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是炼金,我要做自己的原创故事|专访《铁道英雄》导演杨枫

电视剧透社  电视剧透社     2021-11-22      0

首页 > 电影

​​图片图片

电影有自己的属性,导演拍电影就像炼金。一个画面或者一场戏,它里头有好多层内涵的东西,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心很静,不断地去提炼、做减法。

——《铁道英雄》导演、编剧杨枫



“我不是翻拍,我是原创。”


甫一开场,杨枫导演就用一句话定下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11月19日,电影《铁道英雄》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大雪、黑夜、火车、工人,铺开一幕冷冽肃杀的英雄抗战史诗切面。这部基于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115师鲁南铁道大队真实事件创作改编的电影,以前所未有的美学手法,浓缩、还原了铁道大队在山东枣庄临城站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图片图片

 

自1954年刘知侠出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铁道队的故事已经被创作过包括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连环画等多种形式共十余部作品,影响了上下四代人。

 

作为个人第一部公映长片,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早有前情”的故事?

 

《铁道英雄》导演、编剧杨枫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想明确这一点,这部电影不是翻拍小说,而是立足史实的原创作品。

 

“可能90%的人都认为铁道队故事里没有王强、没有刘洪就不对了,但他们是小说人物,并不是真实历史。《铁道英雄》和《铁道游击队》在DNA上是相似的,但完全是两种东西。”


图片图片

 

历时五年,杨枫率团队实地勘察、走访烈士后人、翻阅海量资料,甚至大量购买了来自日、德、英当年的纪实影像,前后共完成了12稿剧本,力求打磨到精心再精心、细致再细致,“可能因为我是天蝎座吧,强迫症。”

 

时至今日才上映第一部长片,杨枫似乎是电影界新人,却已经拥有了异常成熟的拍摄风格。在同一个人身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反差境况?

 

影片上映两天,已收获淘票票9.2、猫眼9.1、知乎推荐度93%的同期最高评分,但两天票房4000万上下,猫眼预测票房堪堪破亿,值得导演长达五年的潜心创作吗?

 

带着这些疑问,烹小鲜pengxx01专访杨枫导演,请对方分享了电影《铁道英雄》幕后的创作历程。



图片图片


同为受《铁道游击队》影响长大的山东人,杨枫也是直到2016年,才偶然在一篇纪实文章中了解到,原来八路军历史上没有“铁道游击队”这样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真实的部队番号,是八路军115师下属的鲁南铁道大队。”

 

再加上无意中与烈士后人见面交谈,杨枫心中逐渐显现出更为立体的铁道队八路军形象,“作为山东人,我理解里那些英雄身上所带的草莽劲儿有了。”

 

于是,《铁道英雄》项目诞生。

 

图片图片

 

1938年初夏,山东枣庄青年洪振海、王志胜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义勇队,当时枣庄已被日军占领。是年10月,洪、王二人经组织任命,在枣庄敌占区建立抗日情报站,吸收铁路工人、矿工等组建队伍,这便是最初的鲁南铁道大队。

 

杨枫根据这段史实,将数百位游击队员浓缩为两个主要角色:临城站机修车间工段长、负责零件改造的“高级技工”老洪(张涵予 饰),与临城站调度、负责调动火车情况的“高级白领”老王(范伟 饰)。

 

从角色设定上,《铁道英雄》就已经铺开了一明一暗两条脉络的“双雄”格局。

  



老洪明面上是一个年龄40许的日占区车间工头,没上过学,但看得懂图纸、修得了外国机器。开篇在图纸上嚓嚓画两下,“把零件轴距改小两寸”,德国零件即成日本火车标准,人设就立住了。

 

暗地里,老洪又是临城铁道大队的灵魂人物,带领队员们扒火车、抢物资、暗杀日寇、截获军列。手起刀落,草莽英雄,与张涵予的硬汉气质无比贴合。

 

关于老洪如何呈现,杨枫和张涵予提前沟通了近半年。“我说老洪是跟着德国工程师弗兰克学的手艺,他说那我马上就有点那种劲了。我要的是特别真实人性的东西,这帮铁路工人有一把子蛮力,下手稳准狠,就一下两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铁道英雄》张涵予剧照

 

老王则与老洪完全不同,成天醉茫茫、笑眯眯的一个老头儿,点头哈腰跟着日本军官工作。他看起来似乎不承担一线危险任务,却是深深扎进敌人胸膛的一把刀,每天在深渊薄冰之上行走,获取日军信任,获得内部资料。

 

“为什么老王嗜酒?就像范老师采访里说的,酒能遮脸。每天面对着日军恐吓、同胞死亡的高压态势,还要保持从容淡定,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王这种醉的状态,其实是一种掩饰,是一种挂脸,大家会放松对他的警惕,他也由此好化解自己的各种恐惧。还是要回归人性化的东西。”

 

每天喝上二两酒,就是老王这一人物的心理支点。

 

范伟老师的表演给了杨枫很多惊喜,“老王最牛的表演是拿完谷本站长送的苹果,走两步,突然想起前头还有俩鬼子,赶紧揣兜里。这个微妙细节在表演上非常精彩,因为他害怕俩鬼子兵直接给他抢走了。在那个战争年代,鲁南冰天雪地里的苹果,太珍贵了,然而他把这苹果又给了锅炉工小石头,这份情感的传递,很有意思。”

  

图片图片

《铁道英雄》范伟剧照

 

杨枫坦言,自己对作品每个细节都有超乎寻常的完美执念,“但永远不会在对讲机里责骂演员,我尊重每一位表演者,哪怕只是普通群演,因为我知道我现场说的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重锤。”

 

在这样的前提下与众位演员合作,自然是顺利且愉快的,尤其张涵予与范伟两位构成影片主要脉络的演员,都超额完成了杨枫的期待。

 

“坦白讲,我在写台词时就会在脑海里勾勒出来是谁来演。《铁道英雄》创作张涵予和范伟这两个角色,是一开始起心动念就照着他俩来的,老洪不苟言笑,‘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就是他工人大哥说话的那种威风,张涵予本人就是这么说话的。角色语言风格一定要结合人物来,否则就是两张皮。”

 

明暗两条线上的草莽英雄,与整个故事幕后的操盘手杨枫,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最解气的抗战电影”。

 

图片图片

杨枫(左)与张涵予(右)

 


图片图片


为什么拍雪夜?

 

因为根据史实调查,上世纪30年代山东确实遭遇过特大雪灾。

 

为什么拍双雄?

 

因为在真实的鲁南铁道大队里,正是洪振海、王志胜两位战士率领整个队伍抵御日寇。

 

饰演枪械专家亓顺的魏晨在采访中提到,“杨枫导演是一个很细腻的人,对细节的把控非常严苛,跟他一起合作蛮轻松的。”

 

处处有来历,于微处见真章,“细节”两个字,也几乎贯穿了杨枫与《铁道英雄》的创作始末。

  

图片图片

《铁道英雄》魏晨剧照

 

在长达五年的前期筹备里,杨枫团队几乎找到了电影中每一处实景的史实来源。

 

团队1:1还原了临城站、老式火车与机修车间等场景。铁道大队队员扒火车使用的“飞虎爪”,也源于烈士后人回忆与史料记载。

 

“我们做之前邀请了很多专家,拍枪需要武器专家给支撑。拍车间,老物件儿的摆放、工人操作方式、以及整个机修车间里的架构,必须得是那个年代的。”

 

图片图片

 电影各场景CG预设图,摄于杨枫导演工作室

 

老洪的服装堪称杂糅,脚上是铁路工人大皮鞋,身上中式大棉裤大棉袄,外头裹着一件德式大衣,头上还有一顶破礼帽,混乱吗?可那就是战争年代老百姓有啥穿啥的日常。

 

老王的粗棒针织毛衣似乎很现代,“可这种海德堡毛衣钩针织法,其实一战时期就有了。”

 

每一位演员都被“武装”到牙齿,脸上风吹日晒的斑、手上常年干活的粗糙裂纹,都必须里三层外三层描画到位,力求真实。杨导笑谈,“导致涵予杀了青、回到北京,指甲盖还是黑的,颜料都抠在缝儿里。”

 

他还提到,小护士庄妍(周也 饰)和日军护士长身穿那护士服上的扣子都不一样,护士长是铜扣子,庄妍的是黑色塑料破扣子。

 

只中日护士服扣子材质不同这个点,杨枫团队就花了两周时间、跨国翻阅大量资料佐证。

 

为了做旧服装布料,我们剧组洗烂了三台洗衣机。洗衣机不是放水洗,是放的石子,和布料放在一起打磨,最后内胆全部磨烂,才得到最合适的岁月感、磨损感。”

 

图片图片

 

大到铁路、火车,小到烟囱、锅炉,即便某些细节观众很难注意到,杨枫还是坚持尽善尽美,这是他的固执与原则。

 

我觉得好的电影事无巨细,每个细节都重要,画面里出现的每一个演员都重要。”


图片图片


2020年9月,华谊发布“H计划”第七季片单,其中就包括了杨枫导演这部《铁道英雄》,与冯小刚、周星驰等导演作品并列。

 

在此前似乎很难想象,一位从未公映过长片作品的“新人”导演,能够撬动如此体量的大项目。

 

但其实,今年已经是杨枫进入影视行业的第4个十年。

图片图片


杨枫最初接触影视拍摄,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暑假,跟着小舅舅学习摄影。

 

“从120到135相机开始,从器材公司买胶片”,甚至不让家人在家上厕所,自己把家里的卫生间改造成暗房来洗照片,“那是我最欢乐的时光。”

 

到90年代末期,杨枫开始创作一些边缘题材的影片,“8mm、16mm,和贾樟柯创作《小山回家》的时间差不多。”但他后来觉得电影还是要让更多人接受,又因为一些“冲动事件”,短暂放下电影,转而爱上了纪录片。

 

同期,杨枫就职于山东广电集团,担任过导演、制片人、艺术总监等,策划、执导过各类别纪录片、广告片。

  

图片图片

《2006年帆船之都》奥运城市形象宣传片拍摄现场,左夏雨、中杨枫

 

但体制内生活无法满足杨枫的创作表达欲,进入21世纪,他重新拾起电影剧本创作等工作。

 

及至2017年创办和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的团队已经尝试过电影的策划、剧本、服化道、监制、选角、整个项目操盘,甚至还开过机房,接各种电影的剪辑工作,“等于电影这个行业,除了器材租赁我没干过之外,我的公司全有。”

 

当拥有足够能力撬动大盘,杨枫觉得,是时候做一部自己的电影了。

 

他第一部编剧、导演的电影作品,是《铁道英雄》姐妹篇《极寒之城》(原名《红尘1945》),同样汇聚了夏雨、张国柱、李立群、金士杰等大咖,将目光锁定1945年12月日本人投降后暂处权力真空期的东北滨城,被友人赞为“中国版《美国往事》”。

 

图片图片

《极寒之城》夏雨剧照

 

接连两部成熟长片上映,给杨枫带来的成就感自然是巨大的,但苛求完美的长期创作对他也造成了极大消耗。

 

“我每次拍完戏都会自闭,谁都不想见,也不想说话,就想歇一段时间,大概有两个多星期,才逐渐逐渐恢复过来,拍戏就是这样一个极其不健康的工作。

 

“不健康”背后,也是极度的热爱。当下,杨枫已经开始第三部抗战作品的创作,他准备把《铁道英雄》《极寒之城》与新片这三部风格一致的电影,打造成自己专属的“英雄三部曲”。


图片图片


近三十年后再度走到台前,杨枫是电影老人,也是电影新人。

 

如杨枫这般经历的导演在行业内并非孤例,他们对电影行业足够了解,力求创作出更高标准的作品以正视听,仿若“出山扫地僧”。但同时,他们也势必承担摸不准当下市场变化动向的风险,高口碑未必高收益,“拔剑四顾心茫然”。

 

总体来看,前辈出山式创作对当下电影行业还是一件好事,在疫情阴影笼罩的当下,电影大盘需要更多好作品刺激,共同推动市场繁荣。



文/子路 烹小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