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随手翻完《如何做出一台戏》...
- 汪有
- 2025-02-12 11:38:40
在家随手翻完《如何做出一台戏》,很好看,英国国家剧院编写,本质上是本童书,所以100来页两小时就能看完。
感想是在这种有戏剧传统的地方,行业细分和工作流程非常成熟。
创作者靠专业和惯性就能做出一部戏。
他们行业有个迷信:舞台上不能吹口哨。
因为莎士比亚时代,很多剧院就很红火。
有很多没出海的水手来后台打工,控制灯光道具这些。
这些水手都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
只能靠口哨沟通。
如果你也在台上瞎吹口哨,很可能水手以为是啥信号,操作机械,伤到演员。
可见那个时候他们就把剧院工作高度拆解了,语言不太通的行外人也能按照规则参与戏剧表演。
我希望国内的创作者也能有这个创作环境。
有了基础,以下才需要创作者的热爱。
去深刻观察要表演的东西。
比如图2是国家剧院的《战马》(这个戏国内也上了好多场),里面的战马用了木偶。
操作创作战马木偶的演员,为了让战马木偶真实可信,专门去观察了各种马。
得出的几点表演规律包括:
1. 要让观众觉得木偶是活的,得符合动物的真实样貌:
比如如果能让马的肋骨轻微不断扩张又收缩,就像是战马在呼吸,就像是活的;
2. 操作木偶当然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想象,但也要符合自然规律。
比如马要跃起之前必须有下蹲动作,观众会相信这只马是自己在跳跃;
3. 马听不懂人话,所以马和人互动时,不应该回应人物的台词,而应该回应人物的声调和情感。
非常高级的洞察。
还有散落在书里只言片语的行业观察。
比如“把别人的现成作品改成剧本,对编剧自己也有提高,改变过程中也在学习别人是怎么创作人物怎么设计节奏的”。
比如“演员试戏未必需要把台词都背下来,关键是理解导演想要什么”。
比如“演员试戏不要觉得自己在被审视,而是自己在跟导演一起琢磨和创作”。
这些洞察即使不在这个行业也有用。
比如我们去面试,可能不应该自己觉得“我在被面试官审查”,而是要有“我在跟面试官一起探索他们部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觉悟。
看了这本书我甚至找资源看了国家剧院无字幕版本的《金银岛》。
又把《金银岛》原著看了遍,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探险小说。
(我发现译林出版社真的有问题,序言里把金银岛作者设置的最大悬念剧透了干净)
春节档很多电影都有原著背景,很多人都会讨论是不是魔改。
之前哈利波特有个剧集,用黑人演赫敏,也很大争议。
还有政治正确的争论:用非犹太裔演员演犹太人行不行。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事儿。
关键是看戏剧内核。
《金银岛》的剧院版本,原著里的小男孩男主用了女演员来演,利夫希大夫也用了女演员。
我看毫不违和。
创作还是得根植于故事内核。
感想是在这种有戏剧传统的地方,行业细分和工作流程非常成熟。
创作者靠专业和惯性就能做出一部戏。
他们行业有个迷信:舞台上不能吹口哨。
因为莎士比亚时代,很多剧院就很红火。
有很多没出海的水手来后台打工,控制灯光道具这些。
这些水手都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
只能靠口哨沟通。
如果你也在台上瞎吹口哨,很可能水手以为是啥信号,操作机械,伤到演员。
可见那个时候他们就把剧院工作高度拆解了,语言不太通的行外人也能按照规则参与戏剧表演。
我希望国内的创作者也能有这个创作环境。
有了基础,以下才需要创作者的热爱。
去深刻观察要表演的东西。
比如图2是国家剧院的《战马》(这个戏国内也上了好多场),里面的战马用了木偶。
操作创作战马木偶的演员,为了让战马木偶真实可信,专门去观察了各种马。
得出的几点表演规律包括:
1. 要让观众觉得木偶是活的,得符合动物的真实样貌:
比如如果能让马的肋骨轻微不断扩张又收缩,就像是战马在呼吸,就像是活的;
2. 操作木偶当然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想象,但也要符合自然规律。
比如马要跃起之前必须有下蹲动作,观众会相信这只马是自己在跳跃;
3. 马听不懂人话,所以马和人互动时,不应该回应人物的台词,而应该回应人物的声调和情感。
非常高级的洞察。
还有散落在书里只言片语的行业观察。
比如“把别人的现成作品改成剧本,对编剧自己也有提高,改变过程中也在学习别人是怎么创作人物怎么设计节奏的”。
比如“演员试戏未必需要把台词都背下来,关键是理解导演想要什么”。
比如“演员试戏不要觉得自己在被审视,而是自己在跟导演一起琢磨和创作”。
这些洞察即使不在这个行业也有用。
比如我们去面试,可能不应该自己觉得“我在被面试官审查”,而是要有“我在跟面试官一起探索他们部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觉悟。
看了这本书我甚至找资源看了国家剧院无字幕版本的《金银岛》。
又把《金银岛》原著看了遍,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探险小说。
(我发现译林出版社真的有问题,序言里把金银岛作者设置的最大悬念剧透了干净)
春节档很多电影都有原著背景,很多人都会讨论是不是魔改。
之前哈利波特有个剧集,用黑人演赫敏,也很大争议。
还有政治正确的争论:用非犹太裔演员演犹太人行不行。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事儿。
关键是看戏剧内核。
《金银岛》的剧院版本,原著里的小男孩男主用了女演员来演,利夫希大夫也用了女演员。
我看毫不违和。
创作还是得根植于故事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