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是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在几部电影里纠结,最后还是选了它。因为有喜欢的演员,也非常喜欢痛仰的歌,之前看韩寒的其他电影印象不错,加上前面的宣传,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还是有的。
失望吗?感觉还挺好,要给分估计也会给个7.8分吧。
尽管主线故事并没有打动我,但是有很多小场景有触动,也能戳中我的笑点,引起我的思考。
看到后面这部电影铺天盖地的差评时,也能理解,像我妈看完只对我说了一句“摩托车头都看晕了,也不知道讲了啥”,好像要表达的东西大家并不能接收到,故事的完整度不高,像是许多片段的拼凑。
韩寒自己说,
“这是一部看着热闹,但挺孤单的电影,我尝试给它包裹了很多动作和喜剧的糖衣,它也许会让你欢笑很多次,可最终,它是惆怅忧伤的。
我猜韩寒主要想表达的还是“热爱”与“爱”,关于理想的热爱,关于生活的热爱,关于阿耀的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
但也有许多现实的无奈,以及平凡人的坚忍。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电影也是,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期待不一样,感受和理解自然也不一样。从个人情感角度,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四海”,是名扬四海?是闯荡四海?还是四海为家?也许都有。每个人都渴望拥有闪闪发光的人生,会鼓起勇气不断尝试,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四处漂泊,最后也许依旧是无法离地的飞行。
那些努力了也跃不过的现实,就好像“我们都没有退步,在小镇上是做服务员,到大城市了还是做服务员”。那些怀揣着的希望有多少会成真,可能又像那扇没有打开的门,理想的家在触手可及之处,却隔着出身、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学历、能力一道道门,这扇门也许日后会打开,但无知带来的无力,真的很费劲……到最后,阿耀的光也只是为别人而发。
平庸是大多数人的回归线,但坚持热爱本身依旧可贵。
少年的勇气是可以发泄呐喊,但不会放弃。
亲情篇
比较无感。
父亲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虚荣,没有责任感,凉薄,无所事事的,也许有对儿子的爱,但微不足道,也许现实里这样的父亲也不少吧。
奶奶和阿耀相依为命还是有些温情的,到后面阿耀摩托被扣留非常难过时,感觉更多是因为这是生日时奶奶给买的摩托,它的陪伴也有着奶奶的陪伴。
欢歌欢颂是割舍不掉的亲情,尽管欢歌很不靠谱,但还是彼此陪伴着。
对于韩寒说的“我们拥抱着就能取暖,我们依偎着就能生存”,个人更倾向于描述亲情的联结,奶奶和阿耀,欢歌和欢颂,游乐场老板(不记得叫啥辽)和他哥哥。
友情篇
电影里特写了两本书,《小王子》和《麦琪的礼物》。
小王子在一天里看了44次日落,在小小的星球里太孤单了。
阿耀说“我没有朋友”,但后来认识了欢歌他们,会为了救朋友不惜让自己也陷入大海的危险中,会为了救朋友们骑一宿的摩托找人,也许都是成年人看起来比较幼稚的行为,但像白昼里的月亮般少有的纯粹感情还是很打动人,尽管后面朋友二(不记得叫啥辽)因为嫉妒举报阿耀,但并没有影响少年的真挚,也许和小王子驯服了狐狸一样。
诗人约翰·邓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爱情篇
出现的另一本书是《麦琪的礼物》。
男女主的故事也和这本书很相似,有许多隐藏的深爱,不一样的是书里的男女主知道彼此的心意,但电影里阿耀不知道欢颂买回了他心爱的摩托,欢颂也不知道阿耀为了帮她还债带上了竹蜻蜓飞跃珠江,充满遗憾的结局。
为什么是阿耀给做替身的歌手的车撞了她?为什么最后要带上竹蜻蜓?
大概水火就是不相融,欢颂应该不希望阿耀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她吧,毕竟放弃的是一种信念,对于自己喜爱的歌手,对于自己热爱的摩托,那些支撑生活的信念破碎。
最后结局是悲剧也有很多铺垫,她怕水,掉进了水里,他怕火,摔进了火海。
(如有过分解读,完全是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