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冬又来:人之不息,在哪里挣扎就在哪里绽放

边城九月  边城九月     2021-12-08      0

首页 > 电影

​​

《冬去冬又来》是由邢健执导,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故事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末期,以乾四爷一家为代表的东北农村人的命运轨迹。

 

电影以黑白影像叙事,女主角坤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尸横遍野的显像残酷,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每一帧如雪花般一片片寂静降落,直到天地间满目苍茫,那些过去的“寻常”,瞬间带来思绪和心灵双重的震撼。

 

第一个震撼是来自乾四爷延续香火的愚昧。

 

在旧的中国,“延续香火”是寻常老百姓的头等大事,也是在如今被大部分人抨击的陈旧糟粕。电影通过乾四爷这个角色,仅用几个片段就把这份愚昧刻画得淋漓尽致,更难得是以中性视角叙述,给观者留下了足够的反思空间。

 

电影最开始是侵华日军军官到农村抓壮丁,乾四爷的三个儿子无一幸免,但为了自家香火得以延续,杀了家里唯一的鸡,用能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军官拖延时间。不为儿子逃跑,只为大儿媳坤能有时间怀孕。

 

乾四爷是读过书的村医,懂三纲五常,就算国难家难同时临头,也不忘做能做的大事——给乾家续香火。在迂腐的思想和不合宜的时代背景下,上演了一出从现代人看来又滑稽又迂腐,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最稳妥、最识大体、顾大局的闹剧。

 

大儿子不行,三个儿子又马上会被抓走,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保证。乾四爷守伦理纲常,先找人解除了大儿媳坤和大儿子的婚约,然后游说二儿子;二儿子受不了跑掉之后,果断把三儿子推屋里……当儿子们强硬着被带走,乾四爷关心的只是事成没成。

 

乾四爷对香火的执着让后面的剧情有了理所当然的由头,也让在看完电影后的震撼感加倍。

 

坤原本是乾四爷捡来的弃婴,成年后嫁给乾家大儿子,作为观众,看到了“义举”中的“不义”;三个儿子离家后,乾四爷依旧心心念的是“哪怕得个瞎子、瘸子,半个人都行,只求来个男孩儿,乾家香火不断”,在操劳家事的坤面前,这个愿望显得羸弱无力。

 

在电影的最后,乾四爷左盼右盼的孙子终于降临,但孩子只看了世界三眼就不幸夭折,那一刻作为观影者心情是复杂的。为那个“执着于香火的时代”有机会结束而痛快,也会同情可怜的乾四爷。

 

他终其一生、机关算尽,就想要个孙子,这也是在国难家难当头时,他能做的唯一一件对得起祖宗的事,却接二连三白发人送黑发人,乾家从“人丁兴旺”成为“人丁凋零”,最终没能如愿守住乾家。

 

《冬去冬又来》带来最大的震撼,是用平常事叙述人追求“不息”的可贵。

 

在《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家四父子和坤分别对应了“天”和“地”。虽然作为主角,坤是惊艳的,但就剧情而言,角度极尽客观、中立。

 

“乾”意为“天”,乾家父子四人对“不息”的理解暗示了各自的命运。

 

乾四爷的不息是香火,靠血脉传承的香火从古到今都注定难以长久;老大的不息是让弟弟有活下去的机会,所以替老三挨了抢子儿;老二的不息是不能坐以待毙,所以逃跑、加入抗日游击队,在不准中国人吃米饭的霸权下,让一家人有白米饭可吃;懦弱胆小的三儿,他的不息就是自己能活着,甚至为了自己活着不惜杀害亲人,这也是在被侵略的时代中,人性最自私的“不息”。

 

生不逢时的坤,拿着注定悲剧的人生剧本,却诠释了最可贵的“不息”。

 

正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用博爱包容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没有怨言(或许这也是人物没有台词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被乾四爷当童养媳养,还是生孩子,她都接受;日军投降后面对逃难而来的前日本军官和他的女儿,也会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依旧里里外外操劳着家里的一切。

 

她象征着人性中大地的品格,不问是非过错,用自己的力量滋养万物生长,在哪里挣扎,就让自己在哪里绽放。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