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厦门中华茶园成为福建地区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至今,福建与电影已经相遇了百年。
新中国成立前,电影的制片主要集中在上海等地,电影公司是电影创作活动的主体,电影人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创作基本规律,并开始深入地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一时期,福建的电影事业主要以放映业为主,创作方面产出较少,但仍有一些较为出色的福建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中国战争电影之父汤晓丹,1934年拍摄的电影处女作《白金龙》是第一部在粤、港、沪三地卖座的粤语有声电影。
1947年,汤晓丹拍摄了电影《天堂春梦》,这部影片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缩影,凸显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汤导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954年拍摄的《渡江侦察记》,这部影片改编自渡江战役中“先遣渡江英雄连”的英雄事迹,在描绘战争场面的同时,对人物也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汤晓丹导演的创作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期间参与执导了极具影响力的影片,如《南征北战》《红日》《南昌起义》《廖仲恺》等,并于2004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出生于福建厦门的导演吴村,年轻时因喜欢木偶戏且经常出演话剧,26岁选择从福建前往上海任导演,次年便自导自演了揭露军阀罪恶的电影《血花泪影》,并与同时代的优秀电影人诸如郑正秋、张石川、胡蝶、周璇等有过多次合作,他的一系列歌舞片丰富了早期中国电影的类型。
▲电影明星胡蝶和导演吴村合影
1940年,吴村执导、周璇主演的《天涯歌女》上映,电影中的插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吴村作词)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一首走向世界并风靡全球的中国原创影视歌曲。
▲《天涯歌女》周璇(右)
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吴村导演的电影《柳浪闻莺》,与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特别展映单元中一部影片同名。两片均以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为名,故事也都在两个女孩之间展开。跨越73年,戴玮导演的《柳浪闻莺》想必有别样的精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影事业,国营制片厂成为中国电影最主要的制片单位,福建省也响应号召兴办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电影机械厂。
福建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坐落于福州,建厂伊始以拍摄纪录片为主,后来才开始进行故事片的拍摄。
《小城春秋》是第一部让福影厂备受关注的影片,也是福影厂历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这部电影改编自厦门作家高云览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共产党人在抗战前夕在厦门奋力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的故事。作为福影厂的重要历史作品,《小城春秋》诞生于1981年,而那一年也是金鸡奖的创始之年,中国电影和福影厂,就这样都迎来了自己的新开端。
《木棉袈裟》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合拍片,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嘉民影业公司于1984年联合拍摄,大陆票房统计高达1.4亿,产生了强烈的市场效应。
1987年,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和南京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的《屠城血证》上映,这部电影由罗冠群执导、陈道明主演,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医生展涛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将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
除了与民营公司积极开展合作拍片,福影厂对于中国电影的导演新力量也进行了一定的扶持。1995年,娄烨导演处女作《周末情人》便得到了福建电影制片厂30万元的支持,并且借助福影厂厂标得以顺利上映。
这一时期的福影厂,在主旋律和武打片类型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至九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低迷期,福影厂作为国营单位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新世纪以来,各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市场开始重新焕发活力。近几年,福建省也接连发布与影视行业有关的政策。2011年《关于促进福建省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福建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九条主要措施,2016年《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实施意见》则是从多角度促进福建电影产业的发展。
适逢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的重要契机,2019年8月厦门市发布《厦门市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同年10月8日,平潭也相继发布了《平潭影视政策二十条(修订版)》。
在政策的支持下,众多影视基地也在福建建成使用,福建的电影产业又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九十年代走向没落的福影厂近几年在积极走向转型后,又重新在电影市场上推出一系列的主旋律佳作。
陈力导演的《爱在廊桥》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北路戏以及寿宁独特的廊桥文化和民俗景观为原型,讲述了一代北路戏艺人对北路戏艺术的执着坚守和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样由福影厂出品、陈力导演的《古田军号》讲述了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荣获当年“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守岛人》讲述了王继才与其妻子王仕花32年守护祖国边陲小岛开山岛的故事。三部电影都在福建拍摄,且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电影作品。
《爱在廊桥》
《古田军号》
《守岛人》
除了国有单位近些年来的转型,民营公司的崛起也为福建电影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诸多力量。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恒业电影和无限自在,它们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福建民营电影公司的缩影。
恒业电影创始人陈辉是福建人,最早在1995年承包下福州阳光电影厅、福州工人文化宫,从事电影放映工作,随后成立相关发行公司,开始涉足电影发行业务。
2007年恒业影业成立,2010年正式制作首部影片《异度公寓》,随后陆续出品了《被偷走的那五年》《京城81号》《闺蜜》《误杀》等影片。
从放映、发行、再到电影制作,26年间公司大本营始终立于福建,并且成为首家将总部落户厦门的影视龙头企业。
无限自在创始人朱玮杰则是福建南平人,他的电影之路则是先北上远行后南下归来,在福建曾任报社记者的他,凭借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前往北京,将无限自在从一家小型团队工作室做到中国第一家新三板挂牌的专业电影营销公司,随后又涉及电影投资、发行、经纪、评测等相关业务,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电影上下游产业端。
近几年,无线自在参与了《夏洛特烦恼》《前任3:再见前任》《江湖儿女》《地久天长》等多部影片的营销工作,也参与投资了《八佰》《找到你》《动物世界》《送我上青云》《风平浪静》《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平原上的火焰》等多部优秀电影作品。
2019年作为厦门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无限自在已成立厦门无限自在影视有限公司,将进行电影发行、出品、宣发等业务,与当地一起推进环岛路四公里影视示范段的开发,打造厦门“影视城市会客厅”。
等待与归来,相守与重逢,相信未来在政策的促进下,影视行业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会在福建继续蓬勃发展,也一定会有更多电影佳作诞生。
随着福建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福建籍电影从业者。
小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电影,应该是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棉袈裟》和《小城春秋》。
出生于福州的电影人梁静曾在采访中这样说到,她的父亲是福建军区前锋文工团的演员,出演过《林海雪原》、《血战台儿庄》等影片。从小受到光影熏陶的她,凭借自己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华表奖优秀电影女演员新人奖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近两年与丈夫管虎共同参与制作的《八佰》《金刚川》,也完成了从演员到制片人身份的转变。
▲梁静与管虎活动图
同为演员出身的姚晨也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从《武林外传》《潜伏》等电视剧陆续获得超高关注后,她开始逐渐涉足电影,并与丈夫曹郁一起成立了坏兔子影业,目前已经出品了《找到你》《送我上青云》等优秀的女性电影作品。
在影坛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她们,仍在持续地发掘、扶持有潜力的电影人及电影项目,为中国电影做出自己的贡献。
除了福建电影人的持续发力,福建也正在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电影的拍摄地。正在影院上映,并且引起观众强烈讨论的电影《第一炉香》,就取景自厦门鼓浪屿;位于福建漳州的云水谣因2009年的同名影片《云水谣》而闻名全国,历史上曾经多次抵御外敌入侵的东山岛也因电影《左耳》的拍摄逐渐成为旅游胜地;《一步之遥》《西虹市首富》《地久天长》《风平浪静》等等近年来的票房与口碑俱佳的作品,均曾在福建进行取景拍摄。电影人梁静也回到家乡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并参与联合出品了《我和我的祖国》前夜篇。
福建电影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作出福建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海丝”故事、福建故事。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于2021年11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平潭举办,将有主竞赛短片单元、“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以及特别展映单元,也期待更多的年轻电影人能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关于IMFF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In Moments Film Festival(IMFF)is a professional film festival including short filmcompetition, forum and screening, which aims to support youth film creation andprod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is short for "In Moments", which means "from this moment on". As a supporter and witness to the growth of young film cre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advocates young creators and filmmakers to present a sincere express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pluralistic culture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