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一小步,中国电影工业的一大步

第24次眨眼  第24次眨眼     2021-11-22      0

首页 > 电影

​​

​截至目前,影片《长津湖》(2021)票房突破56.7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21亿,位居2021年全球票房榜首。作为中国影史投资最多、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它取材自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以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叙事背景,通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刻画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傲慢的敌人时不畏艰险、骁勇善战的革命精神,用影像述说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而基于影像叙事的需要,为了能够更真实的还原那段壮烈而残酷的历史场景,进而有效地为观众营造更具现场真实的体验感,片中相当一部分的镜头画面采用了当下先进的数字视效技术进行制作。高质量、高品质的制作要求,高技术指标与高强度的制作过程,使《长津湖》的最终影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数字技术的整体水准。

(影片《长津湖》剧照)

 缔造视效奇观,重建集体记忆 

数字视效技术的研发、应用,在近年来取得显著性成就。它已全面渗透到中国电影的制作流程、制片管理等环节,并对整体产业建构潜移默化地产生规范性影响的过程之中[1]。纵观电影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会和影像本体、美学范式层面的革新互为构型。因此,在数字视觉技术逐渐取代光学成像技术的前提情境下,围绕着虚拟设计技术和数字资产开发,电影从以“文学性”为中心,以再现现实为基本诉求的传统发展路径中被解放出来,并被引领着转向创造和构建数字化视觉愿景及视觉神话的创构性(creativity)为主导的颠覆性路径中[2]。换而言之,在数字视效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影像本体观念从“物质现实复原”转向“自然现实”(actual physics),乃至创构 “电影现实”(cinematic reality)[3]。《长津湖》剧本最初由黄建新导演写作,剧本结构反复调整多次,后由徐克、陈凯歌、林超贤三位导演联合执导。这几位导演是最早一批将后期特效技术运用到影片中的先行者,从《蜀山传》(2001)再到其后的商业巨制《无极》(2005)以及新主流影片《红海行动》(2018),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电影创作中深刻体会着技术的变革,并基于此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创作观念,以积极的创构意识在叙事中拓展视觉文本的可能。

因此,在进入《长津湖》项目后,他们和宝琳等专业视效团队展开了深度合作。当深度依赖拍摄技术的画面可以高保真地还原,且以“后期前置”为代表的打破由分镜头脚本统摄的线性化流程的虚拟制作形态逐渐建立[4],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自然成为影像叙事的核心驱力。在真实和虚拟的边界被消泯的情境下,《长津湖》的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创作意识,在银幕上创造了一个既有别现实世界,同时蕴含现代神话意味的故事空间,即特定的、超越真实的历史空间——作为故事展开的语境,以及推动情节发展、意义建构的关键支点。

可以看到,《长津湖》的影像文本中半数以上的场景空间调度,尤其是战争历史题材影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爆炸场景;实时风雪天气,激烈战斗下的武器火星,甚至是枪激起下的雪地交互反应等内容均在数字视效技术的支持下完成——有助于在战斗场面奇观化、战斗过程精细化的合力下推动叙事,传递情感。

譬如,影片中七连与美军正面交锋之战分别在海陆空三个场景展开,镜头特写麦克·阿瑟将军墨镜反光下下残酷的交战场景,视效的介入将宏大的场面先通过小物件逐层引入,极有层次感地梳理围绕着这场战争,从个体到集体维度的记忆。

(影片《长津湖》剧照)

当火车轰鸣而过,敌机与军舰在海空突进,美军预备对载有我军物资的列车空投炸弹。当火车轰鸣而过,浓烈的烟云伴随高速镜头移动蔓延至整个画面,敌机与军舰在海空突进,清冷的影调为宏大的杀戮场面烘托残酷的氛围。

(影片《长津湖》剧照)

此外,美军预备对载有我军物资的列车空投炸弹,一节节列车在黑烟笼罩下被逐步炸开,高强度的视觉节奏、冷峻的影调、以及全知视角下的爆炸场景,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爆炸在完成叙事衔接的同时也架构起影像画面的整体构成关系,将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记录”。片中以敌机视角展现美军俯冲七连基地的视听段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观镜头辅以冰冷的银灰色调将观者的紧张感迅速提升,不仅能给人强烈的视听快感,满足人们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能恰到好处的处理还原真实与视效美学的平衡。

(影片《长津湖》剧照)

综上而言,通过数字视效技术创造的故事空间,为影像叙事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并赋予观众观影时的在场感、沉浸感。观众对视觉文本进行审美接受的同时,结合社会推理过程,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剑拔弩张的战争局势,以及战争所生产的创伤性记忆。并让志愿军战士们在这个特定时空下的戏剧性行动,尤其是他们在逆境——极端气候、强大敌人面前不朽的昂扬风貌、牺牲精神因此具像化、合理化,而成功避免了人物符号化、扁平化。在《长津湖》中,银幕真实同观众的欣赏情绪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询唤亲历或未曾亲历的观众,在文化经验各不相同的客观情况下统一于该视觉触感中,建构、共享这段集体记忆,激发观影者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 

探索非线性流程,助力电影工业化

 虚拟制作技术引发的视效风暴席卷银幕,数字技术介入后生产的视觉奇观也逐渐影响了年轻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甚至逐渐成为统摄电影创作与生产的核心环节[5]。《长津湖》层次丰富的视效背后,需要资产、摄像机跟踪、人物匹配、动画制作、特效解算、灯光渲染等三维制作以及数字绘景、合成等二维等制作环节的严密配合。此时,VP实时技术的广泛应用,模糊了制作环节的界限,让最终的视觉效果实时呈现于制作流程中,便于创作团队实时化地编辑、调整[6],极大地提高了创作的自由度和效率。

(宝琳公司CEO郑胤)

譬如,就特效而言,为了使得烟火爆炸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团队需进行大量的精确到每一毫秒的模拟解算,与实景拍摄的内容、节奏、形态进行紧密衔接。在灯光渲染环节,需精确匹配现场布光环境,进而优化渲染并制定高效的分层方案。在后期合成环节,以飞机场此景为例,为更好呈现真实的场景,前期导演首先拍摄了大量实拍素材,在计算机中还原了机场的真实环境,增加烟火爆炸特效等。此时,底层代码、素材实时地输出为最终的运动影像呈现在屏幕上,便于团队及时性地设置、调整,从而在这些效果元素的合力下烘托残酷的战争氛围,更添影片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而在该片中提供技术支持的宝琳创展是一家服务于电影科技制作与顶尖VR制作的高科技公司,深耕视觉效领域数年,经验、技术储备丰富,在制作流程中能针对多元、复杂的视效需求,提出高效、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其中,片中无数次出现的爆炸场景在制作合成时,如何处理实拍爆炸和FX爆炸的融合成为了主要的技术难点,团队几经推敲打磨,最终解决技术困难将震撼的爆炸场景呈现在银幕上。

(宝琳公司虚拟制作效果图)

(宝琳公司后期团队工作现场图)

这一过程中,基于视效制作其非线性的工作流程、实时创建、实时修改和实时渲染的流程特征,也对各部门的艺术工作者如何以视觉性为中心,保障各自艺术主体特色的前提下,密切观照创作对象,制定清晰的工作目标,从而进行高效的艺术创作,合理地控制制作成本和提升资源的生产、开发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业界亟需在这一非线性的流程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建构全新的产业模式,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工业要求[8],提升电影数字技术在跨文化竞争中的话语地位[9]。

《长津湖》的摄制、后期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协同、交互进程的实现,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就中国视效流程体系展开自主性、自觉性的标准化探索。因此,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詹庆生先生看完影片后说:“《长津湖》不光填补了中国战争片题材的空白,也充分展现了当前中国电影工业的雄厚实力和中国电影片创作制作的最高水准。”

(宝琳公司内部图)除《长津湖》外,宝琳从2016年成立至今,先后参与了HBO电视网、美国奈非公司等多部影视剧的创作,以及国内电影市场《攀登者》《侍神令》等多部商业大片的制作中。从2020年开始,公司积极开展市场布局,力求打造影视全产业化项目,子公司CMA更以打造成“电影级3D媒体艺术供应商”为目标,利用数字媒体,通过艺术化的展现形式实现生产内容的现象级传播,目前已与国博、大兴机场、蓝色港湾等多家企业开展多个裸眼3D视频项目。


(宝琳公司董事长谢琳)

从房地产跨界至电影,在新的领域,我把自己30余年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潜心研究,对视觉、创意、美学的思考,凝结一处,带来新的跑道,并百分百地真诚付出,敬畏做事,我坚信,宝琳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们的未来也一定是美好的。

当今,中国电影进入虚拟制作阶段,数字视效赋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电影,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影数字制作技术,以及整体的电影工业建构而言,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和指向性作用。《长津湖》的高票房印证了数字视效在电影市场中掀起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也驱动着产业建构与发展层面电影从业者更应通过不断规范行业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电影制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有名的烈士值得颂扬,无名的英雄同样值得人们铭记,以宝琳公司为例的高科技公司,其对于电影制作流程中每一处精益求精,正以其自身的光和热助力我国电影产业熠熠生辉,为中国影视工业化的长足发展摁下“加速键”。

参考文献

[1] 孙承健,郭建全,米春林,陈明彤(整理),杨雪菲(整理),尚周豪(整理).新技术 新流程 新机遇——中国视效行业发展现状[J].当代电影,2021(4):38-45.

[2][3] 孙承健.被数字视觉化了的世界:虚拟制作时代电影的身份危机[J].电影艺术,2021(05):128-135.[4] 孙承健.虚拟化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J].画刊,2020(02):63-66.

[5][9]  孙承健.虚拟技术时代的电影产业及其未来发展[N].中国电影报,2021-10-20(002).

[6] 孙承健.由“拍”至“做”:数字技术开启电影的虚拟制作时代[J].电影艺术,2019(05):111-116.

[7][8] 黄耀祖,雷振宇,孙承健.当下中国电影数字视效发展的现状与困境[J].当代电影,2020(11):14-22.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