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十年里的十大“科学”流言!看看你“中招”了几条
- 聚一路散一路
- 2025-01-01 10:47:43
上海一路涨姿势 ——
12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粉碎十大“科学”流言。
1.《流言》: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所以,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真相】:二维码不会用尽。
▶以平时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25×25即625个小方块,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每个方块有黑白两种颜色,即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理论上,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变化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就会被用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二维码有两个核心特点,一个是实时特性,一个是时空特性。首先,二维码的服务多数是本地化的;其次,使用的二维码本身的服务具有时效性,已经过期的二维码之后可以重复使用。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二维码很快会被使用完,也要认知到二维码被替代将是必然。
2. 《流言》: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
【真相】:天赋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没有可靠研究和文献证明天赋与人类哪些特定的基因有关。因此,这样的检测没有科学依据。
▶即便使用非常科学严谨的方法,检测基因进行关联疾病预测,也很难做到100%的准确,检测机构说的位点与天赋关联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7%,是没有依据的。
3.《流言》: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如果包裹着食物进行加热,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引发各种癌症。
【真相】:该说法不准确。
含有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风险。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导致健康问题的剂量。因此,只要DEHP的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同一张保鲜膜多次覆盖食物。另外,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产品,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买到不合格产品。
4.《流言》: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很强,长期开这类车会导致癌症。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即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和抗干扰能力的综合评定。根据国家标准GB8702和GBT37130的限制规定,按照日常标准频率50Hz计算,公众环境磁感应强度的安全限值是100微特斯拉,磁场强度安全标准为80安培/米,而新能源汽车的磁感应强度<1微特斯拉,磁场强度<0.8安培/米,控制在国标的百分之一以内,用户不用担心。
5.《流言》: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
【真相】:“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
▶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除了“吊颈”健身,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健身”方式,比如头朝地、撞树、在单双杠上“飞旋”等,其中有些“健身”违反人类生理结构,并不适合所有人。
6. 《流言》: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者打了兴奋剂。
【真相】:此做法费时费力,小孔一般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市场上螃蟹身上的小孔,并非注水、注胶或打兴奋剂造成的。螃蟹一生要蜕十几次壳,刚蜕完壳的螃蟹身体柔软,这些小孔有可能是螃蟹上市前最后一次蜕壳后,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相互挤压受伤,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实验证明一个100克的螃蟹存水量不超过2克,费大量人工和时间注入体内的液体成分会很快流出,还会带走部分组织液,导致螃蟹在短时间内死亡。
7.《流言》:辐照食品被放射性射线照射过,带有放射性,不能食用。
【真相】:辐照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
▶以Co-60放射源对食品辐照为例:在辐照过程中,Co-60放射源衰变产生γ射线,γ射线照射到食品上进行辐照灭菌,这过程中Co-60这个放射性元素并没有被发射到食品上,Co-60也没有和食品直接接触,所以辐照食品上不会沾染Co-60。
▶就像平时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把被子拿出来晾晒杀螨灭菌等道理是类似的,晒被子过程中,太阳就像个辐射源,发射了光(起作用的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到被子上,给被子杀菌,但被子上并不会留下紫外线,被子也不会向外发射紫外线。
8.《流言》: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很大!
【真相】: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
▶因为与人体距离的原因,5G基站对人体的辐射强度远远低于手机。我们距离5G基站越近,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信号功率就会越低,通话和上网效果越好,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就越少。所以,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
▶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运营商考虑到信号叠加,工程施工会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所以,通信基站的辐射量微乎其微,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科学界的共识,不必担心。
9.《流言》:“个儿大”“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草莓个头大小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生长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授粉不均导致,低温寡照时蜜蜂的活动减少,会影响授粉,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10.《流言》: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
【真相】: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
保质期是针对预包装食品来说的,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跟食品本身的特性、杀菌工艺、包装形式有关。
▶像醋、酒精类产品,保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这类食品本身就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拿大家常喝的牛奶为例,有些牛奶类产品保质期较长,这是由于此类牛奶制品采取高温灭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隔绝了氧气。
……素材来源:北青网
上海一路
12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粉碎十大“科学”流言。
1.《流言》: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所以,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真相】:二维码不会用尽。
▶以平时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25×25即625个小方块,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每个方块有黑白两种颜色,即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理论上,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变化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就会被用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二维码有两个核心特点,一个是实时特性,一个是时空特性。首先,二维码的服务多数是本地化的;其次,使用的二维码本身的服务具有时效性,已经过期的二维码之后可以重复使用。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二维码很快会被使用完,也要认知到二维码被替代将是必然。
2. 《流言》: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
【真相】:天赋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没有可靠研究和文献证明天赋与人类哪些特定的基因有关。因此,这样的检测没有科学依据。
▶即便使用非常科学严谨的方法,检测基因进行关联疾病预测,也很难做到100%的准确,检测机构说的位点与天赋关联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7%,是没有依据的。
3.《流言》: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如果包裹着食物进行加热,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引发各种癌症。
【真相】:该说法不准确。
含有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风险。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导致健康问题的剂量。因此,只要DEHP的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同一张保鲜膜多次覆盖食物。另外,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产品,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买到不合格产品。
4.《流言》: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很强,长期开这类车会导致癌症。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即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和抗干扰能力的综合评定。根据国家标准GB8702和GBT37130的限制规定,按照日常标准频率50Hz计算,公众环境磁感应强度的安全限值是100微特斯拉,磁场强度安全标准为80安培/米,而新能源汽车的磁感应强度<1微特斯拉,磁场强度<0.8安培/米,控制在国标的百分之一以内,用户不用担心。
5.《流言》: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
【真相】:“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
▶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除了“吊颈”健身,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健身”方式,比如头朝地、撞树、在单双杠上“飞旋”等,其中有些“健身”违反人类生理结构,并不适合所有人。
6. 《流言》: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者打了兴奋剂。
【真相】:此做法费时费力,小孔一般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市场上螃蟹身上的小孔,并非注水、注胶或打兴奋剂造成的。螃蟹一生要蜕十几次壳,刚蜕完壳的螃蟹身体柔软,这些小孔有可能是螃蟹上市前最后一次蜕壳后,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相互挤压受伤,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实验证明一个100克的螃蟹存水量不超过2克,费大量人工和时间注入体内的液体成分会很快流出,还会带走部分组织液,导致螃蟹在短时间内死亡。
7.《流言》:辐照食品被放射性射线照射过,带有放射性,不能食用。
【真相】:辐照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
▶以Co-60放射源对食品辐照为例:在辐照过程中,Co-60放射源衰变产生γ射线,γ射线照射到食品上进行辐照灭菌,这过程中Co-60这个放射性元素并没有被发射到食品上,Co-60也没有和食品直接接触,所以辐照食品上不会沾染Co-60。
▶就像平时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把被子拿出来晾晒杀螨灭菌等道理是类似的,晒被子过程中,太阳就像个辐射源,发射了光(起作用的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到被子上,给被子杀菌,但被子上并不会留下紫外线,被子也不会向外发射紫外线。
8.《流言》: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很大!
【真相】: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
▶因为与人体距离的原因,5G基站对人体的辐射强度远远低于手机。我们距离5G基站越近,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信号功率就会越低,通话和上网效果越好,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就越少。所以,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
▶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运营商考虑到信号叠加,工程施工会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所以,通信基站的辐射量微乎其微,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科学界的共识,不必担心。
9.《流言》:“个儿大”“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草莓个头大小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生长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授粉不均导致,低温寡照时蜜蜂的活动减少,会影响授粉,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10.《流言》: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
【真相】: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
保质期是针对预包装食品来说的,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跟食品本身的特性、杀菌工艺、包装形式有关。
▶像醋、酒精类产品,保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这类食品本身就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拿大家常喝的牛奶为例,有些牛奶类产品保质期较长,这是由于此类牛奶制品采取高温灭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隔绝了氧气。
……素材来源:北青网
上海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