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4》都烂了,科幻电影还会好吗?

后浪电影PostWaveFlim  后浪电影PostWaveFlim     2021-12-28      0

首页 > 电影

​​万众期待的《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近日在美国上映了,但票房却远不如预期,口碑也崩了。 


IMDB评分5.8,烂番茄新鲜度66%,豆瓣也只有5.8,苦等18年的经典科幻电影续集沦为“扑街之作”。 



“动作场面不好看,叙事支离破碎”,不少观众已经将《黑客帝国4》列入2021年最失望的大片之一。 


在科幻电影史上,《黑客帝国》前三部堪称里程碑式巨作,其江湖地位向来难以撼动。没想到这次却毁在自己手里。



《黑客帝国4》口碑的崩塌也反映了观众对目前科幻电影这一类型创作的不满。 


近几年的科幻电影,整体都呈现出疲软的势态,科幻片再难带来惊喜,创作者的想象力似乎都匮乏了。 


到处都是以怪兽大战、机器人搏杀为代表的视效大片,要么就是主打“情怀牌”的科幻片续集,或者是假借科幻外衣为噱头的爆米花电影…… 


科幻电影还会好吗?


我们到底期望看到什么样的科幻片?



三年了,科幻电影一直在贡献失望


2019年,声势最大且口碑最好的科幻片,是《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 


这对于科幻电影迷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冷笑话。 


漫威或DC的超级英雄电影,确实存在科幻元素,被归为科幻类型,这无可厚非。


但值得商榷的是,因为超英电影的绝佳市场表现,它们成为了科幻电影界的某种“主流”。



以《复联4》为例,片中最硬核的科幻元素,是蚁人提出的通过量子领域进行时间旅行。 


“时间旅行”的概念在科幻创作中不算新鲜,但在超级英雄宇宙中,它可以让观众回到整个漫威系列里,重温很多经典情节,由此打出的“情怀牌”也将带动巨大的票房增长。 


但因此带来的问题是——时间旅行的科幻元素,成为了叙事里的一个道具,而非电影的主体。 


整部《复联4》最高潮的段落,仍旧是超级英雄们集结对抗劲敌灭霸,时间旅行只是一个让大家集结的手段而已。 



2020年的《信条》,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作为当年评分最高的科幻片,《信条》的硬核毋庸置疑,可它的问题也在于此,过于晦涩的时间逆转理论,很多普通影迷根本get不到。 


而大部分核心观念又都是通过台词进行解释,观众在影院中能看到的视觉奇观囿于理解能力,造成了二、三刷电影后还是一头雾水。 


 

如果观众不能顺畅地体会到科幻设想,那么在此设想上构建出来的故事,在普通影迷们看来也是分崩离析的。 


复杂的概念并非不可以简单的阐述。比如《黑客帝国》,它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描述剧情及核心设定:我们生活在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世界中。 


而《信条》却难以做到用一句话清楚地表达剧情,它甚至难以让观众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种提高观影门槛的电影,对大众来说很难称得上有趣,更别谈什么惊喜了。



科幻电影“剧集化”的创作倾向


 截至目前,今年得分最高的科幻片是《芬奇》。 


在观感上,它似乎比前年的《复联4》和去年的《信条》更接近科幻片的本质:用一个未来的世界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芬奇》整体给人感觉四平八稳,不管是汤姆·汉克斯的表演,还是片中人、狗、机械人的三角关系的处理。 


 

电影中的科幻元素主要体现在末日危机的设定上,太阳耀斑突然爆发,地球的臭氧层不堪重负,出现了很多空洞,使得地球上很多地方紫外线爆表,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在这一设定下,作为人类幸存者的主角,将带着一只狗和一个机械人展开逃亡之旅。 


 

《芬奇》的剧情基本没有高潮,一开始主角就因长期遭受辐射,命不久矣。他的逃亡之旅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路上教导好机械人,让它来代替自己照顾好狗。 


这个核心剧情如果不是以未来末日作为背景,把它置换成当下,一个得了癌症的老人教导一个孩子去照顾自己的狗,故事也完全成立。


科幻元素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件外衣。


 

很多看完《芬奇》的影迷,都会察觉到这部电影有一种网剧的质感。 


它更像是某个科幻剧集里的一个单元,缺乏电影层面的更深厚的世界观呈现。 


从这一角度来看,《芬奇》或许比《复联4》和《信条》更让人担忧,尤其是它把科幻电影“剧集化”的创作倾向。



《沙丘》和维伦纽瓦才是救世主?


好在今年还有《沙丘》。 


至少它铺开了一个科幻史诗的阵仗,这对影迷们来说,已经多年未见。 



很多人对《沙丘》感到兴奋,都是因为从中看到了一种蓬勃的野心,一种想要创造出一个科幻巨作的欲望。 


缔造它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从2016年执导《降临》开始,就被当做科幻片领域里的大师预备役。 


这其实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叱咤影史的那些真·科幻大师们,已经步入了力不从心的创作枯竭期。



比如75岁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近的一次科幻片创作,还要追溯到2018年的《头号玩家》。 


这部科幻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ACG情结,如果说它比《E.T.外星人》《人工智能》更有科幻感,那一定是夸张的过誉。


 

77岁的乔治·卢卡斯的上一部科幻电影更为久远,是200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 


小卢卡斯十岁的詹姆斯·卡梅隆,自2009年的《阿凡达》之后,一直没有再亲自执导过科幻片。 


84岁的雷德利·斯科特,反倒是老将中最活跃的科幻片导演,2017年他执导了《异形:契约》,2020年还执导了剧集《异星灾变》。 


后者刚上线时分数一度窜到过9分,可惜随着剧情的推进,很多影迷给它打上了烂尾的标签,收官分数降为8.1。 


 

这些科幻电影界曾经的帝王们,如今的沉寂与下坠。


一方面和年岁增长、精力越来越不济有关,一方面科幻创作的大环境越来越扁平化和快餐化,也造成了他们的有心无力。

 

这样的境况下,维伦纽瓦在《沙丘》中努力构建着庞大的科幻世界观,想呈现出一个拥有众多科幻细节的宇宙,这样的尝试便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把时间线拉长,《黑客帝国》当年如此惊艳,也离不开沃卓斯基姐妹想在电影里打碎现实的巨大勇气。


优秀的科幻电影或科幻创作,本质上是展现出一个基于科学幻想的新世界,它能否被观众全方位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震荡已有的三观,这才是科幻创作者应该追求的方向。



如《盗梦空间》想带你进入梦境世界;《蝴蝶效应》想讲明白时间穿越;《疯狂的麦克斯》要把废土概念玩到极致…… 


这些能被记住的经典科幻电影,都在遵循着一种极尽可能让你忘却现实的创作法则。 


一些作品甚至会开始让你怀疑现实,想象的空间越宽广,它反衬现实的能力越强,当你看完电影后有一种恍惚感时,科幻电影的后劲才刚涌现。


它将成为一种新的解构世界的方式。


 

作为野心勃勃的科幻电影创作者,沃卓斯基姐妹一直都以“大胆创新”闻名于世。


所以尽管目前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黑客帝国4》到底如何,你喜不喜欢,还是需要亲自踏进影院看过之后再下定论。 


不管怎样,愿科幻电影的“矩阵”不要再崩塌了!

作者 | 亢蒙冷场小王子
编辑 | 佐尔巴

排版 | 佐尔巴

策划 | 后浪电影编辑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