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狂野而宝贵的一生要拿来干什么?”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朱利安·罗素《绽放天赋》
这几年一直关注留守儿童公益
上个月,大理的乡亲们点映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矮婆》
特地带上灰一起去看了
无它,只是想让她知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童年打开方式
电影《矮婆》定档海报
这部豆瓣评分7.7的影片
克制干净的长镜头下,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讲述了一个乡村留守女孩的日常
依稀有大师侯孝贤的气质
安静、质朴、真实、细腻
拿了奖,参加了各大影展
就是排片和票房可怜。。
(文艺片,大家都懂的)
导演蒋能杰是个拍纪录片十多年的湖南人
拍片几乎不赚钱
却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为底层发声
拍片不为赚钱
灰爸嗅到了几分熟悉的气息
想啥来啥
从友人那得知道蒋导在湖南有一次公益行
买了张火车票,就去奔现了
大型奔现现场,蒋导靠在灰爸肩膀上
基情四射有木有,哈哈
1
// “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发声
新化一所留守儿童完小
蒋导给孩子上了一堂摄影课
相机都是他自筹
让孩子们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接着又去了娄底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蒋导给大学生做了一场公映和交流
现场很多学生都有过留守儿童经历
交流中能看出来
他们,这些留守儿童中的幸运儿
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都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未来乡村的记录者,也许就在他们当中
感到了薪火相传那意思
其实最初看《矮婆》时
灰爸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
为什么拍留守儿童题材?
而且是卖了长沙买房的首付开拍
拍完还债还了好几年
当然,蒋导的坚持也收获了不少认可
包括但不限于华沙国际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凤凰纪录片大奖等等
还获得了 “湖南好人”、“邵阳市道德模范”称号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坚持?
湖南公益行中
能感到蒋导对乡村和留守儿童的情节
抽空两位好基友又是一番长谈
看到了一个前留守儿童、非科班野生导演的进化之路
方言口音普通话,直爽朴实的表达
蒋导总能将灰爸一秒带入《矮婆》式乡村风味
他说自己作品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拍过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的作品
作为一枚前留守儿童
进入城市后的对比、反观、触痛与思考
促使他将镜头对准自己熟悉的乡村
08年大学毕业
09年就开始操刀留守儿童纪录片的拍摄
这一拍,就跟了十多年
其中《村小的孩子》获2011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主海报
这些电影中也有蒋导的“童年往事”
20多年前,为了家中三个孩子的学费
父母先后外出打工
电影中“矮婆”小云洁的生活状况
就是当时蒋导自己的写照
当然,那时更穷
没钱去看父母,打不起电话
就每个月给母亲写一封信
家里的猪下了几个崽,奶奶生日来了多少人……
在外打工的母亲,每个月除了发工资的那天
最期待的就是从信中知道家里的日常
好像自己从没离开过一样
第一代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
艰难穷苦自然不用说
但正是这种生活体验
成为了蒋导生命天赋的燃料
他这十多年中拍摄的作品莫不脱胎于此
电影《矮婆》节选
所幸,母亲在他10岁时才离家
童年时光家庭完整,也不缺爱
温馨的家庭关系,是生命天赋生长的环境
这份安全感
让蒋导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留守儿童、尘肺病人、抗战老兵……
十多年来他坚持为社会底层发声
没钱了,停下来,找到钱接着拍
努力引发一些思考
带来一些改变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主海报
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海报
灰爸也深有感触
小时候我妈给了我足够的关爱
让我不缺安全感,不需要别人夸奖
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内在力量比老母亲鸡娃管用多了
2
// 一个非科班导演的自我修养
大学时蒋导就想拍电影,当导演
不敢说,怕同学笑
他读的是工业设计专业
跟电影八杆子打不着
他自称“学渣”
却在图书馆和电影的浸泡中
完成了“导演的自我修养”式自学
“看电影,疯狂看,然后看评论,看书
看这个电影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大学生近年被讨论最多的是“空心病”
生命天赋已点燃的蒋导
则不但有方向,还胆子大
没钱没人没资源,一毕业就干起了独立制片人
彻底颠覆了灰爸的认知,电影还能这么玩?
果然热爱就是最给力的资源
不是没有疲惫,迷惘。甚至抑郁
“银杏伙伴”基金会曾经来考察他
问以后继续拍纪录片么?
他说不拍了不拍了
过几年“银杏伙伴”发现他还在拍
又找过来给了三年补贴
总算家庭和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交流中蒋导一直说自己幸运
做自己喜欢的事
还能养家、活命
朋友、基金会甚至陌生人也给了他不少帮助
出力的出力,给钱的给钱
《矮婆》当初剪了两版都不如人意
好友联系上侯孝贤团队御用大师廖庆松、林强
跟两位拿过几届金马奖的前辈合作
他们的敬业精神,教诲和鼓励
给到蒋能杰一种薪火相传的感动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命天赋的磁场法则”
当你开始释放生命天赋时
会吸引到同类
彼此加持,越来越强大
电影《矮婆》在北影节的全球首映后合影
3
// 生命天赋的种子,萌发于儿时
我也很好奇
留守儿童,物质贫乏
蒋导的电影梦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小时候,放牛干农活之余
他像大多孩子一样喜欢看电视、露天电影
但真正改变他的是一柜子书
那会儿上学要长途跋涉一两个小时
小蒋同学就顺路拐进舅舅家
舅舅中文系毕业当了老师
他家柜子里有三四百本藏书
基本处于废弃状态
一本两本的,渐渐就被蒋能杰搬空了
这种野生文学启蒙
像极了蒋导的两位湖南老乡
沈从文在19岁时
给湘西王陈渠珍做书记,翻遍了陈的所有藏书
长期流浪在外的黄永玉
读初中时整天逃课泡在学校图书馆
“双减”后焦虑不降反升?我去了趟湘西凤凰,给你们取回“沈从文”&“黄永玉”,两本真经
(一键戳入自提两位大师的故事)
他们都在书里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走上了文艺道路
现在,蒋导在家乡创办了乡村公益书屋
希望能为更多孩子在童年时播下生命天赋的种子
蒋能杰在家乡创立的棉花沙图书屋
灰爸常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复制童年
生命天赋也不例外
蒋导在《矮婆》的创作自述中
提到“愤怒”也是他这些年持续创作的动力
我则在他的童年故事里
找到了他持续为底层发声的力量源头
他说自己的童年偶像是爷爷
虽未能谋面
但在家人和村民的口口相传中
这个41岁在文革中自杀的倔脾气知识分子
以关心民间疾苦
讲真话、鸣不平而在乡村闻名
蒋导自豪于同爷爷一脉相传的侠气、正义
谈及此,他两眼放光
嗓门儿都大了三分
“我在做的事,和我爷爷一样
就是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
追溯蒋导的电影之路
能清晰感受到
生命天赋在不同时期,萌发出不同的形式
童年经历,长辈的影响
让他勇于替身边的不公平发声
舅舅的书柜,大学的图书馆,看过的电影
这些成长岁月里的养分
让他不断思考,并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生命天赋的不断进化中
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然,现在是导演
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方式呈现
谁知道呢,或许他现在能隐约感觉到
或许他也在追寻中
但无论如何
他始终清楚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
现在,在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中
蒋导也在思考自己会在他们的生命中
留下什么样的影响、印记
他很感激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里
既有陪伴,也留有足够空间
“不要管太多,
让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时间、空间
发展出自己的兴趣”
不过他也会给孩子挑选一些电影和书
因为,书,是所有种子的肥料。
娄底一行结束
我们一行人还去了曾国藩的故居
又是一个用书,武装自己的湖南人
已修改 0/20
还未开始修改
预览 提交修改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