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源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好莱坞。
作为一种电影的类型,黑色电影常与灰暗的街角、具有独特质感的灯光与照明、阴郁绝望的人物表情相伴而生,而所有刻意设置的阴冷的气氛和诡谲的情节线发展将人们的全部视线引向了无常的命运,从而为这种类型的电影铺设上了人性关怀的光辉并注入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电影界对黑色电影的界定并不明晰。詹姆斯·纳雷摩尔曾经提出:“黑色电影是电影史上最无定形的门类之一。”
“黑色电影”这个名称源于法国的“黑色小说”,它并不是某种由题材类型驱动的电影,“黑色”更是一种导演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并由观看者根据自身感受概括出来的名字。
雷蒙德德格纳特在《画成黑色:黑色电影的家谱》中提出他对黑色电影的认识——“黑色电影并不像西部片警匪片那样属于某种类型,而应按照电影的主题和色调进行归类”2.但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黑色电影也形成了基本的“套路”,例如叙事技巧的运用,例如三类定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基调相似的场景设置,例如情节发展的驱动,例如有共通性的主题表达,故而黑色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类型电影的标准。
在六十年代之后,黑色电影在保留原有类型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超越与发展,逐渐演变为“新黑色电影”。
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辐射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艺术具有拓宽人类认识边界的功能,黑色电影的边界在电影人的努力下不断延伸。沿袭着黑色电影的基本“套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导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将黑色电影的标志与气味抹去,而是一种超越式的发展和本土化内涵的加注。
或许在我国,纯粹的黑色电影的数量并不多,但“黑色”作为一种电影元素被运用到许多电影当中。
刁亦男是我国黑色电影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在《白日焰火》的创作中用他一贯的冷峻影像风格,体现了上文所描述的对黑色电影的超越式的发展和本土化内涵的加注。并且他赋予黑色电影的中国化内涵并非一味的乡土化,而是揉合了工业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对社会各阶级人物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