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扬名立万》导演:结局真相是什么?交给观众决定

凤凰网电影  凤凰网电影     2021-11-20      0

首页 > 电影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欢迎大家关注呦~


某个封闭的凶案现场,一群电影人和凶手交锋,试图还原案件真相,并计划将其拍成电影。


刘循子墨选择这样一个故事,作为他的第一部导演电影——《扬名立万》。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2013年底风靡一时的网络短剧《报告老板》。


几年前,他或许被视作一个有点才华、可以拍点短视频的段子导演。几年后,重新出现,他将被严肃地视作一位创作者。


《扬名立万》的故事,指向一个深刻的创作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我们敢不敢把电影拍出来?


票房破亿的第二天,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采访了《扬名立万》的导演刘循子墨编剧里八神,想要解答一些疑惑,也试图还原“一部电影的诞生”。

局外人


《扬名立万》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选择编剧做主角,是早就确定好的。


“一个人能当导演,总觉得他是成功人士,变成了领导者的角色,在名利上有了收获。但你一听到编剧,(会想到)这人可能跟我们一样卑微、落魄。”编剧里八神告诉Ifeng电影。


一个卑微的人,才可能像李家辉那样,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使唤不动人。

实际上,不光是李家辉,电影里的那群人,都是行业里的边缘人——过气的女明星、曾经的默片皇帝、烂片导演,以及只剩最后一张船票的制片人。


采访中,里八神说到了这群人的前史,“当时的背景设定是,这些人是战后陆陆续续从各方返回的,有一些在日据期间一直没有过活动,他们其实也是一帮局外人。陆子野就是在重庆活动,他回到这里,也要面对一个崭新的上海。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手眼通天的人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陆子野会找他们来拍这部电影。一个外强中干的过气制片人,大概率也只能叫来和他一样过气的人。他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庆祝友情,而是因为“一叫就来”。


“他可能早已经叫了那些真正当红的人,人家根本就不甩他。他能叫来的这些人,就是一些他认为有把握、能够搞定的人。他能在楼梯上说出每个人的过往、把柄,这也是他叫这些人的真正原因。”里八神补充道。

齐乐山也是边缘人,一个即将被处刑的凶手,也可以说是一个注定会死在那个房子里的凶手。


在电影的豆瓣讨论区,很多观众都在猜测、质疑、解释“齐乐山为什么不逃走”。用梳子打开手铐之后,他明明有机会逃走,去找夜莺。


导演刘循子墨回答了这个问题。逻辑上,当天晚上的房子也是一个密室,如果齐乐山逃走,相当于告诉警方,还有其他的路可以出去。更何况他也需要留下来,确认那群电影人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和线索。


“他不能去逃走,为什么要逃走?齐乐山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命,是怎么守护那个女孩。”刘循子墨说。

齐乐山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里八神说那是一种如释重负,“这个案子能够以目前这种方式结案,是各方的一个共识、一种默契。警方或者背后的调查者,都不太希望这件事进一步揭露。”


故事最稳妥的版本是,凶手死亡、三老案结束,没人知道案件里还有一个女孩,而她会在温暖的南方重新生活。


但随着黑衣人的到来,故事走向了另一个版本。齐乐山牺牲自己,帮助电影人逃了出去,幸存的电影人会将这件事拍成电影,让它成为千万人的记忆。

就是这样一群吵吵嚷嚷、精打细算的边缘人,死的死,逃的逃,但做成了一件称得上有担当的事。


刘循子墨说自己看到过一条评论,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说这帮人为了自己,不惜把别人推进粪坑。但如果他们低头一看,脚下不是粪坑,而是万丈深渊,他们会骂一句街,然后一把拉住对方,怕对方掉下去。我觉得他们这帮人都是这样的人。”


“一部电影的诞生”


在做《扬名立万》前,刘循子墨已经写完了《报告老板》的剧本,花了他一年的时间,但最后被撤资了,电影不了了之。


“十个项目九个凉,商业投资很正常。”

从《报告老板》夭折,到有了《扬名立万》的灵感,又是一年。采访中,刘循子墨说自己很怕浪费时间,但时间不会停下。


“就是迷茫。”在那一年里,刘循子墨几乎没做其他的事,就是不停地去思考、创作。


“逼着自己不停地去想,不能去接其他的东西、分散自己的精力。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全都用在了别的地方,去导广告、演戏是赚钱,但最后我想做的东西就实现不了了。”


沉寂的一年里,刘循子墨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过,朋友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低谷时期的陪伴。“当时是因为本煜哥,还有柯达,他们一直在我身边鼓励我,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柯达和本煜也是《扬名立万》的编剧。


柯达饰演陈小达,好莱坞武替,有些真功夫,但在西方没法施展拳脚,想回国开武术班。这个角色和柯达本人有些相似——柯达的小学是武校

齐乐山这个角色,也参考了张本煜的某些形象和经历。


“本煜在现实中也是一个特别有情有义的人。我觉得之前给他的设定,都有些模式化。比如从《万万没想到》开始,觉得他可以演反差萌或者搞笑的角色,其实他平常并不是这么搞笑的人。我觉得(齐乐山)这个角色更立体。”刘循子墨告诉Ifeng电影。

在创作人物的时候,主创也有一些原型参考。


陈小达有一句台词就来自张艺谋的采访——“表面充满暴力,但其实又在反对暴力,武术的最高境界,和平。”采访现场,刘循子墨一字不差地复述了这句台词,他说当时张艺谋导演讲《英雄》的主题是“不战”,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


喻恩泰饰演郑导,他那段关于烂片的台词,来自王晶导演的采访


刘循子墨看王晶导演的作品长大,他觉得王晶导演早期的作品很先锋,但后来拍了一些他看不太懂的作品,所以很好奇,直到看到王晶导演的那个采访,好像突然就明白了。


“当时还挺怕王晶老师怪我们,但后来王晶老师知道了以后也没什么,人家觉得也挺好、挺有趣的,他是很有胸怀的一个人。”


刘循子墨觉得郑导很有代表性,“他更像是一个普通从业者的经历,其实很有文化、学识,但可能经过市场的洗礼,慢慢变成了现在这样。”

至于郑导那段剖析内心的台词,里八神说:“我觉得艺术片开拓艺术边界,但商业片让电影院满座,让整个行业运转。很多其他工种,依靠着商业片活了下去,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追求艺术上的进步。


市场上如果有一百个李家辉,很可能电影市场就没了。如果有一百个郑千里,市场会很活跃,但可能没有什么进展。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比例应该是五个李家辉,九十五个郑千里。

有了人物底色,之后就是怎么讲故事。


刘循子墨告诉Ifeng电影,喜剧是他们的武器,而悬疑让故事更加完整、更吸引观众,“要想甜,来点盐。”但主创们也没打算把悬疑故事做得过于复杂,让观众接受、传递人物情感更重要。


他们也做了很多取舍,为了剧情节奏,删掉了一些细节


比如黑衣人的前史、他们为什么出现、摄影机里记录下来的证据、齐乐山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垫脚工具、怎么把通风口扣上,这些细枝末节都拍了,最后还是决定剪掉。


里八神说:“如果只是为了逻辑上的合理性,为了将来不被人挑刺儿,加进去会很累赘。”


也有一些在拍摄时就放弃的想法。当主角发现二楼凶案现场时,导演想拍《闪灵》里的那种血海,最后也放弃了。“第一是太过血腥,第二是美术和特效老师说可以做这个东西,但真的出力不讨好,拍完了以后有可能也被剪掉,何必呢,就算了。”


最终呈现的123分钟版本的《扬名立万》,是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要拍电影?


刘循子墨是一个很关注现实的导演。他曾在微博上发过《熔炉》的海报,说自己喜欢看韩国电影,“它们很多是接近现实题材,我喜欢这种影片。”

写《扬名立万》时,刘循子墨想捡回一些丢失的信念和善良,“尤其是看现在一些社会新闻或者什么的,觉得大家应该更多在意身边的人,不能老是那么冷漠。”他说自己之后也会继续拍现实题材的电影


“可以把《扬名立万》看作你在回答‘我为什么要拍电影’这个问题吗?”导演沉默了一会儿,说“可以”。

电影有很多留白,观众有思考、解读的空间。


结局就是开放性的。我们都知道两艘船相撞了,但主角们有没有赶上那艘船,不得而知。刘循子墨说交给观众,“如果你喜欢上这帮电影人,有可能他们就活着。如果你觉得他们干的事好傻,那他们已经死了。”


但有些事,导演也给出了答案。


逃出那栋房子之后,主角们一直在争论。要不要把案件拍成电影,他们并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下一场戏就来到了异国的电影院,他们把电影拍出来了,郑导的台词说:“我们都被追杀到这儿来了”。


有一段戏被省略了。他们是因为被追杀,所以破釜沉舟地拍了这部电影?还是本就坚定地要拍这部电影?


刘循子墨说:“算是坚定了一些拍摄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要把这个片子完成。”他相信那群人肯定有坚定的信念。一个人的记忆,会成为千万人的记忆,火苗没有被踩灭。

那部戏中戏最终以彩蛋的形式出现,配合着演员的画外音,“这片有人可以看懂吗?这片会保存下来吗?”


观众的口碑、影院的票房,在银幕外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看懂了他们为夜莺和齐乐山拍的电影,也有很多人会记住《扬名立万》。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