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将于本周五上映,同样由陈思诚监制,肖央主演。与《误杀1》不同,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改编自2002年的美国电影《迫在眉梢》。电影上映前夕,一起来了解下原作的故事。//
导演是执导《恋恋笔记本》的尼克·卡萨维茨,主演是“黑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甚至连配角罗伯特·杜瓦尔都拿过影帝。
豪华的主创阵容,以温暖的故事、批判的角度去展现当时的社会问题。《迫在眉梢》出现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堪称美国版《我不是药神》。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工人,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儿子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巨额手术费压垮整个家庭,为了拯救儿子,父亲用尽一切办法,最后不惜走上极端——劫持医院。
故事很简单,但背后却处处透露出社会的无奈与人性的复杂。
原作《迫在眉梢》的译名,更体现出一种压迫感,是怎样的社会把一个善良老实的父亲逼上绝路,紧迫地想要通过自己求死来换取儿子的新生。
而翻拍后改名加入《误杀》系列,片名则更富有意味。
除了父亲是自愿求死的,好像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用自己的方式,“杀死”那个父亲。
医院:用制度“杀人”
电影通过刻画不同的医生,展现出一个医院的群像形象,更直接地体现人情与制度的碰撞。
一开始,医生冷静地给出了她认为对患者家属的最优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不尽人情的,甚至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对生命审判的态度,潜台词:你们应该放弃你们的儿子,因为你们没有钱。
即使当她受到患者家属的鄙夷,她还是冷漠地回应,“医疗是有成本的”。
这样的冷漠和无情来自于司空见惯的日常,他们早已麻木。医院没办法做慈善,制度为医院守住了底线,也为医院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也想救你,但规定不允许。
有善良的医生给出了建议,从医院外部申请慈善的救助。有正义的医生,指出了医院和保险机构的勾当,但这些都无法直接让医院去医治没有钱的患者。
甚至当电影中的父亲走上绝路时,医院都没有松口。这看似是对医疗秩序的维护,对制度的绝对忠诚,实则是医院对整个医疗体系存在问题的漠视。
医院拿医疗制度当作冰冷的武器,“杀死”那个父亲。甚至,正在“杀死”更多看不起病的底层人民。
警察:法律成了“杀人”的遮羞布
电影对警察的刻画也十分精彩。
警察肯定是站在“罪犯”的对立面,但当“罪犯”只是一个救子心切的父亲时,这种对立的界定是模糊的,游走于道德与法律之间。
电影刻画了两类警察。
一类警察是站在道德角度,富有同情心的。
即使法律在他们心中永远占上风,也会因为道德而尽可能地做出让步。当他们知道“罪犯”只是救子心切时,他们不仅仅去拯救人质,也用尽全力去拯救一个误入歧途的人。
电影中谈判官不断地与父亲John Q谈条件,试图寻求一种双赢的办法。
另一类警察,在意的更多是自己的名誉:在自己的任期内不要出现任何纰漏、差错。他们只在乎问题解决的结果,从不在意过程,甚至是解决办法。当问题出现时,仅仅解决出现问题的人。
他们总是想办法击毙那个父亲,却从来不去想,杀死他之后呢?他们仅仅在意解决眼前的事件。
现实生活中,两类警察都真实存在。
警察维护法律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一味地拿法律当挡箭牌,不顾人民的诉求,无视问题的存在,那么,司法所谓的正义到底是谁的正义?
在影片中,法律成为了警察的遮羞布,以此为借口,想方设法杀死那个父亲。
记者:不仅“杀人“,还吃着人血馒头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在电影中,互联网还没有普及,通过舆论来寻求帮助的方法十分困难,只能借助第三方媒体——电视台和报社。
父亲John Q走投无路时,试图向电视台寻求帮助,记者本可以帮助他发布特别的求助报道,但他却见人下菜碟,敷衍了事。
讽刺的是,当父亲终于走向绝路,造成社会的轰动时,这位记者抢占先机,报导得轰轰烈烈。
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轰动的大新闻,是钱,是名。
他们才不会管,这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苦难,他们只想利用这苦难大作文章煽动民众的情绪,榨取民众的情绪价值从而转换成实际的收益。
他们把一场无奈的悲剧变成现场直播的闹剧。他们”杀死“那个父亲,还要用他的血来煽动民众的情绪。
电影末尾,导演也给“舆论”留了一个正向的希望。“舆论”应该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应该给弱势边缘群体更多关注,应该呼吁政府改善现状,做得更好。
民众:无奈的”帮凶“
在整部电影中,民众永远是最无能为力,也是最好被利用的。
男主角John Q的朋友没办法帮助男主解决昂贵的医药费,正如他站在镜头前说的那样:我知道制度存在问题,但我能怎么办,我只是个工人。
人质们是无奈的,他们知道歹徒只是救子心切的父亲,但他们帮不到忙,只能告诉别人,他是善良的。
围观的群众更是深感无奈,即使他们为那个父亲感到难过和惋惜,但他们仅仅只能从媒体上得到信息,表达情绪,给出应援。
民众没有”杀死“那个父亲。但他们也无能为力,任由媒体利用。
现实生活不是电影,但是透过电影,我们能洞窥更多现实生活的无奈。电影最后给了一个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志愿捐赠者献出了心脏。用奇迹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也结束了这场闹剧。
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体器官捐献者。
在我国需要器官移植的大多数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有越来越多的人志愿登记器官捐赠,在自己死后,为更多人带去生的希望。谨为生命,传递美意,可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赠管理中心官方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
明天《误杀2》就要上映了。
《迫在眉梢》所展现出的医疗体系问题已被关注且完善,而《误杀2》又将展现怎样一个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问题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