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作为“演而优则导”的杰出代表,不仅在表演上得到广泛认可,而且在导演电影上同样颇有造诣。姜文执导的电影独树一帜,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一个可以“站着把钱挣了”的导演。本文从姜文导演作品的叙事手法和主题设置出发,分析其创作风格,并由此展开对中国电影发展阶段和未来走向的评估展望。
一、姜文导演电影的创作风格分析
姜文导演的电影表现了其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因此说“姜文拍的是姜文的电影”,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值得反复观看、细细咂摸的细节,拍摄的是意味深长的主题,但呈现出来的却是全然不同的视角。
姜文电影的叙事策略在我看来总体而言有一种和姜文本人一样的“硬汉”特质,但又粗中有细、刚柔相济。哪怕与其他导演立足于同一时代背景,姜文仍然擅长以自己的方式升华主题——《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背景发生在文革时期,但却全然不提及残酷迫害,全片使用了大量柔和唯美的镜头,充斥着青春期荷尔蒙的探索;不同于其他的抗日题材突出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善良与英勇,《鬼子来了》罕见地在抗日剧中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同时刻画了村民的善良与愚笨。之所以将主题如此设定,我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姜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是故事情节是为了塑造人物,而不是为了突出历史条件。
最新的两部电影《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和与之前几部作品相比都遭受了一定的差评,但即使是如此褒贬不一的电影,仍然保留着最鲜明的姜文特色,引用知乎里一句对姜文电影风格的评价:“他可真算是做到了,即使烂片,也拒绝平庸。”
本来想去查询相关论文来引证姜文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但是经过搜索似乎对此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但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姜文对待电影的诚意和作品的质量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有才华的导演。至于地位几何,有人认为他作为导演的身份还远逊色于张艺谋、李安、杨德昌等,不可能排在华语电影导演的前十,而也有人觉得,他仅仅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就足以跻身前列——但我认为现在还并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仍然期待着他下一部“站着把钱挣了”的电影。我们常常说,文艺作品要有服务人民的诚意,现今网上对于姜文作品层出不穷的夸赞和“常看常新”的调侃或许已经说明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至于种种争议,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
二、对《让子弹飞》的评论分析
在姜文导演的为数不多的六部电影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被誉为“神作”的《让子弹飞》,虽然看过很多遍,但是仍然不敢自以为是地说透彻地理解了这部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有一种酣畅淋漓、非常过瘾的感觉,多次重温过后又会被其中精妙的细节所折服。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都可能在新闻事件的评论区中看过网友“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发言,足见电影表达的影响深远。
古往今来,英雄和土匪的斗争在电影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但在《让子弹飞》里,被通缉的土匪反倒是一名侠义精神、有情有义的英雄,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摹了人性的善恶和正义与邪恶的抗争。
整部影片都在塑造“张麻子”这个传奇另类的英雄角色,其中张牧之独具特色的台词更是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影片中“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公平、公平,还是公平”、“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等台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色彩强烈地塑造了张牧之这个霸气外露的非典型英雄形象,与影片黑色幽默的诙谐风格十分契合。
距离《让子弹飞》上映已有将近十一年,但是这部电影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推荐和赞叹,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情节处处有梗,让观众看得很爽,更是因为其意蕴丰富。《让子弹飞》正是运用了大量巧妙的隐喻,并通过充满张力的视听语言折射出某些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才使得观众被其深厚的人文内涵所震撼。
总的来说,尽管《让子弹飞》有时也面临着是否被过度解读的质疑,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万分精彩的“姜文的”电影。
三、对中国电影当前发展阶段和未来走向的评估展望
近年来电影的高票房成绩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同时也昭示着未来中国电影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高票房只能说明观众对于电影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越来越高,或者影方营销到位,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电影的质量高,资本一拥而上,演员演技拙劣、广告代言插入生硬,在日常上映的电影中仍然有许多我认为一言难尽的电影。
我认为现在中国电影有非常可惜的一点,就是过分重视电影的商业属性,轻视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并不是说电影追求利润是错误的,只是在我看来,在牺牲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商业性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以《让子弹飞》为例,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却不落俗套,以其独特的视听风格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实现了张牧之口中“要站着把钱挣了”的目标。
无可否认,我国电影原创能力现在仍显薄弱,深入生活、打动人心的作品仍不够多,故事创意欠缺、剧本质量不高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仍然存在着粗制滥造、盲目跟风、迎合市场的现象。但是中国有十四亿人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不相信还找不出有才华的电影创作人才,因此我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还是抱有一定的信心的。
现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在海外面临失语的境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亟待解决。此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观众观影水平的提升都在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抛开审查制度和政治因素不谈,中国电影未来最应该沉淀下来,摆脱以往电影中悬浮于群众生活的尴尬情节,认真听取观众的批评和意见,踏实提高电影质量,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