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韩寒的电影《四海》上映。
有了前三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发行方这次憋足了劲,选择了竞争激烈的春节档,节前也开始在各个平台预热(买热搜)。结果,一周下来,综合票房马上跌出春节档前五,上映第八天票房从单日两亿跌到一千万以下,单日票房甚至不如《喜洋洋灰太狼之筐出未来》,豆瓣评分稳定在5.5,口碑票房双扑街。
不过,发行方一直没准备认怂,还在继续买热搜,成了春节档的热搜之王。
韩寒的粉丝终究没想到,偶像不仅作品砸了锅,吃相也开始这么难看了。
微博粉丝也送了《四海》一个热搜:
#四海难看#。
十年前,冯唐评价韩寒“小说不入门,杂文卖弄小聪明”,因为这两句话,冯唐被韩寒粉丝冲到自闭。
现在冯唐还得加一句:“人还有点不长进”。
十年前,那个叫大鹏的小镇青年,还到处化缘在跟乔杉在洗脚城大保健,跟波多姐姐“雅蠛蝶”,吃相属实不太好看,彼时韩寒是中国最红的作家,年轻人的偶像,所有中国现代公民的导师,逼格和商业价值都拉满,十年后,大鹏拍了三部电影,演了《双探》,靠《吉祥如意》得了金马奖。
但没想到,乔杉的洗脚城换成了韩寒,还不准备出来。
跟韩寒相比,大鹏真是起点低、背景差,所受的教育、手头的资源跟韩寒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十年之后,大鹏成了韩寒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派导演和演员。
罗大佑唱得好:“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受父亲影响,韩寒从小热爱写作,热爱摄影,文艺细胞旺盛。
高中的时候开始写书,书写差不多了,赶上新概念作文大赛,拿了新概念第一名,刚成稿的书也因此递到上海不少出版社和作家手里,某种程度上,这两件事给了韩寒退学的信心。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故事,韩寒的书成功出版,韩寒也被出版方和媒体打造成了一个“独立”“叛逆”的“80后才子”,拿到了二百万的版税,上了《对话》……
世纪之交的中国,互联网刚开始流行,互联网的到来带来了“公共资源”的前所未有的扩容。
重要的是,除了信息容量增加和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还带了信息船舶方式的转变:
每个受众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出者。
前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人物可以只有作品没有话题,但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人物可以没作品,但是一定要有话题。
因为,“我们不仅看作品,更需要讨论你这个人”。
这时,只缺一个标本,有足够的话题。
而韩寒,是当时最大的话题来源,因为他的横空出世,满足了公众的想象,激起了公众的讨论欲。
“教育产业化”、“读书无用论”、“好学生和坏学生”、“80后的反叛”……韩寒的出现,给这些原本就争论中的话题添了一把柴,把它们燎的更旺了。
当时的韩寒,被贴上了所有的符号和标签,享受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双重加持。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讨论。
韩寒和周杰伦、谢霆锋、姚明、李宇春可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批真正的“全民偶像”——妇孺皆知,长盛不衰。
他们都成名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交汇的时代,有作品、有话题,公众把旺盛的注意力和表达欲都分配给了有限的这几个人。
这种情况,也就持续了五年。
2006年之后,传统媒体式微,互联网成为了传播的主阵地,信息呈现高度碎片化,互联网受众也出现显著分层(现在叫“私域”),
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突破各个圈层的明星。
杨幂、张艺兴知名度再高,我们的父母听到这些人也一脸懵;同样,杨幂的粉丝也可能完全不认识PDD和易建联。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流,一方面他们都没有突破所有圈层,另一方面他们的粉丝已经分化成为泾渭分明的几个群体,互不了解、互不理解、互不认识。
到了现在,注意力资源供给依旧充分,但偶像供给更充分,张馨予、张雨馨、金莎、金晨……还有火箭少女101、X玖少年团、SNH48、4Minute、AOA,别说还有传统行业的张九龄、秦霄贤、阎鹤祥、鸭蛋、球球、二丫……
总之,只要我们嘴瓢说出个名字,就能对应出一个明星。
偶像太多了,公众根本没空消化他们,更没空消化他们的作品。
那就看谁更闹腾,谁更有话题,所以,选秀类节目比惨,养成类比哭,真人秀比演……
# is all。
韩寒踩中的第二个鼓点是博客。
相比作家和导演,韩寒其实是中国最成功的自媒体人。博客时代的韩寒才真正而且持久的来到了舆论中心,建立了稳定的个人IP。
在前博客时代,韩寒只是个模糊的存在,在成名初期五六年时间里,公众对他的印象还是那个写书退学的“叛逆80后”。博客时代,韩寒扭转了叛逆的形象,成了“意见领袖”“知识分子”“著名公民”。
韩寒在博客时代的引爆点是2006年的所谓“韩白之争”。
起因是白烨老师管不住嘴,在没有弄明白网络的情况下,写了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带着长者的语气把文坛的80后指点了一遍江山。在第一篇回复白烨的文章中,韩寒的标题就是《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文章内容完全是情绪发泄,不经推敲,但是简单、直接,加上当时上网的都是年轻人,大部分认识韩寒,没几个认识白烨,白烨开始就输了。
回过头看,韩寒的观点是什么完全不重要,标题就已经全赢了,白烨的三篇文章是《80后的现状与未来》、《我的声明——回应韩寒》、《各位朋友和网友》,韩寒的文章标题分别是《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
韩寒老师,老标题党了。
互联网时代,标题和态度就是一切,谁说了比说了什么重要,怎么说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韩寒的标题,充满煽动性,挑起了网友的战斗欲,把白烨的博客冲了个底掉。
白烨老师还是一脸懵,战斗已经结束了。
2008年之后,韩寒持续热心公众事务,身体力行到汶川救灾,加上其他大V加持,建立了丰富而且立体的公众形象,韩寒成功转型成为“公民代表”“知识分子”,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KOL。
2010年之后,韩寒逐渐在商业上开了窍,办杂志、接代言,到处演讲和采访,用现在的话说,算是把自身IP变了现。
韩寒电影梦一直在,但没有足够的资源加持,比如2010年出版的《1988》,本来是电影剧本,但是奈何无人投资,只能出书。
2011年后,中国电影市场突变,一方面全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另一方面华谊和光线等一批影视公司先后上市,上市公司都发现了一种新玩法:
左手做票房,右手推股价,双手一交叉面团就越做越大。
之后大量资本开始进入影视行业,新导演、小鲜肉成为助推票房的故事来源,也就是那几年,中国影视行业导演和演员的门槛降到了水平线以下。
有点名气的都可以当演员,演员都可以当导演成为行业常态,所以,吴x、柯x东、鹿x、陈x冬都在当时贡献了多个灾难级表演,韩寒、大鹏、叫兽易小星、王宝强、郭敬明也都成功进入导演行列。
2014年,韩寒第一部电影上映,“青年领袖”韩寒,转型成为“导演韩寒”。相比其他几位,韩寒的人设稳、粉丝基数大、粉丝年龄跨度大而且消费能力强,更主要是粉丝相信韩寒的创作能力。
《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处女作,也对得起六亿的票房。
但错就错在重复,韩寒拍了四部一样的电影。
从故事上说,四部电影都是同样的内容,主人公要去追梦,这个梦或者是远方,或者是爱人,或者是赛车……等等,总之都是追梦的故事。男主和他的傻搭档就开始追梦,过程中俩人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一路跌跌撞撞往前走,结果是,梦无法实现,结局忧伤;如果梦不巧实现了,为了继续忧伤,主角和他身边的人就得死。
反正,必须忧伤,循环往复,不停忧伤。
在人物上,四部电影也都有同样的设定,男主都是小镇青年,喜欢香港电影,重情重义,喜欢汽车摩托车,有个不着边际的梦,有一个或者几个不靠谱的猪队友和漂亮的女朋友。女主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恋脸,小圆脸、大长腿、贤惠大方、温柔可爱但是有情有义,该豁出去自己的时候也是毫不含糊。
韩寒四部电影其实只有四个人物,男主、搭档、女神和其他各路绿叶。《后会无期》里边的冯绍峰和《乘风破浪》的邓超两个人换过来不会有任何违和,《乘风破浪》里边的赵丽颖为了测试邓超的忠诚和他上床,《四海》里的刘浩存为了男朋友偷车,这两个角色换过来也没有任何违和,都是初恋脸,都为男朋友啥都敢整。
人物是导演的木偶,没有任何行为逻辑。完全搞不明白为啥袁泉要打台球的时候蹦出一句“喜欢就是放肆,爱就是克制”……也不明白为啥王珞丹突然蹦出来一句“我从小就是优,你们却劝我从良”……
不重要,人物的使命就是念导演的烂梗和金句,承载导演的恶趣味。导演这么安排的,你们就这么演。观众看不明白,那就是导演的自我表达。
以上都还不是韩寒电影的最大问题,韩寒从电影到小说最大的问题都是一个:
“烂梗”“金句”和“假文艺”不加节制的填充整部电影,把整部电影打的七零八落,没有结构,没有节奏。
在烂梗和金句大于一切的操作思路下,电影人物扁平,结构散乱,剧情推进莫名其妙,每部电影都是闹闹哄哄的开始,闹闹哄哄的结束。
回头想想《后会无期》,只记得朴树的“via,via,via~”
最后,电影要硬上一下价值观:父子和解、追求梦想……
妥妥的伤痛文学。
所以,不是《四海》的问题,是其他几部都有问题。
《四海》只是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要韩寒还在卖弄小聪明,这一劫他躲不过。
韩寒拍的最好的电影其实是《飞驰人生》,因为韩寒在这部电影中,终于考虑到了电影的结构和节奏的问题,而且,电影里的几个人物和整部电影的故事都算是有行为逻辑。
这部电影,显然韩寒没有太大野心,只想正常的把故事拍出来,自以为是的“烂梗”都藏着没放。
整个电影虽然剧情简单,铺垫单薄,但是节奏流畅,而且沈腾这个人物逻辑成立,表演到位,终于让韩寒的电影看起来有了点张力、层次感和立体感。
《飞驰人生》让韩寒的电影第一次,在人物、情节、结构和节奏上是成立的。
那么,《四海》为啥出了这么大问题呢?
韩寒第一部电影讲追梦,第二部电影讲父子,第三部电影又是追梦,三部电影元素都相同或者近似,小镇青年、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运气不佳的主角,加上赛车、女神和小镇背景,把这些元素,找个故事,串起来。
但是,前三部故事都过分单一而且简单,跟韩寒迷恋的港片一个操作思路。看到开头就大概知道结尾。
韩寒自认为属于导演级别,也知道真正的导演不能只拍这些。
他要电影结构复杂一点,要多几个故事,多一些元素,多表现一些价值观。所以有了《四海》。《四海》有三个故事,分别是父子、兄弟和爱情。
听起来更像前三部的串烧。
但是错就错在,这三个故事都是韩寒的想象,是韩寒想象的小镇青年,想象的兄弟情,想象的还债生活。所以整个故事和人物肤浅,剧情没有逻辑,又配上90年代的香港电影剧情、初恋脸女主、摩托车……
看到这,不得不感慨韩导视角的单一和审美的狭隘。
而且,早就功成名就,住上大别墅,开上法拉利的韩寒,回忆的小镇青年也是上海的小镇,也难免充满诗意,他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真正十八线小县城的小镇,也不知道底层小镇青年想要逆袭面对的暗无天日和四处碰壁。
毕竟,韩寒顺了前半辈子,哪知道真正的逆境。
所以,《四海》里的刘昊然,到了广州就有了摩托车特技表演的工作,真正的小镇青年,到了广州最有可能是用摩托车送美团。
剧情一顿胡闹,主角又是把韩寒的qq空间一顿念,最后还硬要拍成悲剧,硬上价值观……
为了拍成悲剧,剧情不够结局凑。就是死,哥哥死了女主死,还得死的壮烈,死的夸张,死的欠一身债。
无病呻吟加矫揉造作,这不《梦里花落知多少》吗?
抱着大鹏十年前的玩伴乔杉,玩着郭老师二十年前的故事。《四海》被骂的不冤。
《三重门》的时候,韩寒在模仿,模仿钱钟书的《围城》,整本书老气横秋,但是好歹在模仿。到了第二本书,韩寒开始提炼出了一种杂文式写法,就是“烂梗、金句加文艺腔”,把这三个元素充斥到整本书,就能哄住年轻人,也能哄住出版商。
毕竟,畅销书最需要可读性。
从故事上,都是小镇青年、叛逆少年、兄弟情、赛车梦,之后用烂梗、金句、文艺腔串一串,就是一部小说。
故事也确实缺乏想象力,《四海》里的兄弟情、偷车情节跟二十年前的《像少年啦飞驰》故事不能说是完全一样,反正极其相似。
到了博客时代,烂梗、金句和文艺腔反而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在网络阅读时代,读者迫切的需要吸引自己的标题和金句把自己定到屏幕上,相比郭敬明博客里的缠绵悱恻、欲擒故纵,显然韩寒这种“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更朗朗上口。
有了小说和博客时代的成功,烂梗、金句和文艺腔这个黄金法则又被移植到了电影中。
但是,电影是个宏大和结构性的表达,如果博客写作是一盘菜,那电影就是一桌酒席。要有结构、有逻辑、有条理,荤素搭配、咸淡合适,上菜的时间点还要拿捏准确。
烂梗、金句和文艺腔就好比花生米,偶尔炒菜放几颗吃着香,但是不能哪个菜都放。
韩寒自己都知道,“爱就是克制”,但是放起花生米,韩导是一点都不克制。
毕竟,厨师同时做一桌子菜,不能每个菜都放花生米,而且每个菜的成分还基本一样,小镇青年、赛车梦、初恋脸、梦想、兄弟情……
那,能不放花生米吗?
导演自己也知道,没了花生米,这电影更是啥看点也没有了。电影宣传,讲的也是“韩式幽默”“韩式金句”。
《四海》之前,韩寒的观众还能保持基本的体面,虽说电影不见得好看,但也没至于翻脸。《四海》结束之后,韩寒的忠实粉丝都不得不说一句“串烧版的音乐MTV”“RNM,退钱”……
《四海》之于韩寒,不亚于国足输越南。
靠着“烂梗、金句和文艺腔”,韩寒在小说、博客和电影界所向披靡,家长开心、粉丝开心、出版商开心。韩寒可能也不小心相信了自己的神话:
中国最好的作家、最好的车手,还有可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导演。
金主爸爸哄着韩寒,告诉他是个好导演,制作上大手笔投入,让韩寒随便整,大牌随便上,你不文艺吗,配乐找小林武史;粉丝们哄着他,微博发个张国荣下面就一堆“破防了”,脱一下上衣就是“韩寒露腹肌”;陈丹青和高晓松也哄着韩寒,说他是天才,老天爷赏饭;韩寒父母跟着坐不住,十年前,韩寒刚出名,韩寒自己脚跟都没站稳,韩爸爸立马写本书《儿子韩寒》,跟全国观众分享了天才儿子产生的经过,结果“代笔门”的时候被方舟子从里面抓出一大堆小辫子……
也不知道是幸运的还是不幸,韩寒身边的人都太好了,没人试着刺痛他一下:你这种小聪明要停一下了,或者至少迭代一下,OK?
以至于韩寒二十年一直对自己花生米洋洋得意,乐此不疲。
之前,媒体评价韩寒,说他是《皇帝的新衣》里边戳破谎言的小男孩,告诉大家:皇帝的新衣是假的,皇帝其实没穿衣服。
如今,《四海》上映,韩寒亲自戳破了自己的新衣。
大鹏拍完《煎饼侠》,一个同样闹哄哄的电影拿了十几亿票房,之后拍了《缝纫机乐队》,这本来是个合格的电影,故事虽然俗套,胜在结构合理,节奏到位,结果开局不利,票房扑街。
大鹏大半夜接到资方电话,让大鹏在微博道歉,内容大概是:抱歉整了这么闹心一个电影,然后麻烦观众多多支持。
总之,要“道歉式博关注,道歉式拉票房”。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资方撕下了自己和大鹏最后的体面。
大鹏后来说:“如果那时谁给我一个拥抱,我会一辈子对他好。”
这才是真正的小镇青年有可能的遭遇,韩导恐怕现在也没体会到。
也可能真是没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谈人生,《缝纫机乐队》之后,大鹏回老家拍自己姥姥,结果得了金马奖,还演了《第十一回》,演了《双探》,转型成了真正的实力派导演和演员。
商业上可能没叫座,但这时候,大鹏才真正脱离了那个洗脚城。
也希望,韩寒早日脱离花生米。
当年,马爸爸还能到处布道,四处给人讲演,营造了“上市敲钟非所愿,悔创阿里不爱财”的侠义形象。
官方为了提点杰克,忍不住发了话,“从来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
大好时代造就了你,不是你创造了时代,挣点钱向公众洒洒鸡汤不是不成,但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万万不可。
挣了钱还想当英雄,好事儿哪能让你一个人全捞了。
不止马云,浪尖上的人物,大多是踏中了时代的节点。
只不过,命运给你的所有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在这点上,命运对韩寒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