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天来票房最低日,3月影市为什么塌成这样?

凤凰网电影  凤凰网电影     2022-03-12      0

首页 > 电影

​​再过10天就是春分,春暖花开之际,中国电影市场再次跌入谷底。
3月9日、10日,大盘连续两天失守2000万关口,3月10日全国票房仅1708万。
这个数字有多低?
1708万,是自电影院全面复工以来、546天来大盘单日最低票房(除夕影院休业除外)
即便算上电影院尚未完全复工的时段,该数字也位列倒第9。

更令人担忧的还在后面。
多部进口片陆续定档,有望提振影市,然而多地出现新一轮疫情。
3月11日,上海影院全部停业。
眼下无片,眼前疫情。中国电影市场这个“至暗时刻”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人次、票房、片单全面萎缩
2月下旬到3月上旬会出现票房谷底,几乎是行业共识。今年此区间内,也无重磅新片上映
3月4日-5日的周末档期,仅3部新片上映。票房最高的《柳浪闻莺》,体量仅为百万级。
上映一月有余的春节档电影,仍是票房主力。《水门桥》累计日冠天数达37天,超过《八佰》成为近10年来夺冠天数最多的电影,总票房距离40亿大关差不到3000万。

但今年的春节档本身就出现了高票价、低人次的衰落趋势。后续降价,也并没有明显提高票房。
整个3月上旬,与去年同期对比,单日票房也出现了严重倒退,10天里有9天降幅超过了50%。

2022年3月1日-3月10日,仅产出票房3.77亿,相比去年大幅倒退57.4%,人次跌幅更达到58.5%。
从拓普电影数据库的统计可以看到,2月下旬开始,大盘的日票房环比变化就大多处于0%这条基准线下方。
这意味着,全国大量影院的单日营收处在超低位

根据微博电影博主“电影温特”统计,3月7日当天,全国有近一半的影院票房营收不足千元

刨除不参与分账的服务费,这几天大多数电影院的收入只有区区几百块,最基本的水电、人工都无法负担。

只看单日大盘票房的话,中国3月电影市场已下滑到10年前的水平
再加上各地疫情复燃,实在让人担忧且无奈。

春节档后需要高口碑文艺片和进口片
3月确实是票房较低的月份。
回顾2011-2015年的月票房数据,会发现这五年3月票房始终垫底

原因在于,观众的观影热情、消费能力,在春节期间被充分消耗,3月因此成为“冷却期”
同时,4月清明节之前基本无节假日,难以吸引大片。
近几年3月票房的体量有显著提高,基本上稳定在全年中游,主要得益于科学的档期分布。

很多中小体量的文艺片、纪录片瞅准了3月窗口期,再加上奥斯卡、柏林颁奖季刚过,部分获奖电影也被适时引进,小型春季文艺片档期逐步形成,一定程度上填补了3月票房真空地带。
2022春节后:《花束般的恋爱》《纽约的一个雨天》《柳浪闻莺》2021春节后:《波斯语课》《又见奈良》2019春节后:《过春天》《地久天长》(柏林)《波西米亚狂想曲》(奥斯卡)2018春节后:《三块广告牌》(奥斯卡)《水形物语》(奥斯卡)
只是今年奥斯卡为错开2月的超级碗和3月的冬奥会,颁奖礼延期到了3月底,使得今年3月无奥斯卡获奖片引进。
入围柏林主竞赛的《隐入尘烟》,则临时撤档。

进口片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产片能占据更好档期,而进口片通常会被拿来填补相对冷清的档期。3月份大盘跌至冰点,两部进口大片被允许救市。
其中《神秘海域》是美国2月中旬上映的“旧片”,内地定档3.14,迟了1个月
《新蝙蝠侠》直到2月14日才公布确认引进的消息,一通紧锣密鼓,档期最终定在3.18,比北美晚两周

春节档后,第一部进口大片的上映时间,在疫情前后出现了分水岭。
疫情前,春节档后20天左右就会迎来第一部较大体量的进口片。疫情后,这个时间差被拉大到了40天左右,扩大一倍,自然会进一步加剧票房真空的情况。

以元宵节为节点,2018、2019这两个及时引进大片的年份,元宵节后的大盘始终在5000万之上。
而最近的2021、2022,由于元宵节后20天内无进口大片,导致大盘后期非常乏力,不断失守5000万的票房关口,最终罕见跌破2000万。

无引进片,一方面因为全球电影产量下降,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进口片的引进、定档不是完全由片方决定,更多受宏观调控影响。

片方要大胆宏观调控要及时
新一轮疫情不断扩散,上海、武汉等重要票仓丢失,更让大盘雪上加霜。
这对电影行业的精细化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水准中上的商业类型片,应敢于落地日常周末,落地平淡月份,不要一味扎堆节假日。
像去年《扬名立万》就选择了周四工作日起片,凭借口碑也可以拿到9亿票房。《误杀2》年底公映,但没有选择平安夜、圣诞、元旦,而是在12月17日周五上映,票房突破10亿。

另一方面,国产片、合拍片、引进片,都无法随叫随到。电影宣发、定档都需要一定周期。裸发,也得斟酌拷贝的寄送时效。
因此宏观调控需要更超前,应在大盘抛物线中上端做出调控,提前落子。倘若每次都等到低谷出现再救市,时差只能加重深谷效应。

假如《神秘海域》《新蝙蝠侠》都能与北美同步公映,对照上图,一个在2月18日(元宵节后第三天),一个在3月4日,那么票房低谷大概率不会出现,影院不会过于艰难
如果各自延后一周的话,也能给文艺片留出空间。
现在,两部大片挤在3月14日和18日,一方面失去与北美的联动效应,一方面扎堆上映不能最大限度发挥票房潜力
且《神秘海域》早在1月中旬就已确定引进,迟迟未能定档,实属遗憾。
之后仓促空降3月25日的《月球陨落》、等了几个月才定档4月3日的《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火速定档4月8日的《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似乎都属于在低谷出现后做的紧急调控。

其中《精灵旅社4》已在1月上线流媒体,《月球陨落》是北美2月“旧片”,《神奇动物3》抢先北美一周,前拖后拽才实现一周一个进口片排满。
《神探大战》能“趁乱”定档,最让人惊喜。这部电影已经杀青3年多,尺度颇大,或许能给一些积压片带来启示。

每周至少有一部中上体量的新片开画,才是健康市场的表现。
中国是开放包容的国家,内地片、港片、台片、合拍片,以及海外各国电影都应成为我们这个最大电影市场的片库。库存不足是全球普遍现象,越是这个时候,似乎越应该海纳百川。
以这个角度去看待供给,或许能更好地调控档期,避免票房低谷的出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