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没有天长地久,除了本马达

环球银幕  环球银幕     2021-11-19      0

首页 > 电影

2010年的美国电影艺术奖颁奖礼上,本·阿弗莱克当时的妻子詹妮弗·加纳在发言中开玩笑说:“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爱情故事的主角之一——但不是跟我。马特和本,本和马特,他们就是好莱坞兄弟情的真正原型。



加纳所言不假。在相识的四十年间,从《心灵捕手》到《最后的决斗》,从波士顿到洛杉矶,从街头小子到好莱坞巨星,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这对童年伙伴、创意搭档、最佳损友一直形影不离。


他们一同在名利场中沉浮,相伴度过巅峰低谷,共同书写演艺圈内难得的真情童话。

 

好莱坞没有天长地久,除了“本马达”。

 


孩提时代,两个孩子成为朋友似乎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家住得近,家长认识,在同一个学校上学,拥有共同爱好,为对方打架……以上任意一条都能成为一段珍贵友谊的开端。

 

而年幼的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恰好满足了以上所有的条件。

 

1980年,波士顿剑桥市,家住一街之隔的马特和本在双方母亲的介绍下相识。这一年,马特10岁,本8岁,对棒球和表演的共同热爱让他们很快成为好友。

 


那时候,有过一些表演经历的本已经是个小童星,但认识马特之前,他的演艺事业一直是趟孤独的单人旅程。

 

“没人能懂,”回忆起童年经历时,本·阿弗莱克说,“其他孩子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不知道表演是什么样的工作。但突然之间,我有了一个朋友,马特,他能理解我,他也想做这个,认为表演有趣并且愿意和我谈论它。很快,我们俩就都在表演了。”

 

出演《The Voyage of the Mimi》的迷你本


在学术气息浓厚的大学城波士顿,有着热忱演员梦的马特和本显得叛逆且格格不入。升入高中,同学们戏称两人为“戏剧宅”,而每当马特到本家里吃晚饭,本的母亲都会说,“你们俩为什么不想当医生呢?”

 

“我和马特对表演的着魔是相当奇怪的。”本·阿弗莱克这样评价两人的波士顿岁月。

 

“因为我们的家庭都没有娱乐背景,波士顿也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产业可言,不像洛杉矶或纽约……我们不认识任何人,家里没资源,也没人鼓励我们。相反,所有人都告诉我们不要去做(演员)。

 

“但对于我们两个来说,我们痴迷表演,我和马特的友谊几乎就是建立在这份执念之上的。”

 


有了无可撼动的梦想和一路同行的挚友,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都变得不值一提。

 

高中期间,本和马特开始有规律地前往纽约试镜,两人还煞有介事地开了共同账户,一起存钱买火车票和飞机票。

 

“那时候飞机票只要20美元,”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本仍然对当时的旅程印象深刻,“你还可以在飞机上抽烟。我和马特像傻子一样猛抽,因为觉得那样看起来就像大人了。实在很可悲。”

 


到了纽约,年纪相仿的马特和本几乎永远在竞争同一个角色,但竞争关系从未影响过两人对彼此的无条件支持。

 

2018年,与山姆·琼斯对谈时,马特·达蒙曾感慨地回忆起自己演艺生涯第一个有台词的角色——《现代灰姑娘》里的儿子。

 

“那个角色只有我跟本两个人去试镜。”马特说,“他们说我们俩都很好,但那时候我17岁,本只有15岁,因为要拍三天夜戏,最后就选了我……没有本的话,我现在不会在这。”

 

《现代灰姑娘》里的马特


高中毕业,马特·达蒙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本·阿弗莱克去洛杉矶闯荡,但他们的友情并未因为距离而按下暂停键。

 

当马特为一门课创作了一出剧目,他邀请放圣诞假回家的本和他一起去到课堂上表演。这份一开始只有四十页的作业,就是后来《心灵捕手》剧本的雏形。来自波士顿的少年,成名在望。

 


刚开始写《心灵捕手》剧本时,马特和本还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传真交流讨论。直到1992年,马特·达蒙从哈佛退学搬到洛杉矶,《心灵捕手》剧本的创作才真正走上正轨。

 

“人们总会问,‘谁写的部分更多?’”谈到《心灵捕手》的创作过程,马特说,“我会说,‘就是一半一半。’我记不清每句台词分别是谁写的,因为每一句都是我们一起写的。”

 

1997年,《心灵捕手》上映前夕,接受《访问》杂志采访时马特和本曾提到,《心灵捕手》的创作初衷是写出可以由他们自己出演的满意角色。

 

所以,他们的创作方式非常独特,比起传统的剧本写作来说更像即兴表演,台词只有顺畅地演出来了之后才会进一步落在纸上,放进故事里。

 


接下来的大约五年时间里,本和马特的创作热情持续高涨。然而,洛杉矶生活不易,对于两个尚未出头的年轻演员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得不在创作之余接一些回报不丰的工作以维持生计,在钱不够用的时候相互帮衬。

 

“就像一个小孩有足够的钱买根糖果棒,他就把糖果棒买下来然后掰成两半——我和本就是这么过来的。”马特说。

 

那时候,在洛杉矶各个街区辗转的马特和本肯定没料到,《心灵捕手》的成功会让他们在好莱坞一步登天。



在经历了多轮创意纠纷和行业角力,接受了来自威廉·高德曼、凯文·史密斯等多位大佬的修改意见之后,马特和本最终说服米拉麦克斯影业接手《心灵捕手》项目。

 

两个以表演为终生信仰的年轻人也终于得以出演他们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角色——拥有数学天赋的年轻清洁工威尔和他的好朋友查克。一切都像美梦成真。

 

开拍第一天,看着罗宾·威廉姆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等演员前辈念出他们一字一句写下的台词,马特和本禁不住泪洒片场。

 


这个属于波士顿、属于马特和本的故事让他们获得了主流好莱坞的入场券,也为他们赢下第7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发表感言时,本·阿弗莱克说:“我刚还在和马特说,没拿到这个奖会很糟糕,但拿到的话会非常可怕——确实非常,非常可怕。”

 


舞台灯光下,时年25岁的获奖人搂着身边好友的肩,把“可怕”这个词重复了很多遍。

 

在改变两人命运的《心灵捕手》之后,马特·达蒙迅速凭借《拯救大兵瑞恩》和《天才雷普利》成为好莱坞最受瞩目的新星之一,本·阿弗莱克也用《世界末日》和《珍珠港》两部商业大制作确立了主角地位。

 


然而,接下来,两位金童的演艺事业起了些波澜。

 

2004年,马特·达蒙公开批评好莱坞某些演员只想接演商业大片。他的这番发言被不少人解读为是在向刚演完《超胆侠》、《鸳鸯绑匪》的本·阿弗莱克喊话。

 

不久后,在一期《周六夜现场》节目中,本·阿弗莱克辛辣回呛:“马特,我知道你对明星光环什么的不感兴趣。但帮帮我——我想不起来《谍影重重2》是改编自哪部契诃夫戏剧了。”

 

兄弟间的互损虽然不留情面,但至少带有调侃意味,而此时,本·阿弗莱克所面对的媒体讨伐就没有这么友善了。

 

《超胆侠》中的本


2004年前后,本和马特的公众形象和媒体口碑正处于两极。

 

在大众心中,马特·达蒙是那个获提了奥斯卡表演奖的哈佛学生,低调、严肃,从不出现在狗仔镜头里;

 

《谍影重重》中的马特


而相反,此时的本·阿弗莱克因为和詹妮弗·洛佩兹的“本妮弗”高调恋情成为了烂片傍身的八卦周刊常客,《GQ》甚至不客气地称他为“世界上最过度曝光的演员”。

 

“十年前,本的公众形象和真实的他其实相差甚远。”2015年,马特接受《好莱坞报道者》采访时谈到本·阿弗莱克当年的职业危机,“……这相当令人痛苦。做他的朋友相当痛苦,因为这一切都对他不公平,你知道吗?”

 


然而,不管两人的职业道路如何发展,他们一直是彼此演艺事业最大的支持者,不断出现在对方作品的首映礼上,孜孜不倦为彼此站台,不吝夸赞对方是一位多么优秀的演员/导演。

 

十几年间,马特·达蒙跻身福布斯最具投资价值演员之列,他的面孔也早已具有国民级别的辨识度,他是伯恩,是瑞恩,是反英雄瑞普利、“无间行者”,也是火星上牵动人心等待营救的宇航员。

 

相对而言,本·阿弗莱克的职业发展更颠簸一些。在事业低谷之后,他凭借《逃离德黑兰》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完成了演员向导演的转型,变身蝙蝠侠,又紧接着深陷酗酒困境,最终在前妻期詹妮弗·加纳和好友马特·达蒙等人的帮助下完成自我救赎,找到“回归之路”……

 

《逃离德黑兰》


“我不能代表马特说话,”本曾说,“但于我而言,我的理智和心理健康确实受益于有这么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身边。

 

“他和我经历着类似的事情——20年间一直身处公众视野中——在这个人面前,我可以诚实地反省自己,和他聊天,做自己。我知道我们为什么是朋友,他为什么对我有兴趣、为什么爱我,以及,我为什么爱他。”

 

2020年,在一段慈善活动视频中,马特·达蒙对本·阿弗莱克说:“罗伯特·帕丁森把你的工作抢了!”时隔多年,这对好友再次借助媒体上演互损互掐,但这一次,两个经历过巅峰低谷的成熟中年人已经能笑对一切。

 


剥离演员身份,本和马特不仅仅是彼此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聚光灯之外,在狗仔镜头追踪不到的个人生活里,他们仍然无时无刻形影不离。

 

成为好友的四十年间,拍戏之余,他们会一起打棒球、看棒球,一起参加扑克大赛,一起度假,一起带着另一半聚会……2013年,马特举家搬到洛杉矶,两个童年玩伴又成了同住一条街的邻居。

 

“我俩真的见面太频繁了。”本说,“我猜马特的老婆肯定在想:他(本)真的每晚都要到家里来吗?”

 


而马特这样评价两人友谊对他的重要性:“我不想在公共场合做本的朋友。这份友谊太重要了,它超越了职业或其他任何东西。它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是什么随意供公众消遣的东西。”

 

在2019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为《极速车王》宣传的马特兴奋地透露他将时隔25年再次和本合作,与另一位编剧妮可·哈罗芬瑟一起合写历史剧情片《最后的决斗》剧本。

 


25年过去,当年毫无专业知识背景、全凭热血和真诚创造行业奇迹的愣头青们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全能电影人,但他们对于故事和电影的热情丝毫不减。

 

“我们这次比写《心灵捕手》的时候速度快多了……”新片《静水城》首映礼上,马特·达蒙透露,“我们这次做了大纲,像专业编剧那样写作,而不是一心只想给自己写点角色……

 

“这些年里我和本一直没再一起写剧本,是因为我们以为这太花时间了。但我们发现,我们其实可以把小孩送到学校后碰面写上四个小时……就这样20页,40页,然后60页。”

 

《最后的决斗》


每个剧本都会一个结局,但本马达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两人的智慧结晶《最后的决斗》已与观众见面,首映采访中,本大爆料:按照他和马特写的剧本,他俩的角色间本来有一场吻戏,但后来这个场景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删掉了。

 

“那本来是我们俩之间的银幕初吻。”马特·达蒙补充。

 

“只能再等等了。”他的好兄弟在一旁打趣道。



更多“本马达”报道,

请见《环球银幕》2021年11月刊!


本·阿弗莱克人物报道及“本马达”超大海报,

请见《环球银幕》2020年4月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