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小说与电影的适配性问题-观《古董局中局》感

阿芙怪  阿芙怪     2021-12-04      0

首页 > 电影

​​一个不适合被拍成电影的剧本。这是看完电影《古董局中局》的最直观的感受。全片就是小说中经典场景的高潮堆积,最终连接成一个剧本。与其说是电影,我更愿意说是一个大型的剧透现场。电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在罗伯特麦基《故事》这本书里,很明确的提出了,节拍、场景、序列、幕以及故事。这是一个电影基本该有的东西,可以少,这五大元素,因为它们靠的是节奏链接而成。场景与场景的连接靠着故事时间分布的长短,也就是能够形成跌宕起伏的剧情,若全片都是高潮,尤其是在电影的大屏面前就会极让人产生疲惫感。因为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可以完全悬在空中的,ta可以适应空中。如此没有起伏,所谓的观感也就荡然无存了。节奏不是完全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由于全片的都在赶目的,也就是“找佛头”。影片中的人物也就完全跟着目的走,人物性格的塑造缺失严重。例如,若不是看到结尾,没人知道女主叫什么名字。这是我在看完片等待演员表才惊觉的事情。许愿的人物塑造就更是草率了。许愿的爷爷被世人认为是汉奸、被父亲无故抛弃,为了躲避世人对他的指责,他其实在性格上是不想沾惹事情,也不想过分出头耀眼。影片开始第一件事情就是描写在拍卖场,大展身手的许愿。这样的形象描写属实与原文差距甚大。在影片开始之后,故事完全追着结尾走,人物的性格刻画完全不复存在了。谈谈药不然的形象刻画更是毫无特色。旁边的观者无心一句“切,李现就会耍帅。”不得不说,还真不是李现耍帅。在原著中,药不然作为归国学子,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验证古董的真伪。作为精英子弟,他的特点就是洁癖和耍帅。因为他就是一个有耍帅资本的人物。可是在这版的电影中,故事节奏的追赶,只能让人物塑造泯灭其中了。整部片子其实是很可惜的。能看出来,导演想要在紧张的高频节奏中找到平衡。所以他场景的切换,幕与幕之间的衔接是看的出来试图想要减轻全片的压力。只是故事中所要展现的东西,确实很难在三小时内完成。这也是我所说的“一个不适合别拍成电影的剧本”。这部片子的电视剧版本其实是做的很出色的,找佛头,找老奉朝。明线暗线的双重交织其实是很吸引人的悬疑片。但是悬疑片中所该设置的悬念,所应该引导观众去发现这是一个恍然大悟的事情的留白空间完全没有留。只剩下大量的故事资料全砸向观众,像是脑筋急转弯,答案就在下方,不需要思考。其实在看《古》之前我有期待过,因为看过电视剧版本,就更加好奇他是打算怎么样提炼原著中的精华,完成故事的讲述。不得不说,最终也就是失败告终的。五分钟的悬疑片《调音师》可以被改编成三小时的电影,并且细思极恐。麦家的《风声》一篇悬疑小说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故事的讲述,可谁知这只是小说的冰山一角?人物可以带动故事,但是结果不能直接抛给观众。每个人都知道上台的是神仙,但是如何撩开他的面纱,就是讲故事的妙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