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不上是一篇读后感,它只是我边读边摘的碎碎念。
张靓蓓在序中写道:
“凡是走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的人们,可真是幸福!那段岁月,可真精彩;尤其喜欢电影的人,可真过瘾。”
不怕暴露年龄的说,我很幸运,她说的这个时期我都在,我永远都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小学生们笑嘻嘻的进了影院,看完后全都哭唧唧的走了出来。
到了90年代末我也才是个自以为成熟的高中生,对电影的接触已经不少了,另外还真得感谢那些租碟店,那时候国语电影也是百花齐放,文艺的深奥的我看不懂,但也都有所耳闻。每逢假期就会去租一些港台轻松搞笑的喜剧,再后来就是一些欧美大片,比如风靡全球的《真实的谎言》,应该还不止看过一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二刷三刷或者n刷。
害,扯远了,要写个读后感,却扯出这么多年代戏。
言归正传,就挑几处于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浅浅一絮。
电影梦.生命
他毕业六年,一事不成。
“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李安在后来的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这六年,除了爱人的理解支持和“leave him alone”,主要还是他对电影的执著与热爱,是梦想,也是生命,生命怎么能轻言放弃。梦想两个字,于你我说着容易,但梦想是什么,有没有好好想过?或者确定了梦想,那有没有执著的坚持下去?
推手
“拍《推手》时,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
《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甚至还“央求”了大儿子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从剧本获奖,筹备,开机,拍摄,到拍摄完成,李安说他的导演生涯终于不再是梦,纵使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跟着李安的心路历程一直看下来,是能体会到他的快乐的,所有事都在控制中,所有工作都有序推进,看着他的电影一点点的成型,一点点的完整,所体会到的人生之快一定是和他的所有付出成正比的。
饮食男女
“这十年来,在海内外常常有人来告诉我,经由前四部华语片,提醒他们与已疏远的父母或儿女联络,甚或与辞世前已痴呆多日的父亲有了唯一的沟通,而这种联结起上下两代的感情,也正是我心头的源泉之一。我们面对的外在情势比较复杂,但人情其实是很单纯、很共通的,戏假情真,我想,透过做戏所触发的真情,方是联系起大家的主因吧!”
我一直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只要有一点能被大家记住并带来正面的效果,那必然是部优秀的作品,体现了它的价值,甚至超然。李安的家庭片戏假情真,看过后能触动内心,驱使行动,这样的效果,是他期待的。透过艺术看人生,洞察人心,引导人性,这样的影片,谁不爱看呢。
我对这段话触动深刻,也是因为在读这本书期间,送走了我的爷爷,老人九十有一,虽高寿驾鹤,但也非常不舍。亲人间的人情其实更为单纯,父母、老人,都需要我们的陪伴,记得常去看看,记得常打电话。
奥斯卡
“大家的热情让我铭感于心,我们一同走过那段艰困的拍片岁月,摸着小金人,大家都好高兴,听到大伙的一句“值!”,我五内搅动,大伙都觉得,得不得奖是另外一回事,整个工作经验真的很值得,让我好感动。他们还说,以后再干,连钱都不必谈。”
一群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人组成的团队,一起经历风雨,最终获得成果。过程中获得的喜悦往往也是最珍贵的。说直白点就是一起去做一件事,目标一致,心往一处。职场中一个好的团队,都会给人带来这样的体验和经历的,而聪明又懂人心的领导,亦如导演。
电影梦
“十年一觉,梦中,我仿佛正在涂抹着一幅巨大的、无法一目了然的壁画。我在不同的地方画着。当我画这边时,看不到那边;画那边时,又看不到这边。但在我的心底,它们相互撞击、彼此呼应。虽然支离破碎,但冷暖自知。十年来,当我第一次抽身远观,朦胧地感觉到,好似有什么在其中酝酿、穿梭、联系、逐步累积,可又指不出一个名堂。”
这本传记读完,感受了李安的心路历程,更喜欢他对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理解和处理,李安也是有心胸的,他能细腻的指导电影,却也心系整个华语电影的未来。可惜我最喜欢的两部李安作品没有也不能出现在此书中,但我相信他也一定是讲给了李靓蓓,作品的创作过程肯定也同样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