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超前点映|对话《野马分鬃》主创:与青春来一场野性的告别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21-11-28      0

首页 > 电影

​​《野马分鬃》11月26日脱缰上映。该片导演、制片人、编剧均为中传校友,其中导演魏书均是国内唯一一位三次入围戛纳的青年导演。影片不仅以中传毕业生的生活为背景,而且不少场景在中传校园内拍摄。

而正式上映前的11月19日夜,该片就应传神影像工作坊之邀提前在中传点映。  观影后,中传学生与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现场连线。透过他们的言语,我们得以窥见一丝隐藏在幕后的浪漫,以及他们对电影、青春的看法与感悟。

图片图片


   


《野马分鬃》 · 现场对话


(以下使用简称:生:观众;魏:导演魏书钧;柳:制片人柳青伶;高:编剧高临阳)


生1:为什么会想拍这样一部电影,能不能介绍一下整部电影的创作过程


魏:本科的时候我买了一辆车,随着买车就有了很多幻想。觉得这个车能让我看起来更成熟,能干很多有意思的事儿。我当时有个想法,想开着吉普车去草原。虽然我也没那么喜欢草原,但是就有这个想法。后来我没去成,但是车被卖到了内蒙。我就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故事变成一个剧本


这就是最初的想法,我自己捋出来了。捋完了以后我感觉它有点分散,所以就找了临阳一起来创作这个剧本。因为他的角度会带来一种新的超脱经验之外的视角。结合一些临阳的经历、一些我们重新去编的东西,形成了这样的故事。


图片图片


生2:柳青伶师姐怎样接触到《野马分鬃》的项目,并最终与导演达成的合作?


柳:其实我跟导演在12年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了解到导演有一个在准备的长片作品,读了之后我非常喜欢,然后也觉得它是我和我身边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很真实的,青春的作品。所以当时就决定一起合作,是一次快速且顺利的合作。


生2:想请问下高临阳师哥,这个剧本的哪些地方吸引了您,您添加了哪些您的个人经历?


高:最开始是我跟老魏是研究生同学,他跟我讲到了这个事情,然后我就觉得很有趣、很兴奋。其实在具体工作当中,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在聊剧本本身,而是在聊各自的生命体验。我觉得作为编剧来讲,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军火商。供应的是一些弹药,然后这些弹药不管是你自己的经验还是导演的经验,都是你们编造的经验弹药。做成情节,然后丢给导演。至于说弹药的杀伤力有多大,它往哪打,都是导演去做选择。


图片图片


生3:这样一部和典型商业片非常不同的电影,投资好找吗?还有您对票房前景怎么看?


柳:投资方面还好。关于未来票房的预期,我们当然希望票房越高越好。但是肯定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说我们下一周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有不同的国产与进口电影在下一个周末有不同的程度的排片。我们只能说期待它很好,我们就拭目以待。希望大家能够多去电影院支持。


图片图片


生4:片子里边关于剧组的一些片段是不是有一种讽刺玩味的意味


那不是讽刺,就是调侃我自己,我原来就是那样的人。我就是那样录音的、那样导演的。我主要是想讲述一种生活,充满荒诞、又好笑。觉得这帮人挺不靠谱的、挺浮躁的一个氛围,并没有说具体某个行业工种。因为其实在学电影这个过程中,包括我自身的经历也是这样,就有特别长的一知半解的过程。当然有很多不靠谱的事。


生4:前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您的作品《永安镇故事集》后面的一小部分配乐的录音。想在这跟您说一声感谢。因为我也是录音系的学生,然后有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现在也在拍摄自己的短片、进行一些当导演的尝试。您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榜样,就是录音系的学生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导演,非常感谢您。


魏:谢谢帮我们录音。


上学的时候,一次暑假,有一个录音的老师放了很多南加大的美国毕业生的片,给我们讲影视录音。然后他在下课的时候随便说了一句,说好像有什么电影节可以报名。他说你们今天是学录音的,也有可能明天你们就转行去做导演了,这没有什么不可能。你们不用把自己未来的想象力局限在今天你所学的专业上


这是一个专业课老师跟我们讲的,我其实特别感谢这句话。因为当时我虽然在这个专业,但是我想有别的尝试,但你在一个氛围里面的时候,你会很局限。如果你关心电影、关心文学、关心很多你自己的事情,我觉得都可以随便地、大胆地尝试,你们现在有的是时间和可能性去做特别可贵的事。加油。


图片图片


生5:电影中关于人物正面特写的镜头比较少,而且很多场景都是一个镜头,很少有远景或者来回切换的镜头,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意吗?


魏:因为是以两个男孩为主去讲述年轻人的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我觉得是有很多共性的。我们想突出一种群像的感觉,而不是说把所有的焦点都要放在两个人身上。我们把人物放在更客观的位置,用一个镜头去完成一个场景的戏。希望这种方式能让大家在观看时有种主动探索的感觉,而不是通过剪辑的方式引导大家去看片子。我们在一个场景里面用一个远景的镜头或者全景的镜头去展现他们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我觉得在这个影片的基调上这是比较重要的。


图片图片


生6:三位哥姐在影片里面最喜欢的一场戏或者一个镜头是


魏:我最喜欢最后一个马跑的镜头。


高:我喜欢监狱里一群人打太极时摆出“感恩”的镜头。


我喜欢童童跟阿坤在车里唱歌的那场戏。


图片图片


生7: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评价这部影片,你们觉得能够入围戛纳的原因是什么?导演你觉得有信心以后再入围戛纳吗?


魏:入围一个电影节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认可,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展示机会,但它不是目的。电影节选择优秀的电影其实也是一些主观体验的综合。那些选片的人觉得好,他们就选了这个片子。我觉得创作者要关注电影本身、关注人物,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的想法。只有重视一个东西,忠于一个东西,传达出来才可能有响应。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事儿。至于说去不去一个电影节是电影之外的事。


图片图片


生8: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挖掘自身的优点的话,您觉得这部片子的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柳:一个点是电影里所描绘的青春的样子是很真实的,另一个是视听的呈现是美的

图片图片


生9:这部电影看下来,它想表达的主题非常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你们有没有参考过这部作品?


魏:我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在开拍之前我听到别人说,我们的片子让他想起了塞林格,我还挺兴奋的。我觉得两位主人公都处在一个相似的境地中,都处在成人世界、有年轻人的心,然后都有荒腔走板的地方。这些都是相似的,但是并没有更深入的借鉴或者致敬。


高:我中学时代非常喜欢塞林格。但还是中学时代看的书,没有参考,只是可能化在了我们的想法中。


图片图片


生10:导演有调侃到,电影都不需要剧本。但是电影的整个画面还有空间都非常巧妙,这些构思是在开拍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还是在现场突然想到的?


:基本上都是现场想的。我们拍之前大致在剧本上画了画,但到现场基本都变了。我觉得电影的决定性瞬间是在现场完成的。不是说之前不重要或者之后不重要,剪辑跟剧本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一定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到现场之后当时的光线、当天的氛围、甚至作为创作者的你当天的心情都会影响这场戏。要抓住这些东西,因为很多生动巧妙的东西其实都是在现场完成的。


图片图片


生11:我在看影片的过程中看到很多不同的要素。比如说他妈妈的那一场戏,到那一块就戛然而止了,有种急转直下的感觉。而我本来很期待后面还会有一些他跟他母亲的戏份。所以这些要素的集合需不需要有一个真正的结束,或者是说一个真正的起承转合呢?

:我觉得对于阿坤来说,车卖了这一切就结束了,其他都不太重要了。

从剧本角度来讲,可能会有一些前后的call back。每一件事都交代结果的这种逻辑是建立在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上的,我觉得在传统的戏剧里面是强调这个的,因为做了一个选择,所以有这样的发展、结果。但是我觉得现在电影其实展示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生活中的体验有的时候也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的。不能在一个线性的东西里面去束缚自己,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因一果的。

图片图片


生12: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比较少,很多都是环境音。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开着车去内蒙拍戏,然后圆号的音乐响起来,这样有什么用意吗?

: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主观的创作选择。我觉得音乐多少跟电影的好坏没什么关系,但音乐的使用是有大用跟小用的。如果是为了放大某种情绪,情节跟音乐本身是顺撇的关系的话,我觉得是对音乐的小用。更好的用法可能是一种离间的方式。像和弦一样,情节是一样的,但是可能音乐为情节的情绪拉开了新的维度,这个时候我觉得音乐的作用会比较有趣一点。这部电影里我们用了很多客观的音乐,但其实也在利用这些音乐去表达主观的东西。音乐特别多的话,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在音乐传达的情绪里面,但那个东西并不是电影本身带来的。

图片图片


生13:我觉得这个电影和《延边少年》一样其实大部分是过场戏。其中有一个处理是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他妈妈给他打电话。这个冲突事实上在片子中并没有刻意展现。导演给了一个固定的机位,男主进去了之后,看着旁边人在跳舞,村长和导演在聊天,小胖在后面拿着纸箱跳来跳去。这让我觉得很妙,这样的处理使你知道事情发生了,并且不需要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发生的。一方面推动了这个事情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是围绕着主题。整个片子不是围绕主人公去讲,而是转移到主人公的朋友身上,或者把机器留在这,用一个非常客观的、很有观察性的视角去讲。想知道您是如何设计出这样的拍摄方式的?


:这里面涉及一个什么叫“戏剧性”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戏剧性强、坡度很大的时候叫有戏,坡度性很小的时候叫过场戏或者很淡的一个戏。但真正的戏剧性在如今的话语场所中已经被改变了。


我觉得戏剧性发生在事情发展之后,这也是侯孝贤导演的一个观点。比如说他妈妈给他打电话这个片段,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他妈妈的状态是爆炸的。但是我们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可以拍一场争吵的戏,他们面红耳赤地争论,但我觉得这不是戏剧性。戏剧性是之后在这样荒诞的氛围里,我们看阿坤如何面对这个事情、他后面的所有的决定。从不接电话开始到被迫接到电话,然后很沉默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选择,这才是戏剧性。所以我们有很多你说的过场戏,其实是在看事后的反应。


图片图片


生14:在我看来,整个片子有一股很生猛的劲儿,我一直以为片子的落点会把这股劲放出来。但是师哥做了另外一种选择,就一直这样压着,让观众自己去解读。这是为什么?


:我们今天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其实不是单单看这一部。你有很多看故事的经验,看其他电影的经验,那么这些经验会导致一种惯性。我们可能会期待一种人物的转变,人物落在哪里、情节落在哪里,我觉得这些都有点毁坏电影。


有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段痛苦或者印象很深的事情,不代表我们马上就想明白了。阿坤的经历也是同样,我觉得他处于一种震荡当中,但是有人给他喊停了。我们知道他暂停了,那么他走向什么地方、走向什么结果,或者某一个情绪有没有出口,我觉得不是一个人物必须完成的义务。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面看到的东西。如果说一种惯性导致我们必须在一个规定时间内看到一个结果、一个走向、甚至是一个答案,我觉得那是有点无聊的。


图片图片


生15:您为什么选择以一段野马在草原上奔腾的镜头结束呢?


:我喜欢这样的镜头,我觉得年轻人像马一样。可能性格、选择不同,但我们在面对电影中的处境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觉得马拼命地奔跑的时候跟孩子成长的状况很相似。


图片图片


生16:您在现场是如何指导演员达到这样自然的状态的?


魏:面对不同的演员,我觉得导演的方法是有一些调整的。面对比较有天赋的演员,我们其实只要给他一个框架,他就可以很生动地发挥。只要他理解你的意思,他就能把它转化出来、表达出来。这样的演员我会给比较大的空间。但大部分的演员我觉得是很难做到这样的。那么我觉得导演要给很具体的东西,但不是说像拼乐高一样,说手放那、脚放那。


生16:最后想请3位师哥师姐给师弟师妹一些在校期间的建议或者寄语


魏:引用校歌里的一句话,珍惜春光。


高: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安全、健康最重要。


沿用导演说过的一句话,相信各种可能性。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起点,一切皆有可能。

图片图片

影约花絮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剧照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场照 | 李威霖

编辑 | 邱卉 陈禹彤

责编 | 尉赵阳

编审 | 张楠 周子煊

本期策展 | 刘佳颖 王子勍

值班总编 | 徐俪铭  邢思研

指导教师 | 姜娟 张涛 邓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