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讲拍电影的电影,《扬名立万》看起来就像一封给电影人的别样情书。
2013年问世的迷你剧《万万没想到》,不但捧红了易小星、白客等草根明星,也让“万合天宜”这个脑洞大开的厂牌进入了观众们的视野。
“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成了风靡全网的流行语,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截止目前,万合天宜已前后推出了三部电影——《万万没想到》《沐浴之王》《扬名立万》。
前两部反响平平,评分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直到《扬名立万》上映,万合天宜才总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扬眉吐气。
目前,该片不但拿下了7.7的豆瓣评分,而且在票房上力压同期上映的《梅艳芳》。
说它是本月最受瞩目的黑马悬疑片,绝对不为过。
与万合天宜之前出品的作品比起来,《扬名立万》在类型和娱乐元素的处理上,显得更加多元。
它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而是一部集喜剧、悬疑、迷影等元素于一身的狂想曲。
导演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
此时,歌舞升平的“不夜城”正经受着封建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内外冲击。
每个野心勃勃的弄潮儿,都试图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风起云涌的背景设定,让全片打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张力。
影片宣传时,号称该片是“华语院线第一部剧本杀电影”。此言不虚。
《扬名立万》确实套用了高概念的剧本杀模式,把硬核推理、密室、情感等元素加诸在主人公身上。
连剧本杀的游戏形式,都在片中进行了巧妙的“神还原”——
影片前三分之一,众人围桌而坐,开剧本会讨论案件。
片中故事,发生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
一帮电影人被投资人陆子野请到了一座封闭的别墅,想把轰动一时的“三老案”改编成电影,借此扬名立万,一步登天。
“三老案”,是一宗离奇大案。
案件中,在封闭的房间内,三位执掌上海黑白两道的大佬惨死其中,而凶手却在警察撬开房门后束手就擒。
开这个剧本会的目的,是想搞清楚凶手的杀人动机。
但请到现场的电影人,却勾心斗角,各怀鬼胎。
这些人,分别是——
投资人陆子野(陈明昊 饰),外强中干,看似大佬,实则穷途末路;
导演郑千里(喻恩泰 饰),拍过很多烂片,是声名狼藉的“烂片之王”;
编剧李家辉(尹正 饰),知名影评人、记者和编剧,因得罪权贵差点砸了饭碗;
老戏骨关静年(杨皓宇 饰),默片时代的大明星,有声片出现后一蹶不振;
女明星苏梦蝶(邓家佳 饰),曾红遍上海滩,后来嫁到香港当阔太太;
动作演员陈小达(柯达 饰),自好莱坞归国的动作替身。
他们聚在封闭的别墅里,遵循了传统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所有的查证、推理,都要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
但与传统模式比起来,它做了一层颇具颠覆的创新——弱化“推凶”,强化“推理”。
凶手作为顾问,和警察一起出现在现场。
凶手已经明确,无需再做推导,众人只需找出真相即可。
以此为出发点,每个角色身上的谜团、三老案的真相、凶手杀人的动机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相继融入到剧情中。
整个剧作被安排得高潮迭起,反转不断。
虽然《扬名立万》在故事层面有着不错的可看性,但本片的主创却并不满足于此。
案件之下,他们还夹带私货地塞入了很多“行业表达”,戏谑了行业里的诸多乱象。
影评人参加内部试映,不在乎电影质量如何,只在乎能拿多少红包、管不管饭,这与逢年过节混迹于各大首映礼的“红包影评人”如出一辙。
投资人自嘲“十个项目九个凉,商业投资很正常”;烂片导演辩解“我的片子每一部都赚钱,我让大家在行业不好的时候有工开,有钱赚”。
编剧是食物链底端,取消署名是家常便饭。
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对市场做出粗暴的迎合,加入各种吸睛元素,把凶杀案拍成爱情动作片。
当发现案件背后水很深时,他们会自觉地对敏感题材进行规避,“最好不要跟政治军事有关”,“挖了也拍不出来”,“能公映比什么都强”。
这些借古讽今、直指要害的戏份,被编剧着墨颇多,宛如“业内启示录”。
但有意思的是,《扬名立万》对审查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既能让创作者表情达意,又不至于触及红线,让人看过之后,不禁感佩至极。
《扬名立万》原名“一部电影的诞生”。
后来改为“扬名立万”,具有一语双关之意——戏内戏外,都希望能够“扬名立万”。
戏中戏的设定,不但带出了主创的野心,还带出了主创的期许。
作为一部讲拍电影的电影,《扬名立万》看起来就像一封给电影人的别样情书。
这与尹正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表演的《给电影人的情书》刚好隔空呼应。
同时,透过这部电影,我们还能看到大量迷影梗。
喻恩泰饰演的郑千里,他的名字致敬了当时活跃于上海滩的导演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大路》),他“烂片之王”的称号则致敬了王晶。
郑千里拍的《侠中侠》系列,赤裸裸地调侃了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系列。
包括《闪灵》《功夫》《无耻混蛋》在内的多部电影名场面,均在片中有所呈现。
比如,《闪灵》里的疯魔男主用斧头劈门,《功夫》里的斧头帮帮众滑稽登场。
此外,台词方面,也充斥了大量的惊喜。
有《无间道》里陈永仁的那句“对不起,我是警察”,也有《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悲情自白“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大家,我曾经失去的我一定要拿回来”。
最后,那张让影片得到升华的合影,与《共同警备区》里的合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这些迷影梗的介入,也让影片承担了一定的争议性。
毕竟,致敬、借鉴与窃取,它们之间的界限,本身都是很模糊的。
在影片结尾的情感升华部分,使用拿来主义,照搬经典作品的设计创意,会严重降低观众对影片的好感度。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在节奏与呈现上,还有很多不足。
前三分之一的推理段落,节奏把握地不够利索;别墅内的影像调度舞台剧腔太浓,电影感不足;案件推理存在牵强之处,比如李家辉推测出的分尸理由,就很牵强。
但总体来看,依然瑕不掩瑜,可以给观众带来不错的观感。
它不但将“沉浸式剧本杀”搬上银幕,为剧本杀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范式,还让观众、电影人看完后感慨良多,获得万般滋味。
影片虽然没有达到“扬名立万”的质感,但这样的电影应该存在,应该被看到。
至少,它让大家看到了创作者的诚意、创意和心意。至少,它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背景下,对某些红线做出试探。
希望,像这种敢于“扬名立万”的电影,今后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
作者 | 克洛里
编辑 | Ace
策划 | 后浪电影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