦,你怎么来了。
那是我二十岁的小姨,不知她为何忽然记起这个姐姐。反正和我姥爷家的外交就这么恢复了。不久,我最小的舅舅结婚,我妈带我去喝喜酒。我们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来到百十公里外的小城,下车后,我妈犹豫了一下,说,去给你买双新鞋吧。她在县城百货大楼,给我买了一双红色的旅游鞋,替换掉我脚上那双太旧的白球鞋。
旅游鞋18块,对极度节约的我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我当时最贵的一双鞋。
在我姥爷家自建的二层小楼门口,我见到传说的中的施女士,我姥爷的第三任妻子。我妈叫我喊她姥姥。施姥姥走上来,亲热而不失分寸地寒暄着,笑容很安静。在吾乡,很少有长辈像她这样微笑,嬉笑怒骂才是常规表情,人人脸上表情纹都很明显。我想,这可能跟她从前是大地主家的小姐有关吧。
我姥姥家也是地主,破落土地主,我姥姥的父亲嗜赌成性,把家里的土地输光了。这位施姥姥家不同,我后来见过她母亲,一个吃斋念佛的老太太,衣着素净,眉眼柔顺,除了反对子孙杀鸡,对世事一概不参与的姿态。
待到进了屋,我只觉得眼前一亮,那个堂屋也就是客厅不算太大,看上去却格外空旷。像那个日本人写的书名:“我的家,空无一物”
房间正中是一张裂了缝的八仙桌,铺了张玻璃板,摆着一盘洗得干干净净带缨子的脆萝卜。上青下白的大萝卜,影影绰绰地映在擦出了通透感的玻璃桌面上,像一幅极富透视感的水彩画。
家具不多,电视机还是十二寸黑白的。但所有的家具都一件是一件,很有根基的样子,以后应该也不会随便扔掉。
事实正是如此,那两只人造革单人沙发,我二十多年前就见它们在那里,普普通通。二十多年之后,它们驻守原处,年年相见,并不见老,倒有一种故意做旧般的艺术感。我后来听到一种说法,使用才是真正地断舍离,年复一年使用同一样东西,不购置新品,既环保,又能总待在时光深处,只是有点违背喜新厌旧的人性。
施姥姥给我们拿点心,点心放在一个外漆斑驳但很干净的饼干桶里。她说她去那点心作坊看过了,确定他们家很卫生才买的。我姥爷便说施姥姥这洁癖害了他,现在他都没法在外面吃饭,再大的饭店,厨房都没法看。有次坐长途车,路过的小店实在没法下脚,他只好买了两个白煮蛋,在路边蹲着剥开吃了。
怎么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很像初入荣国府的林黛玉,眼前所见倒不怎么奢华,可是他们的活法真不一般啊。我自己家就活得很糙,有点心吃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讲究。
这当然得益于施姥姥的“生活力”。
那时候没有这种词,统称为“会过日子”。有的人所谓“会过日子”就是一味地省,施姥姥的“会过日子”是有技术含量的。
她是将手边所有的“好”都用上,活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益求精,具体说就是她能用五百块钱,过出五千块钱的生活质量。这也算让手里有限的资金大幅度升值了不是吗?
两家建交之后简单了,小舅舅婚礼之后几乎每一个暑假,我都要去姥爷家住几天。其实不是很愉快的体验,在我姥爷家我总是很紧张,他远远地坐在八仙桌上首,喝酒,夹菜,有时会高瞻远瞩地挥一下筷子,张罗我夹菜。
我小心地夹上一筷子,暗暗估量我的动作在我姥爷眼里是否合乎标准。他是和蔼的,但不知怎的,我在心里将他设置为一个评判者。
可能因为知道他不爱我,有次他说起我小时候的样子,说又黑又瘦,他看到心里凉了半截。我听得一肚子问号,我从小白白胖胖,跟“黑瘦”二字无缘。他所以会有这种印象,要么是他把别处的记忆移植到我身上了,要么他在看到我之前,就已经打算不喜欢我了。
但我还是愿意去,哪个孩子不喜欢走亲戚呢?我们家亲戚太少了。再有,虽然我姥爷不像个亲戚,但施姥姥,可是个很会制造“亲戚家”那种氛围感的人。
她认真地记得每一个人爱吃什么,人家来之前,她就开始筹备。
我嗜辣,她就把青椒的内瓤掏出来,填进去鲜嫩的豆腐,上锅蒸。雾气丝丝缕缕地溢出,豆腐与青椒两相勾兑,像是投缘的两个人,都拿出最好的一面。豆腐去了豆腥,青椒去了清气,鲜香得十分绸缪,辣是足够辣的,辣里带一点点绵柔,让人欲罢不能。
这道菜很花心思,我很少会遇到谁这么隆重地对待我。
施姥姥看着我吃得稀里哗啦,又是哈气又是抹汗,又要当心别把舌头吞下去,她的神情悠然自得,说,她总是选最好的食材。
她是可以以此为傲,我跟她买过几次菜,在买菜这件事上,她很专业。
雾气弥漫的清晨,她牵着我的手,走过狭窄的铺着青石板的小巷。露水把它们濡湿,穿着塑料凉鞋走在上面,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脚下就会一滑。遇见熟人,她跟人介绍:“这是老大家丫头”。对方也忙亲切地寒暄几句,浑若无事的,掩饰掉那种不合时宜的心知肚明。
菜市不大,两溜菜摊一摆更显得拥挤杂沓。施姥姥从第一家开始打招呼,她能喊出每一个菜贩子的姓,再根据对方年龄性别加上合适的后缀。
对方大都满面笑容,跟她推荐自家最为新鲜的菜品。有入她眼的,她便拣起,称好,付钱,并不拿走,两手空空地走到下一家。
肉摊在菜市最里面,肉贩子就像电影里那样满脸横肉。他的摊子前早就围了一大堆人,他仍然能够老远就冲着施姥姥喊一声“俺姨”,将一块粉嫩的猪肉,从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缝里递出来。施姥姥把钱递过去,在一众羡慕的目光中转身离开。
归途中,她将刚才买的菜一一拣入篮子里,像写小说呼应布下的草蛇灰线。我这才明白她刚才为何空手而行,这样做不但更省力,还透着松弛,体现出天长日久处出来的信任与默契,让买菜这件家常事,有人世间的绵绵情致。
我姥爷是最大受益者。他喜欢吃鱼,施姥姥和他结婚后,就在家里备了两口水缸,其中一口永远养着几条随时待命(等待送命)的活鱼。我姥爷“好”(这个字读第四声)朋友,常带三朋四友回家,困难年月,施姥姥也能整出几个下酒菜,任他们喝得东倒西歪也无怨言。
她不抱怨,前面说了,她很安静。这种安静太讨人喜欢了,聂鲁达有句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施姥姥能在那场夺夫之战中胜出,也是凭借了这种不在场一般的安静。
尽管我姥姥和孟姥姥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一肚子热心肠。但是好心肠也许是实质正义,好脾气却是程序正义,离开程序正义,很难谈实质正义啊。何况,我姥爷怕吵,他要安静。
我姥爷说起那些年,总皱着眉头,觉得烦,差不多就是《甄嬛传》里皇帝的表情吧,居高临下的生无可恋。和施姥姥结婚时,我姥爷有四个孩子,以及两个不甘心的前妻。结果就是,这四个孩子你方唱罢我登台地出场,每一次父子(女)相聚,都不可能一团祥和。
我姥爷某次酒酣时说,他被闹得受不了时,想丢下这一大家子报名去新疆支边。那时穷啊,他说,那么多张嘴围着他,我姥姥和孟姥姥老去他们单位闹腾,他的升迁之路结束得很早。要是施姥姥再在他耳边念叨,他可就活不下去了。
你看,施姥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对不对?她是如此完美。但是,如果有人真有胆量跟施姥姥这么说,她会不会像甄嬛那样来一句:我要这成功有何用?
经营那些完美时日,要付出多少辛劳,更重要的是,要抵挡多少嘈杂的进攻。男人打着抬脚就走的主意,她不能,她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若无其事。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依然寂寞,寂寞到,只能跟我这样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晚辈,谈谈她年轻时候。
那时我已经十六七岁了,有一天晚上,她来我住的房间找个东西。拉开抽屉时,她看到一个瓷苹果,拿出来,给我看,说这还是她二十岁时来岁去省城出差时买的。
这个小玩意掀开她对过往的回忆,她忽然变得话很多,告诉我,曾经提起她的家族,城中几乎无人不晓。非常年代,她家受到冲击,好在她父亲乐善好施,做人低调,所受冲击有限。为了填充县医院力量,县卫生局到学校招几个女孩子送到卫校培训,她居然也顺利入选。
她珍惜这机会,卫校离她家远,每天她都早早出门。天还黑着,她拎着一盏马灯,经过街巷拐角时总是战战兢兢,听到身后的脚步声,想看又不敢回头看。
跟我说起这些时,她语速加快,眼神活泛起来,语气里又兴奋又紧张,都不像她了。我想起她卧室墙上挂着的她年轻时的照片,穿着蓝白格子衬衫,两条长辫子,眼睛不很大,却含着很梦幻的神情。恍惚间,我在她脸上看到那时的样子。
她穿过街巷时就是那个样子吧,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望,她期望着一步步走过这暗路,到达皎洁的明天。眼下虽然不够好,将来一定会很好,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不是吗?
她一定没想到往后的日子如乱麻,她是成了赢家没错,但她不过是赢得了悉心照顾一个男人的权利。她是被选择,不是被爱,在我的印象中,我姥爷总是目光高远,从不认真注视任何人。
我弟跟我说过一个细节,说他有次给我姥爷敬酒时,我姥爷不小心跟他对视上了,立即、迅速把目光撤离。那一瞬间,他只有一个感觉是抱歉,他让一个回避跟人对视的长辈,感到了压力。
我姥爷是不肯和世界交换的人,他也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好像,自己也没有一个世界。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叫做“仿生人”,说有一种人,人家结婚他也结婚,人家生孩子他也生孩子,一个流程也不落下。只有他家里人知道,他是个仿生人,程序精密,但没有人类的感情。我立即想起我姥爷,他不就是这么一个仿生人?
我不知道施姥姥有没有跟我姥爷说过这个瓷苹果,说过她年轻时的事,也许她尝试说过,只换得一个语焉不详的表情,不然她跟我说起那些时,怎么会有将尘封事物骤然解锁的亢奋激动?男人其实都不用做太多,“句句有回应”就能被引为知己,可惜男人只想要“红颜知己”,无意做女人的知己,尤其是老婆的知己。
张爱玲引用过一句话,“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说是觉得无限惨伤。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施姥姥的一生,她怀着无限情意,想将生活当成一件作品隆重对待,然而生活拖泥带水,泥沙俱下,泥里水里踩过,有谁还会在乎,那每一个曾被斟酌过的针脚?
施姥姥有韧性,不轻言放弃。有一次,她跟我说,她想攒一笔钱,打七个金戒指,给七个孩子,希望他们将来不要忘记她。我被她触动,她是努力要在这人世留下点什么的。换成我,什么也不想留下。
她走的时候,这愿望没有实现。到我姥爷去世时,我作为非常边缘的孙辈,居然分到了很零碎的一点新钞,可能觉得总得给我点什么吧。我不知道这是谁的主意,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