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门锁。被偷走人设的无脸男

-Deconstructionism-  -Deconstructionism-     2021-11-22      0

首页 > 电影

​​

  这两年关于女性遇害的社会消息成叠出现。有异国他乡被绑架遇害的,有走在马路上被前男友当众拖进车里暴力对待的,有被当众猥亵的,有被公司要求去陪客遭到冒犯的职场骚扰,有厦门二十五岁独居女生被中介杀害于出租屋中(影片里也有中介的形象)紧接着,上海长宁独居女生被害,凶手将其塞进行李箱,抛尸无锡……还有在公交车地铁上可能被不小心冒犯的女性以及经常在被逼婚说差不多的了的很多的我们。

  

  11月13号看完电影门锁点映,如果说导演和编剧是一部戏的的血液,演员是这部戏的心脏,那么这戏的心脏是健康的,血液是混乱的。我们看电影讲究的是起承转合。“起”要平直(明白),“承”要春容(吸引),“转”要变化(跳动)“合”要渊水(回味),这是看电影的节奏。这部电影起和承都有,但是转就出现故障了,这个的转出去故事的转还是人物和观众情绪的转动,以至于最后的合就来的特别的莫名其妙。承和转都要为合服务的,用这个角度在去看这部电影。你就会明白我的失望点。


   我们来说说这部戏一开始都在营造一个被众多男性凝视下的悬疑恐怖片,大概是我们所有走进电影院的人都预先都会想到的画面。比如故意的顿点,比如故意放大人物的表情和断句,以及靠着音效氤氲出来的恐惧氛围。但是在这些故弄玄虚的镜头里也有一些感同身受,比如中介,比如独居女性的安全意识,比如一个公民的人身权益,比如逼婚,比如职场的潜规则,比如女性在这个社会上因为身体弱势而有时候面临的委屈,这个也是一开始我对这部电影抱以最大期望,在看多了李焕英题材以后也想看一下金智英的那种期许吧。是不是如果可以,一部电影真的可以完善一些什么的妄想。


  整个观影过程中本来会以为循序渐进,直到白客和白百何在酒店说完千与千寻这个梗开始,这个故事就突然割裂了。就好像被偷了人设的小吴一样,这个电影的剧本也被偷换了。在我看来小吴才是无脸男。那个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平常又存在感极低的保安职业,大部分人对这种职业都存在刻板印象,对于保安好像处于一个俯视的姿态,所以方卉的平常的打招呼就成了小吴的救赎。就好像千寻之于无脸男。在方卉面前他是被尊重的。在前半段里我确实这么带入了。包括方卉床头的无脸男摆件。(但是根据剧情我觉得可能是郑飞放上去的比较合理)如果编剧按照这个思路去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逻辑至少会合理的。或许可以更好,或者是明明可以更好的。


  无脸男是不被定义的,他可以是好人也可以变坏。它更多是人性的折射。或者向善或者从恶。你给他一滴水它可以给你一个海洋,这个海洋可以是拯救你也是可以吞噬你的,但是没有,这个人设居然被挪用到了一个宠物医生身上了。于是中介,领导,邻居,保安这些都变成了工具,像是一个个桩而而不是一条条通向故事中心的线。于是接下来就变成了犯罪人的表演时间,也是从这里开始,这个剧本的主角视角也变换了。于是你突然有了一种割裂感,甚至很多黑人问号脸开始了。就好像郑飞变成保安小吴的另一个人格分会成员。于是小吴的跟踪就变得莫名其妙了,而在花絮里得知的那一场小吴审讯室的戏份删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包括他停车库的打架的监控。这些所有的线索理所当然的去怀疑小吴,作为保安,他是可以通过监控知道密码的。然后大boss继续在暗线甚至利用小吴。我都觉得这个电影的评分都是是可以高一些的。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是在我看来还是男性视角的解读。甚至对于男性角色的塑造都是想当然去讨好女权主义的设定去创造的。当然我们可以挽尊一切为了审核。


   审核可以解释一切不合逻辑的剧情。解释可以轻松打倒三个壮汉的小吴打不过一个宠物医生。包括出现的枪支。甚至女主怀疑时候打的电话试探都很离谱。包括郑飞是怎么长期这样进入女主的房间的一系列操作的逻辑性都让人迷惑,但是如果这中间有一个桥梁,小吴这个人设的润色多一些铺垫多一些至少会让人逻辑顺一些。所以,我说无脸男更像是保安小吴被偷走的人设。


   然后我们去说说导演的镜头语言,在我看来恐惧从来都不是靠氛围靠重复的声效滥用和巧合,而是人心。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凉。导演可以把放在演员脸上的慢镜头停顿在洗澡时候滴着水的浴室帘子上,甚至可以是小吴被勒住脖子时候的窒息感里,这些都比和领导正常说两句话就故弄玄虚的停顿上来的共情。比领居家那一段刻意的惊悚来的合理。共情才是这种影片的意义所在。不是希望你像是好莱坞片子里的女战士一样突然崛起宣告女性独立的爽文,也不是说一定要懦弱靠运气,而是更应该贴近现实。在过去那么多社会案件里,我们在互联网获取到到往往是现实到人性才是最瘆人到。而我们到导演似乎更加沉迷于堆积很多热点话题去说太多问题,边缘人群,职场骚扰,中介,偷窥,逼婚等等,而忽略了电影中最重要的主线的凝练,于是你就觉得他更像是一个个小故事的拼合。于是这个电影的深度和广度就没有了。所以在看完以后就会感叹我们国内导演编剧野心和欲望都很大。却不能很好的只是认真去讲好一个故事。所有的配置都是好的就是没有内核,我们很多时候被击中软肋的往往是很细微的事情。就好像我们常说压死骆驼的是稻草而不是一幢大楼。比起演员。其实我们更应该要求导演和编剧去接受更多审视。我们真的不缺好演员。

  

  甚至一些被带上偏见的人往往才会是惊喜。或许还不成熟但是你能感受到诚意。所以一刀切是让人沮丧的。很多人在浪费机会。但也有一些人需要机会。


  说到演员,其实这部戏每一个人表演都挺好的,包括开头引子吕晓霖的表演让人代入感很强。我们谈到电影就会抓到两个点,第一是人物来折射一个群体,第二是困境。来推动故事。但凡是经典的,有审美的电影,一定是找到了独特的人。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群人,我在这部影片里获取到人物是小吴,比起范丞丞我更愿意叫他保安小吴。比起好帅啊评论,我更愿意用保安这个设定去解读你。被悬吊的这一场戏,可以是这部戏的一个记忆点。当然这个点有点短,就好像我的遗憾一样。可是有时候在想意犹未尽是不是也是一种魅力呢?你会对这个人有期待,虽然我一直说期待是一件有暴力的事情。但是明星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这样的暴力吧。嗯。就好像大众对于保安的刻板印象一样,大众对于所谓的选秀流量明星一样存在天然的偏见和理所当然。但是作品会是你的证明。所以我觉得保安小吴诚然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个工具人但依然会让大家记住了。这个意义是演员本身赋予它的。诚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小吴之于我就好像当初看千与千寻时候无脸男的意义。我总是在想,在保安小吴的心里,永远都会记得方卉那句不好意思。这句话来自人与人之间最基本平常的尊重,可能之于方卉是平常的,但是之于小吴来说,这种平常才是人间烟火。


   每一个故事并不一定需要一个是非对错的结局,但故事里的人一定要是有钢骨的的。很多时候对于这部电影的遗憾是来自保安小吴。总觉得如果这个电影再多几分钟关于人物逻辑之间的联系和描绘,把小吴身上无脸男的人设细化出来,那么也不至于是现在这样的莫名其妙。就好像在玩一个其实不完整的拼图游戏一样。

   

   但是还是想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确实感受到很多人突然对于一直忽视的安全隐晦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独居人士。可能你觉得的概率事件某一天就敲到了你家的门!我有关注到我们国家对于跟终者的执法力度之轻,一般拘留5-10日,处罚500以下,而且在具体操作中对于如何定义恐吓的标准也很难有一个标准。也看到过那些被前男友当众暴力的女孩子最后只是一张检讨书。所以有时候也希望因为这些契机,是不是大家现在可以一起讨论,这个世界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好一些呢?尽管这两年互联网发达了,但是对于这一块具体的操作和关注其实真的很少。当我们在讨论这个电影故事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在呼吁一下是不是可以让立法体系更加完善一些呢?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很理智的说女主角的各种行为,可是很多事情真的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我们的理智有时候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现来降低这些。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你什么,其实没有那么多预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