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值得看,但也要批评

Marx乖巧  Marx乖巧     2022-02-10      0

首页 > 电影

​​全文一共52052图,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01 主旋律战争片的趋势

02 《水门桥》的问题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还可以,就是票价实在太贵了,一共看了3部电影,分别是《水门桥》《狙击手》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我这边票价都在50块以上。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没什么好说的,一部春节档必有的搞笑电影,确实也到位了,我和一众观影者在电影院笑得肚子痛,爱看喜剧的小伙伴十分推荐。

一开始没打算看《狙击手》的,看着票房也不高,结果在家人强烈要求下最后还是看了,居然有意外的惊喜,我甚至觉得比《水门桥》还要好看点。

个人觉得这部片子不应该只有这么点票房,确实口碑和票房有点背离,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去支持一下。

《水门桥》是《长津湖》原班人马的后续,据说其实两部电影就是一起拍的,然后拆成了两部,毕竟时间太长了。借着上一部这么大的口碑优势,这部片子我本身还是很期待,但看后还是想要聊一下电影中暴露的问题。

当然这里不是拉一踩一,上面说的三部电影我觉得都值得看,但指出其中的问题自然是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好的作品。那我们继续往下聊。

01 主旋律战争片的趋势

在聊电影之前,我们先聊一个问题:主旋律战争片目前是个什么趋势?

放眼十几年前,我们一聊到战争电影一般都会说一句话:最好的战争片都得有反战思想

但很少有人在聊为什么战争片一定要有反战思想。很多人可能会直接说,那不废话嘛,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和平,战争片拍出来总不可能是为了暴力宣传吧。

话的确没错,从我们广大的人民最朴素的道德观来看,我们肯定是希望全世界没有战争的。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你会发现有个很矛盾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战争片,特别是反战思想比较浓郁的,比如被广大影迷认为是战争片天花板的《血战钢锯岭》,是不是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大片,说白了就是美国人拍的。

而美国人恰恰是从一战到二战以来从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通过发战争财直接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不仅如此,美国也是从二战后,参与战争最多的国家,谁敢不听他的他就炸谁。即便在今天他依然保有了全世界最强的军队,在全世界都有最多的军事基地。

这件事就很奇怪,为什么美国一边拍电影告诉大家我们要“爱好和平”,另一边现实中却又是全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

当正面解释不通时,反过来其实你就可以发现,反战思维的战争电影,本身就是美国版的主旋律战争片。

这里面一共有两个作用。

对外来说,要塑造一个“爱好和平”的美国形象,来抵消美国实际上对世界各国造成的军事威胁的事实。

对内来说,是给自己国民一个道德上的满足。虽然我们在轰炸别的国家,但是我们内心还是“不想战争”的。

这跟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还是一个好XX,一个道理。说白了就是要隐藏自己的负罪感,毕竟我们表面上还是得“圣母”一点的。

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战争行为进行包装,来提高自己的“正义性”,毕竟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你看我现在要轰炸你,那肯定是你的不对。

而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恰恰只有美国才可以拥有。

因为当下全世界,只有美国是真的有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发动战争。只有手上有枪的人,才需要去考虑到底使不使用枪。

这就像有钱的富翁老是说自己“不喜欢钱”一样。毕竟一个穷鬼说自己不喜欢钱,肯定会被其他人嗤之以鼻。

反过来说说我们国家,这一套反战思想,恰恰不太适合我们。

从近代以来,我国其实一直是“受害者”的视角。不管是八国联军侵华也好,还是抗日战争也好,我国一直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

我们受到这么大的伤害,肯定是痛恨战争的,这个没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肯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珍惜和平。

但我们同时也深深地知道:爱好和平是求不来和平的,和平从来不是由弱小的一方来决定的,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拥有和平

所以对我国的人民来说,什么样的电影是最“和平”的?恰恰是反映出我国国家强大,军事力量强的电影才能给我们带来和平的感觉。

而这一点,在很长时间里面,由于文艺类作品被美国把控,我们主流的思想跟着走了,就算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还是想不透。

或者说没人敢去尝试这种方向的战争片,毕竟与主流的思想是背离的,做出来到底市场买不买账,心理都没底。

直到吴京的《战狼2》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算是彻底将人们内心的压抑给释放出来了。

所以说《战狼2》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一定是个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没有战狼2,也一定会有其他的电影来打破这道枷锁。

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飞升的当下,我们就是需要突显我国实力的电影,才能满足我们“爱好和平”的思想。

这点恰恰是和美国是完全相反的。

由于市场看到了新类型的主旋律战争电影的成功,大家发现了原来当下人民群众是喜好这一口的。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在我们的主旋律战争电影中的对手应该是谁?

抗日片拍太多了,题材已经烂了,而且对我们来说,抗日战争只能叫做“惨胜”,毕竟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结束的二战,这不能体现出我们的强大。

而像《战狼2》《红海行动》之类电影中,对手是雇佣军或者恐怖组织这类不入流的角色,打赢了好像也没那么大成就感。

环顾一圈,我们就发现,其实美国才是最好的对手,而抗美援朝自然就是最好的题材。

其实把时间往前推个几年,我们还不会拿这个题材进行宣传的。对美国来说,他们电影中也基本上看不到将中国当成敌人的片段。

这个倒很好理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个世纪以来,我们是在美国为首的世界产业结构下进行发展,我们没有那个意愿和实力非要去“得罪”美国。

对我们来说,韬光养晦,猥琐发育,大家和气生财是最好的状态。

但难就难在当我们体量大了以后,我们想躲也躲不了,美国自上而下已经认定中国就是他们头号的“劲敌”,非要和我们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所以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是不是我们说说好话,让让步就能让美国消停?这就是完全没有理解到真实的国际局势。

既然普通手段无法解决,我们又不可能照美国的心愿放弃自身发展,那我们就只能还击,“以斗争求和平”,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所以在这个世界格局下,我们就可以把抗美援朝的题材搬上银幕,并且进行主要宣传。

另一方面,抗美援朝题材一共有三个好处,恰恰能对当下中美竞争的世界格局做出教育意义。

首先,战争不是我们发动的,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要破坏和平,要威胁我们新中国的安全,导致了我们不得不反击。

这就对应上当下中美全面竞争,并不是我们主动的,恰恰是美国想要威胁我们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反击。

其次,抗美援朝其实体现了美国的强大。美国从始至终都是全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我们与他们在硬实力上还有差距。

这一点反映到当下,也是给很多轻视美国,觉得中国可以快速“击败”美国的人一个警示,我们面对的对手是强大的,我们必须要付出更多努力继续发展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最后,更是体现了我们自己的强大。你看几十年前我国和美国在科技军事力量相差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都能赢,那现在我们实力差距已经这么小了,难道还害怕和他的竞争?

所以综合说来,抗美援朝题材确实是当下最适合的战争电影素材。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是对当下世界格局的另类体现。

这里也是做个合理推断,在未来几十年里只要中美竞争没有分出高下,我们主旋律中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还将继续演绎。

02 《水门桥》的问题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要聊回电影了。

这里先提前说一下,《水门桥》和《狙击手》的电影剧情本身,其实与历史已经关系不大,加入了太多艺术创作,这点倒是能理解,所以我们不会去解读这方面,我们仅仅从电影本身来聊。

在聊《水门桥》之前,我们还要简单说两句《长津湖》。上面我们不是聊到了,抗美援朝电影其实是有三个重要的教育意义。

而《长津湖》为什么口碑不错,其实就是把这三点都给表现出来了。比如他说到了我们为什么要打抗美援朝,那是因为我们要保家卫国、保护自己的亲人不再遭受战争;

他体现了美国的强大,不管是从后勤物资来说,还是军事装备来看,都远超我们志愿军战士;

最后也体现了我们的强大,毕竟电影中一个小规模遭遇战和最终大规模交战我们都取得了胜利。

整个电影节奏就比较合理,而且穿插的文戏也并不突兀,所以整体观看感受就比较好。

而《水门桥》本身就是《长津湖》的延续,你就会发现文戏的部分其实已经没有演绎的必要了,毕竟已经演过了。

所以就导致了整个电影让人感觉一直在打仗,没有一点缓冲,看着就比较累,这也是很多人观影后诟病的地方。

但即便如此,其实也没太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教育意义中,第一个已经不用说了,那就应该重点再聊聊后两点,也就是美国是如何强大,以及我们是如何强大。

包括《水门桥》本身是有真实历史的,我们三次炸桥,结果美国三次修复了桥,最终让美国陆战一师成功撤退。

所以,如果电影能将我们如何艰辛的炸桥,但美国又如何用自身强大工业能力来修复桥,来做出一个对比的话,其实也应该是很精彩的故事。

但问题就出在,电影中表现的美军,实在是太不强大了

从装备上来看,除了有轰炸机犁地之外,在水门桥的美军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强大的武装力量。

从军事素养来看,美军水门桥的指挥官就是一个自大的傻子,面对各种战场情况居然还自我欺骗不做出合理应对;在军事部署上更是居然只防守一个方向,完全不考虑背后来敌的可能。这完全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甚至从美国大兵的表现来看,过多无军事素养的“送人头行为”,而且整个电影桥段中有太多的“意外”发生。

比如美国大兵拉开手雷结果死了没扔出去,结果把周围的队友炸死了;美国大兵用着火焰喷射器,结果火苗落下来把自己周边的人点燃全部炸死了。

反正整体看下来,能让你一下子回想起另一个词——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的问题我就多说两句。为什么不可取,恰恰是因为我们在抗日战争中遭受了八年的苦难,如果真的有这么多“能人异士”,或者日本人是各种“大傻子”,我们又何必需要等待八年?

我们越是表现出抗日“神”的一面,其实反而是在侮辱我们自己的先烈,连这样的对手都打不赢,最终侮辱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而美国相比日本来说,其实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不管是从军事素养、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来说,都远远不是日本能比的。

那在描写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越是把美国描写得“弱小”,其实反而是将我们这个最终胜利者同样描写得弱小。那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换回的胜利,也就失去了本应有的光辉。

这里就稍微说一下《狙击手》,为什么这部电影口碑还不错,同样是讲抗美援朝,但电影中的美国大兵和我们志愿军,是各种智商在线。

美国有更好的武器,我们有各种奇妙的土方法;我们用计谋压了美国大兵一头,结果反过来又落入美国大兵设下的陷阱。

最终我们能取得胜利,恰恰是来自各方面的牺牲和更有智慧的决策。你会发现在看这样的桥段时,你才能感受到我们志愿军同志的不容易,也更能感受到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多么不容易,才更能体现出我们自己的伟大。

但这里也要多说一句,相比于《水门桥》这种大场面的军事行动,《狙击手》表现的小场面确实更加容易体现出这种斗智斗勇的细节,这是他的优势。

回到《水门桥》,为什么这里的大战斗,就没办法表现出这样的感觉呢?

其实还是导演们没办法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各方面实力相差这么大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胜利。

你说敢于牺牲、悍不畏死这些能理解,毕竟是要保家卫国。但一轮到如何用更差的军事实力来战胜美军,这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所以干脆就弄一点“意外”。表面上能说通,但实际上会更加让人不能接受。

我承认这里也只是在单纯吐槽,说句实说我也没有想法能解决这类问题。但这里我又要拿出另一个作品来做个比较。

去年有一个非常火的电视剧叫做《功勋》,里面第一章叫做《能文能武李延年》,就是以李延年为主角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去年看了后当时就想聊一下这个,素材我都准备好了,结果各种原因最后没聊到。这里就稍微说一下。

这部剧为什么好评如潮,恰恰就突出了一个真实。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有思想方面的波动,我们的政委是如何解决,并反过来帮助大家树立了更加坚固的战斗意志。

我们的政委如何帮助解决战士们的隔阂,如何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提升战士们整体战斗力。

还有就是战场上我们如何用更加聪明的技巧和经验,来帮助我们打赢胜仗。

这其中有个片段我特别记忆深刻,当时李延年拿下阵地后,叫战士们继续用两边的枪放空枪,表现出还在打仗的样子,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打扫战场和休整。

这类的小细节,确实是只有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才有可能写得出(这个电视剧是由李延年本身参与制作的)。

看到这些后,大家确确实实就体验到我们相比于美国拥有最大的两点优势:一个是我们有组织的力量,另一个是我们有智慧

而我们用这个来战胜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工业能力,这就说得通了。

当然这里还是要插一句,《能文能武李延年》毕竟是电视剧,有足够的篇幅来描写这些细节,但轮到电影制作上,确实又有新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这其实就是留给后面电影导演们的一个难题:在未来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如何表现出美国的强大,同时又更有逻辑地表现出我们如何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这就要考验导演们的功力了

我是Marx乖巧,为您送上时政热点的思考。

如果您觉得写得还行的话,那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