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完全不是。
- 喜大普奔能好怎
- 2025-01-05 20:41:45
从《i am not there》随便聊开去…
如果……我是说如果……说一博的I am not here灵感源自于鲍勃迪伦的传记式电影《i am not there》,那也确实得说一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源泉——《I am not there》。
I am not there 这首曾经压在鲍勃曲库角落的没有正式发行的同名小歌,曲调唱腔摇摇晃晃,反复吟唱着“But I don't belong there”。
如果单纯看这首歌歌词的表面,是他在描述一段糟糕至极的感情关系,给人初见的感觉是一首“情歌”。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
这首歌成曲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作为民谣运动的领袖,1965年在新港音乐节上的“电吉他事件”带来的是红极一时的盛名、“民谣叛徒”的争议谩骂,也带来了他自我状态的危机四伏。此时,欧美社会普通人也都经历着越/战带来的对平和美好生活的击碎,社会充斥着痛苦低迷和彷徨。而鲍勃迪伦的“电吉他事件”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就成了一个文化叛逆时代的分水岭。
他逐渐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型的公众人物,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话题度的他,一夜之间分裂成无数标签,按照人们的心理诉求拆分成不同个体——音乐家、歌手、文化领袖甚至代表着一代人的喉舌………
盛名裹挟着各种难以化解的抨击、争议,鲍勃本人也因此深陷在不同境遇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挣扎和困窘中,还有因此而来的法务、生活、身体状态的纠葛。
他对自我的审视也愈加激烈,不知道是不是与离开了他最后的精神向导woody guthrie有关,他开始陷入一段有些长久的严重愤怒、混沌与迷惘。
而作为著名的“隐喻派”诗人,把自我的表达寄托在暗喻之中就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歌中表述的那种对自我身份的表达、寻找、否定甚至企图远远逃避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965年舞台上他唱了Mr. Tambourine Man,唱到it's all over now 时他泪流满面。
1966年严重的摩托车事故后,处在社会话题浪潮最巅峰中的他切断了一切,远远的逃避了纠葛不清和迷惘。
I am not there就是这段时间的作品。
(此期间他的练习室歌曲小样不停被偷走盗版出售,甚至算是开创了世界盗版行业的纪元,鲍勃不在江湖,江湖仍有他的传说。)
直到1970年战后,欧美青年一代重新接纳了鲍勃的隐喻和心声,鲍勃带着全新的folk rock民谣摇滚曲风再一次爆红,但之后一生刺儿头的他却再一次选择逃离,寻找内心的平静。
此后,2012年收获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收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都淡然处之,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没有去领奖。他的盛名之下,争议永远如影随形,抨击永远嘈杂不息,对他的获得的成就,做出的引领和贡献也永远是褒贬掺半。
逃避甚至隐退,思考、沉淀、梳理…接纳标签和身份,重新确立自己要的是什么。之后再次出发,周而复始贯穿了鲍勃迪伦精彩的一生。或者说在各个人生的历史节点杀死自己之后重新再活一次也不为过。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会采用六位不同的演员塑造“同”一个鲍勃.迪伦——是他,但不全然是他,他属于一段关系一段境遇但也不尽然,于是就如i am not there 中的歌词:“But I don't belong there……i don’t belong to anybody”。———i am not there.
如果我作为旁观者把一博和鲍勃的身份对应,打动我的其实就是在他和鲍勃相似的人生境遇上,在差不多的年纪,一样承载着多重身份、多重符号,时代的喉舌、群体的标志、滔天的声浪与热爱和永远尖锐的不解和抨击,哪一个标签和身份都是他,而哪一个也不完全就是他。
但不同就是鲍勃是选择了果断逃离那些他认为纠缠着他却不得不面对的身份标签以及一切混沌,再次积聚能量和平和去寻找他的“自己”,是在痛苦和彷徨中“逃避”。
一博不同,则是在消化,在接纳,在奉献自我,面向外界的一切风暴,甚至身处浪涛之中,也依旧坚定地向需要救赎的那些和他一样面临着混沌的人敞开大爱的拥抱。
所以他说:我在。
这就是他。
也许,这也不全是他,
因为他一直在成长,
永远在带来惊喜。
王一博新歌我在 王一博王一博
王一博
如果……我是说如果……说一博的I am not here灵感源自于鲍勃迪伦的传记式电影《i am not there》,那也确实得说一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源泉——《I am not there》。
I am not there 这首曾经压在鲍勃曲库角落的没有正式发行的同名小歌,曲调唱腔摇摇晃晃,反复吟唱着“But I don't belong there”。
如果单纯看这首歌歌词的表面,是他在描述一段糟糕至极的感情关系,给人初见的感觉是一首“情歌”。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
这首歌成曲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作为民谣运动的领袖,1965年在新港音乐节上的“电吉他事件”带来的是红极一时的盛名、“民谣叛徒”的争议谩骂,也带来了他自我状态的危机四伏。此时,欧美社会普通人也都经历着越/战带来的对平和美好生活的击碎,社会充斥着痛苦低迷和彷徨。而鲍勃迪伦的“电吉他事件”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就成了一个文化叛逆时代的分水岭。
他逐渐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型的公众人物,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话题度的他,一夜之间分裂成无数标签,按照人们的心理诉求拆分成不同个体——音乐家、歌手、文化领袖甚至代表着一代人的喉舌………
盛名裹挟着各种难以化解的抨击、争议,鲍勃本人也因此深陷在不同境遇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挣扎和困窘中,还有因此而来的法务、生活、身体状态的纠葛。
他对自我的审视也愈加激烈,不知道是不是与离开了他最后的精神向导woody guthrie有关,他开始陷入一段有些长久的严重愤怒、混沌与迷惘。
而作为著名的“隐喻派”诗人,把自我的表达寄托在暗喻之中就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歌中表述的那种对自我身份的表达、寻找、否定甚至企图远远逃避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965年舞台上他唱了Mr. Tambourine Man,唱到it's all over now 时他泪流满面。
1966年严重的摩托车事故后,处在社会话题浪潮最巅峰中的他切断了一切,远远的逃避了纠葛不清和迷惘。
I am not there就是这段时间的作品。
(此期间他的练习室歌曲小样不停被偷走盗版出售,甚至算是开创了世界盗版行业的纪元,鲍勃不在江湖,江湖仍有他的传说。)
直到1970年战后,欧美青年一代重新接纳了鲍勃的隐喻和心声,鲍勃带着全新的folk rock民谣摇滚曲风再一次爆红,但之后一生刺儿头的他却再一次选择逃离,寻找内心的平静。
此后,2012年收获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收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都淡然处之,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没有去领奖。他的盛名之下,争议永远如影随形,抨击永远嘈杂不息,对他的获得的成就,做出的引领和贡献也永远是褒贬掺半。
逃避甚至隐退,思考、沉淀、梳理…接纳标签和身份,重新确立自己要的是什么。之后再次出发,周而复始贯穿了鲍勃迪伦精彩的一生。或者说在各个人生的历史节点杀死自己之后重新再活一次也不为过。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会采用六位不同的演员塑造“同”一个鲍勃.迪伦——是他,但不全然是他,他属于一段关系一段境遇但也不尽然,于是就如i am not there 中的歌词:“But I don't belong there……i don’t belong to anybody”。———i am not there.
如果我作为旁观者把一博和鲍勃的身份对应,打动我的其实就是在他和鲍勃相似的人生境遇上,在差不多的年纪,一样承载着多重身份、多重符号,时代的喉舌、群体的标志、滔天的声浪与热爱和永远尖锐的不解和抨击,哪一个标签和身份都是他,而哪一个也不完全就是他。
但不同就是鲍勃是选择了果断逃离那些他认为纠缠着他却不得不面对的身份标签以及一切混沌,再次积聚能量和平和去寻找他的“自己”,是在痛苦和彷徨中“逃避”。
一博不同,则是在消化,在接纳,在奉献自我,面向外界的一切风暴,甚至身处浪涛之中,也依旧坚定地向需要救赎的那些和他一样面临着混沌的人敞开大爱的拥抱。
所以他说:我在。
这就是他。
也许,这也不全是他,
因为他一直在成长,
永远在带来惊喜。
王一博新歌我在 王一博王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