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6日,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以突破60亿元的总票房,与疫情前2019年春节档同期水平相当,位居中国影史第二。更让人欣喜的是,举目之处,皆是国产片的高歌猛进,如此成就,让长期闪耀于我们银幕的好莱坞显得多少有些黯淡无光。
长久以来,从策划到拍摄,从音响到特效,从演员到推介,好莱坞似乎成了好看电影的代名词,甚至垄断了不少人的成长记忆和概念定义,很多人大概张嘴都能说出好几部,太空史诗的《星战》、奇幻代表的《指环王》、奥斯卡影史上获奖最多的《泰坦尼克号》,其中迪士尼取自于《木兰诗》的动画片《花木兰》更是被称为最成功的中国元素作品……但所有这些,贯穿其间的是西方视角下对历史、社会、文化的解读与裁减,我们从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靠着西方的文化奶水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对此,有媒体曾经呼吁,不能把电影、文学作品中本民族的审美权、发展权甚至历史解释权拱手交给别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准与创作理念的同向发力、同向进步,挟主旋律的家国情怀与商业价值的票房指数,留下一波又一波鱼与熊掌兼得的现象级文化景观。以近四年的春节档市场为例,除2020年因疫情而熄屏外,2018年57.71亿元、2019年59.03亿元、2021年80亿的票房中,《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国产片成为引领市场与口碑的主力军,今年,续写去年《长津湖》的“水门桥”,取得打破75项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成绩,在观众评价中,既有艺术上“看的时候捏紧拳头直冒冷汗,心紧紧地被揪住”,也有情感上“每一次有人牺牲的时候,你都恨不得能大声呼喊着告诉他们,我们富裕了,我们强大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科学标准下,越来越多好看好听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自信的IP流量不断从高原涌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