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院董小姐事件已近尾声...
- 庚白星君
- 2025-05-03 20:42:26
中日医院董小姐事件已近尾声,我想起了一桩清代考场舞弊大案
主管部门官宣调查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和董小姐,微博也发声对事件中的相关谣言予以辟除。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引起全民反感的事件即将迎来尾声,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在最终结果出炉之前,这个事件已经不适合继续展开讨论了。
所以我们不妨先把这个事放放,聊聊康熙朝曾经引发重大影响的一桩考试舞弊案件。照例,以下内容纯粹讨论历史,无任何影射之意。
这个案子在正史中的命名是“辛卯科场案”,可谓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影响最为恶劣、处理过程最复杂的舞弊案件之一,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利益斗争与社会矛盾。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发榜,学子发现录取名单中除有苏州十三人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其中句容知县推荐的吴泌、山阳知县推荐的程光奎在列,而两人是众所周知的文理不通,因此引发了公愤。
那时的考生是真刚。苏州生员千余人聚集在玄妙观,将财神像抬入府学,讽刺主考官左必蕃“两目无珠”、副主考赵晋“一身是胆”,更在贡院内贴上“卖完”二字,直指功名买卖。
案件调查初期,两江总督噶礼出于维护考试形象的考虑,以镇压手段逮捕了带头抗议的学生,意图以“诬告”定罪,但江苏巡抚张伯行力主彻查。
康熙接到苏州织造李煦密奏后,派户部尚书张鹏翮担任钦差,逐步查出吴泌、程光奎通过代考、贿赂考官等方式舞弊。
其中吴泌为买通关节,预付白银3000两给中间人,又以5000两雇枪手代笔,事后另付黄金300两、白银3000两给副主考赵晋,总花费折合现代人民币约588万元。
审讯中,更意外牵出了噶礼收受20万两白银的线索,引发张伯行与噶礼互参七大罪状的激烈斗争。
案件审理历经三任钦差、四次会审,前后耗时一年有余。有意思的是,首任钦差张鹏翮自己也不干净,他因儿子在噶礼麾下任职,而蓄意徇私,仅判赵晋等人流放;第二任钦差迫于压力改判赵晋等人斩立决,但仍旧包庇噶礼。
直至康熙亲自介入,怒斥官员“是非颠倒”,才最终裁定:副主考赵晋、同考官王曰俞、方名斩立决,吴泌、程光奎绞监候(相当于死缓),主考左必蕃革职,噶礼亦因失察革职。
用现代的眼光考量,此案凸显三大特点:
一是舞弊手段系统化。形成代考、标记试卷、赃款分成的利益链条,考官深度参与,盐商通过科举几乎实现了财富与实权的置换;
二是以科举为战场的利益集团博弈。此案虽因偶发的舞弊事件产生,但实质仍是内部不同利益团体的火拼,而非为哪一方主持公正。即使康熙亲自下场分配恩惩,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杜绝后患;
三是钦差与地方官员勾兑。钦差大臣顶着“平民考生救星”的期待出场,最后却出于私利而处处为问题官员开脱,充分暴露了“自己查自己”的荒诞性。
至于更多细节,出于不难理解的考虑,此处不便展开。太阳底下本来就没有新鲜事,看官不妨自行检索。
主管部门官宣调查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和董小姐,微博也发声对事件中的相关谣言予以辟除。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引起全民反感的事件即将迎来尾声,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在最终结果出炉之前,这个事件已经不适合继续展开讨论了。
所以我们不妨先把这个事放放,聊聊康熙朝曾经引发重大影响的一桩考试舞弊案件。照例,以下内容纯粹讨论历史,无任何影射之意。
这个案子在正史中的命名是“辛卯科场案”,可谓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影响最为恶劣、处理过程最复杂的舞弊案件之一,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利益斗争与社会矛盾。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发榜,学子发现录取名单中除有苏州十三人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其中句容知县推荐的吴泌、山阳知县推荐的程光奎在列,而两人是众所周知的文理不通,因此引发了公愤。
那时的考生是真刚。苏州生员千余人聚集在玄妙观,将财神像抬入府学,讽刺主考官左必蕃“两目无珠”、副主考赵晋“一身是胆”,更在贡院内贴上“卖完”二字,直指功名买卖。
案件调查初期,两江总督噶礼出于维护考试形象的考虑,以镇压手段逮捕了带头抗议的学生,意图以“诬告”定罪,但江苏巡抚张伯行力主彻查。
康熙接到苏州织造李煦密奏后,派户部尚书张鹏翮担任钦差,逐步查出吴泌、程光奎通过代考、贿赂考官等方式舞弊。
其中吴泌为买通关节,预付白银3000两给中间人,又以5000两雇枪手代笔,事后另付黄金300两、白银3000两给副主考赵晋,总花费折合现代人民币约588万元。
审讯中,更意外牵出了噶礼收受20万两白银的线索,引发张伯行与噶礼互参七大罪状的激烈斗争。
案件审理历经三任钦差、四次会审,前后耗时一年有余。有意思的是,首任钦差张鹏翮自己也不干净,他因儿子在噶礼麾下任职,而蓄意徇私,仅判赵晋等人流放;第二任钦差迫于压力改判赵晋等人斩立决,但仍旧包庇噶礼。
直至康熙亲自介入,怒斥官员“是非颠倒”,才最终裁定:副主考赵晋、同考官王曰俞、方名斩立决,吴泌、程光奎绞监候(相当于死缓),主考左必蕃革职,噶礼亦因失察革职。
用现代的眼光考量,此案凸显三大特点:
一是舞弊手段系统化。形成代考、标记试卷、赃款分成的利益链条,考官深度参与,盐商通过科举几乎实现了财富与实权的置换;
二是以科举为战场的利益集团博弈。此案虽因偶发的舞弊事件产生,但实质仍是内部不同利益团体的火拼,而非为哪一方主持公正。即使康熙亲自下场分配恩惩,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杜绝后患;
三是钦差与地方官员勾兑。钦差大臣顶着“平民考生救星”的期待出场,最后却出于私利而处处为问题官员开脱,充分暴露了“自己查自己”的荒诞性。
至于更多细节,出于不难理解的考虑,此处不便展开。太阳底下本来就没有新鲜事,看官不妨自行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