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只是很平常的一次引进,但还是上热搜了。
因为这次引进的,是一部韩国电影。
《哦!文姬》空降定档12月3日上映。
成为2015年9月17日《暗杀》的2269天后,首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韩国电影。
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思。
2016年9月1日开始,是相传“限韩令”开始实施的日子。
韩国明星被禁止来中国进行商演,韩剧、韩综等合作项目也无法开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韩国电影上映,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限韩令”。
限韩令没有白纸黑字的文件,制裁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那时其实有不少的韩星都来参加综艺,本来是在中国赚了不少的人气,“钱途”无量,结果一下子就被“清零”。
记得先后有两个歌手参加“我是歌手”,第一个是The one,后面那个,就只记得他在比心,名字是什么都忘了。
但是。
韩国电影的引进和限韩令,肯定是有关联,似乎又没有直接的关联。
上一部《暗杀》是在2015年9月17日上映的,和限韩令开始的时间相距一年。
是的,没有限韩令,一年时间里都没有韩国电影的引进。
原因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市场不需要。
《暗杀》拥有着全智贤、李政宰、河正宇如此全明星阵容,也只是拿到了4686万票房。
而且这已经是韩影在中国的最高票房纪录。
那一年就连《刺客聂隐娘》、《师父》这类已经偏小众的武侠电影都能超过5000万,可见韩影在那时的真的属于冷门类别,和韩剧的人气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既然引进不赚钱,没有片方愿意引进,那很正常。
像印度电影,主要以买断批片的方式引进。
在《摔跤吧爸爸》成功之后就立即引进了一堆,随着热度的消退,王牌人物阿·米尔汗2018年底来贺岁的《印度暴徒》也败北,就慢慢没有了。
2016年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韩片,而是片商在《暗杀》之后改变了策略,从直接买片引进,改成了中韩合拍。
李敏镐出演的《赏金猎人》顶着超烂口碑,居然能够拿下2.13亿。韩星的人气才在大银幕上有了些许体现。
如果不是限韩令,这类电影可能就会接踵而至。
不过可以想象,就算真的来了,这类品质不高的商业合拍终会在2018年国产主流电影崛起之时被市场所淘汰。
总之,一个事实是,韩国电影在中国很不好混。
那怎么明明票房表现大概率也不会太好的《哦!文姬》,会引起高关注?
难道只是因为这是限韩令有可能会解除的重要信号?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那就是韩国电影的强势崛起。
2016年《釜山行》是一个飞跃;
2019年《寄生虫》又是一个飞跃;
今年的《鱿鱼游戏》,虽然是剧集,但随着剧集电影化的趋势,其全球现象级的热度,完全不亚于《寄生虫》为韩影所带来的贡献。
更重要是,这打破了许多人对韩剧只有偶像剧的印象。
不能说韩影已经超越了中日过往的成就,但确实是近年来全亚洲势头最猛的。
这韩民族虽然有很多活该被吐槽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电影已经是亚洲之光。
如果能够有更多韩国电影可以引进,观众就有机会能看到更多元的优质佳作,那自然是令人兴奋的。
进而值得影迷们关注。
不过,先不必高兴过早。
能够引进什么样的韩国电影,其实才是韩影在崛起之后,再度进入中国市场的重点。
《哦!文姬》能够成为首部重新引进电影,不仅是因为风格比较轻松正能量,还可能因为主演罗文姬的关系。
2018年她主演的《我能说》就有网传消息要引进,可惜最后没成。
罗文姬出生于北京,《奇怪的她》被翻拍成《重返20岁》,非常有中国缘。
但如果是一些主题比较黑暗,尺度比较大的,难度可能就要大一些。
比如《寄生虫》,虽然对资本社会的批判主题没大阻碍,但一些血腥暴力镜头就得删减才能过关。
所以呢,韩国电影强大了,能进来了,能否成为批片市场的下一个风口(分账片名额一般多会给好莱坞大片),对于进口片市场的帮助有多少,还非常难说。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够引进更多的佳片,无论是韩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利大于弊的。
限韩,最该限制的是部分不健康的韩流文化。
真不能再让整容、男性“娘化”等不良影响扭曲我们的青少年了;
而对于一些不争的佳作,引进至少有两大好处。
第一,对引进片市场是很好的补充,观众能看到优质电影就是好事,当然一些意识形态不符合的不会进入;
第二,优质引进电影的进场,能够让中国电影提高警惕性,通过良性竞争,提升自身品质。
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市场有朝一日能够像北美一样可以自给自足,但在那天到来之前,整个产业仍需要引进片的辅助。
更何况,市场越多元,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影院和观众。
如果我们所得到的利益远大于对方,能得到大西瓜,就给点芝麻,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