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Ⅱ》,一部聚焦父母亲情、警匪对抗、团体矛盾、社会人性于一体的片子。全片讲述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儿子生病后奋力挣扎的故事。虽然全影也存在一些逻辑不通、剧情衔接不流畅的地方,但整体看来还是不错的电影,父母亲情渲染的饱满深刻,高层人事的暗黑勾当揭露的淋漓尽致。和《误杀Ⅰ》一样,两部电影在多出展现出社会弊面的一些问题,直指人心 引人思考。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我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是不公平的呢?是资源分配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某种体制所带来的弊端。其实这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影片所展示的医疗背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资源分配再分配... 凡是涉及到竞争的地方,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很多人以为自己老老实实做人,生活也会同样馈赠他一些温情。幸运的人一辈子没有遇到太大的沟沟壑壑,不幸的人却看尽了世间冷暖。现在你我很多人生活的环境都还ok,稍踮踮脚是可以看得到微光的,稍努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的,生活一切都在向前,为变得更好而改变,可能行动笨拙,但也从未停歇。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我认为是还ok的,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什么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一夜回到解放前。其实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凌晨的火车站、医院的抢救室。可能每一个孤立的个体背后都是一个个的家庭,不堪重负、不堪一击。我在医院见过有人倚在某个柱子旁休息,在火车站见过拿着行李打地铺在某个角落蜷缩着的人.... 这些人没有权势,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也没有太多能让自己舒服的钱。正如影片中的龙丹市长一边有和林日朗共情,希望阿朗能理解他一个做父亲的心情。另一边,他的争抢行动也不会因此终止。我说 这是人性,趋利避害也是他的本能。
林日朗和龙丹市长同为父亲。一个为给儿子治病,卖掉房产、四处借钱;另一位父亲为了弥补儿子,抢了其他孩子的资源。近片尾时,被困在新唐医院的一名人质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这句话在《误杀Ⅰ》中好像也有提到,具体的我也记不清了。有人终其一生的终点也不过是有的人的起点。这里又让我想到市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的一句话“是我们家族两代人的努力,让我今天站在这里”。然而他的孩子是可以站在他的肩上继续前行。世代相传的公务体系,这也是社会某个交流的缩影吗?
团体矛盾在各行业中都有存在,有的人是蒙在鼓里被陷害,有的人是真的不辨是非,有的人是为了正义在坚持并凭一股之力在抗衡。电影里华叔饰演的警察张正义,是真的在行正义之事。是他坚持探寻事情真相,是他反复看特警中枪画面,是他力排众议一次次的要求停止行动。这样的人,无论在何种行业,在何种职位都会是一个厉害的人。坚持自己要坚持的东西,并且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唉,我虽然有自己的坚持,但是也总被人家讲说执行力差。呼呼~ 脑子跟不上动作的节奏,离变成厉害的人还有一点点距离哈哈哈哈哈哈。说完张警官,再来说说一直穿警服指挥的那个警察当堪,他在团队中就属于没有自己想法,迟早被人吊打给人背锅的面包侠,只有把事情清晰明了的呈现在他面前,他才会做出一点点行动。这样的人,本质是善良的,但是缺少判断力。在团队中的长久表现应该是能力平平,人际关系一般般那种,他缺少的东西是他前进的致命阻碍。再说说萨丁秘书,这个秘书为了主子绝对是忠诚,我相信他也是从中获得了些甜头。但常在河边走,咋能不湿鞋呢?一次次挑战底线,游走在法律边边的人又怎么能经得住查呢?主子沦陷了,作为小弟又咋能顶得住那些枪林弹雨呢?忠心从来都不是错的,只是这份忠心交错了人。
电影的最后,和前篇相呼应。小虫问爸爸,为什么萤火虫在亮的地方就看不见了呢?爸爸的大意是说光微弱,在暗处才能看见。这更像是一个隐喻,萤火虫既是阿朗一家,也是温暖的希望。生活不会总有plan B 的,没有剧本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