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由乔治·诺非执导,多位好莱坞资深编剧操刀撰写,讲述在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名非洲裔美国企业家试图挣脱种族歧视的传统枷锁,隐藏在白人身后进行“双簧”创业、最终促进种族隔离制度变革的故事。
当然,这部片子的译制也有我们涅伽达团队的参与。
译制:中国电影集团
翻译:涅伽达-曹译丹 彭小格
译审:李仁
这次我们请到了审校的李仁老师来做译后感分享!
Q : 翻译完这部《银行家》之后,内心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A: 学好数学赚大钱!其实影片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并不算难,也把原理讲得很清楚,我甚至跟着他们的思路算了一遍,觉得自己又行了!
Q:《银行家》是一部以金融行业为题材的电影,其中也会有一些金融知识。会不会有什么看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呢?
A: 这是两位商业大佬教打工小白搞房地产开银行的故事,所以打工小白可以,我们也可以!开面包店怎么赚钱?较低的成本做面包,较高的价格卖面包。开银行怎么赚钱?较低的利息筹集资金(存款),较高的利息散播资金(贷款)。
Q: 推荐观影的理由?
A: 如果你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带给你的惊讶、痛快和反思,那么《银行家》也能带给你相似的体验。这是一个令人极度舒适的故事。
感谢李仁老师!(鞠躬)
如果翻译老师都不能吸引您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不如看看对这部电影的介绍吧!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民权运动主宰了政治版图。但是对于伯纳德·加勒特(安东尼·麦凯饰),一个在南方出生和长大的非洲裔美国人来说,改善美国黑人生活条件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加勒特购买了至少177栋建筑物,其中包括1961年被认为是洛杉矶市中心最高的建筑物——银行家大厦(the Banker’s Building) ,它一直在为非裔美国人创造改变人生的机会。
加勒特与同伴乔·莫里斯(塞缪尔·杰克逊饰)为了在白人至上的金融世界立足,不得已聘请马特·斯坦纳(尼古拉斯·霍尔特饰)作为银行家大厦收购案的代言人,而真正的所有者加勒特和莫里斯则假装司机和门卫,为产业的经营提出建议。
黑白三人组也一路瞒天过海、逆流而战,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商业帝国。然而随着创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黑白联手”的组合也遭遇致命打击,剧情悬念迭起,在那个黑人处处受桎梏的年代,他们苦心建立的基业是否将要毁于一旦,令所有观众心悬一线。
少见的黑人企业家创业题材,紧张刺激商战对决,底层逆袭、“黑白换位”等元素及与当下时代相契合的平权情绪,都让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此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后也收获了国内观众的不俗口碑。
更令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是本部电影的三位主演都是超级英雄电影的老熟人。扮演伯纳德的是“复仇者”中的一员,接受了美国队长之盾的“猎鹰”安东尼·麦凯;而扮演乔·莫里斯的则是“神盾局长”塞缪尔·杰克逊。而扮演“代理人”马特·斯坦纳的则是《X战警》系列“野兽”尼古拉斯·霍尔特。虽然在超级英雄的世界中他们不可能打破宇宙和版权的束缚合作,但是在《银行家》这样一部人权抗争电影中,他们也的确展现出了英雄们的无畏精神。
电影《银行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环境,种族隔离制度盛行数十年间,各种歧视问题层出不穷,黑人等少数族裔不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主人公伯纳德与乔不得不隐居幕后,被迫进行“双簧”创业。《银行家》是少有的关注黑人企业家题材的电影,影片中也融入了许多关于房地产、金融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不仅真实反映了年代特色,在当下也仍具现实意义。
不少提前看过本片的观众说这部电影像是《绿皮书》。的确,故事的主题都是平权平等、人物也是 “黑白换位”、由黑人教导教育水平较低的白人,但是两者在篇幅上还是有些许不同。相较于《绿皮书》的公路片的轻描淡写的风格,流畅的感情走向;《银行家》的形容词是“稳”。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出乎意料”,但是请相信,看到最后总能给你惊喜。
本片今日上映,不妨去电影院看看这个“黑白联手”的创业组合究竟如何一路翻身逆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