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猜+荐片|奥斯卡、香港金像,谁会是最佳影片?

文娱头版  文娱头版     2022-03-19      0

首页 > 电影

写在前面:不出十天,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就将“开奖”。一个多月前,奥斯卡公布了提名名单,名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虽有小惊喜,并无大意外。


同一时间,另一个金像奖——华语电影领域的香港金像奖在提名名单公布后因不断延期而屡上热搜。从2021年开始,金像奖的举办一波三折,最新公告显示,这届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将会在6月举行。


且抛开颁奖典礼,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恶补了入围最佳影片的“10+5”部影片,盲猜一手最后的获奖者。


>>>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


先来看看此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贝尔法斯特》《健听女孩》《不要抬头》《驾驶我的车》《沙丘》《国王理查德》《甘草披萨》《玉面情魔》《犬之力》《西区故事》。



10部影片题材各异、口味不一,有励志的传记片、有讽刺的反类型片、有讲老故事的歌舞片、有视听效果突出的科幻片……有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有剖析小众群体的。在导演国籍方面,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均有……这一年的奥斯卡在平均分配上依然很卖力。


提名中,首先要提的当属《沙丘》,这是名单中唯一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作为一部标准的商业大片,《沙丘》在今年奥斯卡提名了多达10个奖项,在所有影片中仅次于《犬之力》的12项;在全球票房方面,《沙丘》也是10部影片中断层领先的一部。



不得不说,《沙丘》在制作水准上属一流,无论是视效还是音效,都代表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水准。但在内容层面,《沙丘》表现得没有那么亮眼,对于种族间压迫的话题探讨也显得不够深入——这里仅指与提名名单其他影片平行比较的结果,或者说,《沙丘》在制作方面的亮点抢了内容方面的风头,以至有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观感。




事实上,在《沙丘》于中国大陆上映时,很多观众就表示需要在观影后对故事背景、世界观进行补充了解,当影片需要让观众做额外“功课”,无疑会对观感打了折扣。因此,《沙丘》拿到最佳影片的几率应当不大,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声音效果、最佳原创配乐等技术类奖项,《沙丘》的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走进电影院观看的影片。



再来说说《犬之力》。整部影片叙事风格缓慢、内敛,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涩沉闷,总体来说是一部有些观影门槛的影片;但它却适合二刷、三刷反复琢磨其中的故事和创作者试图进行的观点表达。



影片中,人物塑造是一大亮点——几个角色都有着复杂性格,与其示于人前的社会型人格有所差异。英国作家伍尔夫说,“创作时想着自己的性别,会犯下毁灭性的错误”,《犬之力》将社会对男性的偏见与压迫置于西部片题材之下演绎,又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也是影片很值得称道的地方。虽然描绘的是小众群体,但影片质量毋庸置疑,12项奥斯卡提名以及获得金球奖最佳影片等都证明了《犬之力》作为“种子选手”的竞争力



另外,不得不说,《犬之力》的摄影、构图、画面相当出彩,随手一截都赏心悦目。



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影迷也对最佳影片进行过预测,其中,《贝尔法斯特》《驾驶我的车》《西区故事》也颇受青睐。《贝尔法斯特》属于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半自传式的电影,故事置于信仰冲突下的主角一家在搬迁之前的纠结与经历;在体量方面,《贝尔法斯特》相当轻巧;叙事视角方面,由儿童作主导,由此延伸的亲情、童年主题更易获得普遍共情;但总体来看,影片也有拾《罗马》牙慧之嫌。



影片有一个亮眼的地方——在全片几乎以黑白色调叙事的情况下,主角观看电影时突然转为彩色,让观众很轻易地get到“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说个题外话,曾入围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芬兰电影《此时此爱》与该片有着类似的议题、相同的叙事视角、一样的轻巧体量,同样很值得一看。



《驾驶我的车》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舞台剧演员兼导演在妻子去世后,与他的司机熟知并在内心交流过程中回忆起与妻子生活点滴的故事。影片优点突出:有日本电影普遍的温润特质,结构上工整严密,在叙事上不以情节推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凭借该片,滨口龙介收割了一批“最佳导演”奖项,也逐渐走进全球影迷视野中;今年奥斯卡,《驾驶我的车》即便不获最佳影片,也大概率会获得最佳外语片



《西区故事》让斯皮尔伯格成为第一位从1970年代到2020年代每个年代都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导演。影片用歌舞片的形式,把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置于街区对立帮派之中。有新意、歌舞片的完成度也很高,但故事有些陈旧,而且歌舞片除非有非常亮眼的突破,不然想“战胜”其他剧情片拿到最佳影片,似乎还有些难



还需要拎出来一提的是在提名名单中相对没有观影门槛的《健听女孩》《国王理查德》。观众能轻易代入两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并很好地感知影片想传递的正向价值:《健听女孩》(强烈推荐!)讲述一个听障家庭里健听女孩的音乐梦,在提名名单普遍需要深入解读的情况下,影片像一部大鸡汤电影,但幽默、治愈的基调让影片在豆瓣、IMDb等国内外评分网站都得到10部影片中的最高分。



《国王理查德》则取材于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的故事,但这部传记片集中讲述的是她们的父亲。可以看到,创作者想通过影片传递一种励志、向上的能量,但理查德•威廉姆斯略显“鸡娃”的育儿做法,难免还会给观众产生一些焦虑情绪。总体来看,两部影片想获奖不易,但值得观看度很高。



其他如《不要抬头》《甘草披萨》《玉面情魔》,则更像“陪跑”的影片,除非奥斯卡想要标新立异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那脱口秀式电影《不要抬头》反倒可能是奖项的赢家。总之,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会从《犬之力》《贝尔法斯特》《驾驶我的车》中产生,综合来看,《犬之力》还是最有“冠军相”(当然,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希望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听女孩》能获奖);如果预测不准,笔者立下毒誓:3天不喝奶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犬之力》获得最佳影片,Netflix心心念念的“冲奥梦”将终于实现,影片也将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体电影。


>>>第40届香港金像奖


再来看看华语电影领域的金像奖。由于去年颁奖典礼的延期,因此2020、2021年度符合资格的电影都可以参选此次香港金像奖,而最终的最佳影片提名为《怒火》(即《怒火•重案》)、《梅艳芳》《智齿》《妈妈的神奇小子》《浊水漂流》。



一部部来看。


2020年8月23日,文娱头版正在怀柔参加北影节论坛,中午在媒体区就餐时,一位同行惊呼“陈木胜去世了!”随后,各位同行纷纷在朋友圈发出与导演陈木胜的交集,让人不胜唏嘘。


《怒火》便是陈木胜遗作。《怒火》取得了13.29亿的票房成绩,影片上映后,观众对于反派谢霆锋的表演也不吝赞美。《怒火》显示了港片在警匪题材的深耕和成熟的工业体系,陈木胜的个人风格也较为凸显,但同时,《怒火》的剧情不见新意,与陈木胜2004年的作品《新警察故事》甚至可以说“大同小异”,不妨理解成《新警察故事》里给成龙做最强辅助的冒名小警察谢霆锋,在《怒火》里黑化成了当年的吴彦祖。



《梅艳芳》在上映时,文娱头版曾写过一篇文章,评析过影片在传记题材创作上的一些模式窠臼(延伸阅读:《梅艳芳》的瑕疵与破防,在此不多加赘述。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窗口期后,《梅艳芳》以5集短剧的形式上线Disney+,其中有约100分钟为缩短体量而删去的内容,平心而论,有了这100分钟的内容填充,短剧《梅艳芳》前后逻辑确实显得更为合理。



同样是警匪题材的《智齿》有着不少突破性的地方。不同于一些影片为凸显格调而运用黑白色调,《智齿》因为许多垃圾堆里打斗的场景,运用彩色色调或许会分散观众的注意或给观众造成不适感,黑白色调的运用反而使场景更显“脏乱差”、情节更震撼;极致化的风格、反常规的结尾、智齿的意象与影片的内核也让影片增色不少。但对于“末世感”的营造让影片过于阴暗、角色行为一些逻辑反常也造成了一定的口碑分化。



着重一提的是演员的高水平发挥:刘雅瑟贡献了职业生涯最高光的一次表演;林家栋,《无间道》里在梁朝伟、刘德华光环下三位卧底中“最不起眼”的一位,现实中也大器晚成,自从2017年获得香港金像影帝后,今年,凭借《智齿》《手卷烟》获得两项影帝提名,还通过监制、编剧《杀出个黄昏》获得最佳编剧提名,《梅艳芳》里他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记片《妈妈的神奇小子》上映之后水花平平,不过残障、亲情的温暖表达,确实能传递励志、向上的能量。吴君如从喜剧演员到悲情角色的转换也很自然,不过总体来看竞争力不高。



《浊水漂流》可以说是港片的一次题材突破,它聚焦天桥底露宿者的生活和经历,体察社会民生,兼具人文关怀;同时,在叙事方面,影片有疏离感——在关注到这个麻木的城市边缘人群体时,并不是一味渲染他们的苦难,而是冷静地记录,让观众看到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影片主演吴镇宇也有亮眼表现,成为林家栋影帝奖项的最大竞争者。观察社交平台反响,《浊水漂流》口碑也是5部影片中最高的一部。



由此来看,《智齿》《浊水漂流》是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一者在类型片的创作手法上进行实验,一者在本土故事讲述上进行推陈出新,实在难以挑选出其中一部;另外,不排除《怒火》因陈木胜滤镜而有情怀获奖的可能。不过,基于个人偏好,还是押宝《智齿》会获得最佳影片,如果不中,毒誓double:一周不喝奶茶。


其实观影本身是各花入各眼的一件事,而它们最终获最佳影片与否,也不会阻挡它对你的一些细微的影响。


-END-

主编:依梧
作者:宵夜
编辑:五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