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观后感

猫友一生  猫友一生     2021-11-23      0

首页 > 电影

​​老年间有句古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那在没有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都是将这句话判断为一种消极的的人身观,是失败者的一种自我安慰,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我发现以往的判断太过狭隘,如果将我拉到电影中人物所处的年代,我可以做的未必好过“徐富贵。”毕竟活着,比什么都好,尤其是这一生经过如此多的动荡。  


《活着》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时间跨越之大,它不是单纯的对某一个特定时代进行批判,而是真实的将那一代人的经历描绘出来,它留给人们的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答案,不同的人去看,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电影以很快的节奏在前行,而电影中人物的命运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有的人没跟上形式被落在了后面再也没能起来,有的人自以为可以和时代抗衡,却被这个时代轻易的就携卷着带走,而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的主人公富贵,即在随波逐流也偶尔与命运抗争,而皮影作为辅助剧情的设置,也起到了很好的隐喻作用,仿佛那一张张皮影就像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永远被裹挟着,被操控着,即使有片刻的光芒但也随时会落幕。  


在看采访记录中,我看到张艺谋原本打算拍摄的是余华的另一部作品《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将还未出版的《活着》拿给了张艺谋,这才得以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当时很多人看完电影都在说为什么张艺谋把富贵拍的那么惨,可是当他们去看过原著小说才发现电影已经算是足够温情了。如果说电影尚且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丝希望,那原著里的那种绝望和无助才真的像是一堵严丝合缝的墙。看着电影,我不禁开始为之动容,我不由得开始思考,人既然来到这世间时已让自己和亲人受了那么大苦,那人为什么要来这世间,既然注定是受苦,甚至有时死去才是一种解脱,为什么富贵这样的人依然要顽强的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