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首页上都飘着三个字:亲爱的。
12月6日,公安部开展团圆认亲活动,帮助离散十余年的3组家庭实现团圆。
其中之一的“孙海洋”,便是电影《亲爱的》中张译所饰演的“韩德忠”人物原型。
十四年的坚持和公安部的努力下,“孙海洋”被拐卖的儿子,找到了!
演员张译也在第一时间微博发文感慨,并送上自己的祝福:祝贺孙海洋一家终获团聚,愿天下无拐,感谢人民警察!
2014、2015年有两部以“打拐”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社会题材电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分别是陈可辛的《亲爱的》和彭三源的《失孤》。
今年7月,《失孤》原型郭刚堂也在公安部的努力下,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郭新振。
正如电影所表现的画面,《亲爱的》中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已经找到了被拐的儿子“鹏鹏”。
当时,同样被拐的韩德忠的儿子依然杳无音信。电影里韩德忠一个人隐忍痛哭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的痛苦。
而当时电影上映后,现实里还未找到儿子的“孙海洋”也一直在坚持开着“寻子店”,悬赏的金额从10万升到了20万。
《亲爱的》在社会范围内收获了超高口碑,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都非常之高,电影剧组当年也去了还是国内娱乐综艺顶流的《快乐大本营》宣传。
犹记得临近节目结束,当时的张译拿着照片,对全国观众一字一句认真地说,这个孩子至今还没有找到,他叫什么名字,是在哪年哪月哪里丢的,希望大家可以多留意。
也许大部分的观众看过就忘了,但他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地想通过自己演员身份的一点影响力,去给那些正经历着现实困境的人们带去一丝丝的希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社会题材影片,能对社会有多大影响?
2018年《我不是药神》上映,电影最戳人心的莫过于一句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所有观众对“抗癌药”和“癌症群体”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医疗制药”、“医保”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高居不下的社会话题。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多款天价抗癌药被纳入医保,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家庭的经济压力。
虽说这不是让“穷病”在中国土地上得以根治的办法,但它让受困于“看病难”“治病难”的中国民众稍稍松了一口气。
2019年聚焦于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更是直接尖锐地唤醒了人群中沉默的被霸凌者的回忆。
此前国内大范围公开讨论这个话题的艺术作品及新闻报道都非常少,或者说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度和讨论度。
直到电影上映,这一话题才终于被引爆。
许多人对自己曾遭受校园霸凌一事难以启齿,因而都选择了沉默。家长、学校和相关部门了解与调查起来也非常困难。
因为电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部高度重视“校园霸凌”问题,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在不断完善。
影片里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也从台词成为现下醒目的法制教育标语。
预防校园霸凌,共同守护“少年的你”法制教育活动,自2019年起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更多孩子的成长得到了呵护。
说起现实主义社会题材影片,不得不提到韩国电影。
自2000年起,韩国根据社会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逐渐成为自己国家的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大成就。参见之前横扫各大头部电影奖项的《寄生虫》。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处,便是敢于并擅于将社会丑恶的一面赤裸裸地揭开给大众看。如果说美国电影是造“英雄梦”的工厂,那么韩国电影则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杀人回忆》、《素媛》,以及让无数女性观众做噩梦的“厕所探头”一幕的《熔炉》,都是反映惨无人道的性侵问题,影片均改编自韩国真实事件。
电影掀起滔天的舆论巨浪,而它所带来的社会力量是巨大的。
《熔炉》电影才上映37天时,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的结果,压倒性地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并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
《杀人回忆》的上映,最终迫使韩国国会将杀人罪的追诉期从15年延长至25年。
但电影始终只是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并不能对现实起到颠覆性、根本性的作用。
比如《素媛》中的真实罪犯刑满出狱,仍给受害人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犯罪恐怖。
这是电影无能为力的地方。
可能很多电影人都曾想过,我们到底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
陈可辛导演在《亲爱的》中,抛出了一个“情与法”的社会命题,而直至影片结束,他都没有明确给出这个命题的最终结论。
《亲爱的》或许没有办法对社会问题一锤定论,但不可否认,电影所引发的公众注意力,会促使相关部门对“儿童拐卖”案件加大打击力度,也会有更多类似于“团圆行动”的动作。
借助电影,让观众在一定时段内对一些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产生足够广泛的讨论,已经达到现实主义影片的作用。
这正是《亲爱的》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社会意义所在,也是电影艺术工作者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若能进一步影响相关部门根据民众意愿,调整制订一些更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规定,便是电影本身及所有主创为这个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
最后一句,愿天下无拐!
扫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了解更多文章资讯
公众号“小卓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