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映了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呈现出多对父母努力寻找丢失孩子的故事。其中,张译所饰演的韩德忠,原型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孙海洋。电影的最后,韩德忠“找不动了”,但孙海洋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寻找,现实给了电影中的韩德忠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
图源网络
孙海洋找到失散多年儿子的消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2003年,孙卓出生。2007年10月9日晚,孙卓被人用玩具车拐走。孙海洋寻子14年后,故事终于迎来了团圆。父子相见的时候,孙海洋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紧紧拥抱着孙卓,足足4、5分钟不肯放手,孙卓轻轻拍着父亲的背,十四年的辛酸和思念,都狠狠揉进了这个短暂的拥抱里。
图源网络
孩子被拐14年这个中的滋味和折磨,应该只有当事的父母最清楚了。它造成的,是一幕幕真实的人间悲剧,而这世界还有很多人,也在承受这种悲剧。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更加的不幸。
每每说起拐卖儿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贩子把拐骗来的孩子,卖给不能生育或是想要孩子的家庭。这些买家可能为了“传宗接代”,或是“养儿防老”等目的,将买来的孩子当自己孩子养。这部分在被拐卖孩子中,属于比较幸运的一批了,最起码还能保持健全的身体在关爱中长大。但如果被拐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卖不上价、或者没人买,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更悲惨的遭遇。他们可能会被折断手脚、弄瞎眼睛、割掉舌头……卖给职业乞讨的团伙,沦为赚钱工具。他们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虐待,还会被卖来卖去,直到被榨干价值。
图源网络
这14年,本应该是这个家庭最美好的时间,却被堵在寻子的路上,一遍遍体会着艰辛和苦难。但相较于被拐卖的其他孩子来说,孙海洋一家又是幸运的。很多人还在重复着孙海洋走过的路,有的人仍然坚持,有的人却撑不下去了。造成这样悲剧的,不只是人贩子,还有所谓的养父母。
根据法律,买卖儿童是触犯了刑法的。收买孩子的人,说得好听是养父母,说得不好听,就是买家。说重一点,买家才是罪恶的源头,没有买家,没有市场,就不会有人贩子的猖獗和铤而走险,也就不会发生这么多儿童被拐事件。正因如此,不少寻子父母和网友都在呼吁一个说法,叫做“买卖同罪”,就是希望能在源头上打击这样的拐卖产业。然而比较尴尬的处境是,如果真的立法严究买方责任,很有可能会对收养儿童的认亲产生不良的后果。
图源网络
在接受央视的采访中,聊到和亲生父母的见面,孙卓说,“其实我心里有点愧疚,压力比较大,和几个很好的朋友说过这个事,他们说我的亲生父母找了这么多年,是很疼我的。我也谢谢他们,他们一定很辛苦。”但孙卓直言,自己感到很愧疚,他不会留到亲生父母那边,“他们应该会很失望吧”。孙卓说,现在的父母不管怎样,养了他十几年……“现在多了一个家,这边是我的父母,那边也是”。
孙卓的话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这几年来,被拐儿童与亲生父母相认,但最终好像只是相认而已。亲生父母将历尽艰难寻回的子女作为亲人看待,但对于子女本身而言,亲生父母则是突然出现在生活中的陌生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被十几二十年的分隔慢慢抹除,因此被拐儿童即使与父母相认,最后依然决定留在养父母的身边,孙卓如此,刘德华饰演的电影《失孤》中被拐卖二十四年的孩子郭振也是如此。
图源网络
十四年的生活感情,不是突然而来的真相能够打破的。现实的问题是,被拐儿童通常在年龄尚小时,便被迫与其亲生父母分离,即使最终找到下落,往往也在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后。彼时被拐儿童早已成年,对于亲生父母几乎没有印象,而寻找到的亲生子女,却成为亲生父母一方最现实也最强烈的情感投射。这种感情上的天然落差往往造成了很多问题,亲生父母可能会要求寻回的亲生子女负担起亲生子女的义务,无论是情感还是经济上的,而子女则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基础去接受这一额外的“负担”,往往选择拒绝或是逃避与亲生父母之间产生经济或生活上的联系,留在养父母的身边。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们更多的是感到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又无法理解,因为我们看到了孙海洋夫妻俩的煎熬与折磨,历尽千辛,失而复得,但是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到。犯错的养父母因为孩子而免受惩罚,甚至于用孩子的选择再次伤害自己亲生的父母,这对于亲生父母来说着实过于残忍。然而,我们固然为亲生父母这十四年的苦心寻找而感到痛心与遗憾,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我们要指责的不该是被拐儿童,而是人贩子和买家,他们拐走的不光是孩子,还有孩子的记忆和感情。
愿天下无拐,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回到父母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