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将至,各大电影节纷纷提上日程,准备来一场今年份的功勋表彰。本月初,第42届韩国青龙电影奖官方公布了本次提名名单,《모가디슈》(摩加迪沙)一路领跑,横扫13个奖项提名,名副其实领跑青龙。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剧本...《摩加迪沙》基本将青龙奖能拿的将提名了个遍,名副其实领跑青龙。而在此前,这部电影已经确定代表韩国出征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与多国影片共同角逐“最佳国际影片”这一奖项。

回到影片本身,《摩加迪沙》总制作成本高达200亿韩元,年中在韩国上映时的上座率有350万人次,豆瓣评分8.1,口碑和票房都有不错的表现,位列今年韩国电影之最。

在大部分国内影评的口中,这部影片被称为“韩版《战狼2》”。确实,异国暴乱、紧急撤侨、危急时刻逃出生天...这些关键词乍一听确实挺“京彩”,让人不得不将它和英雄主义主旋律电影联系起来,但它的内容真是如此吗?

上世纪90年代初,“非洲之角”索马里动荡不安,韩国代表姜参赞奉命带着为当时索马里巴雷总统精心准备的礼物来到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希望通过一场友好的交流换取这个非洲国家在韩国进入联合国一事上的支持,与韩国竞争的,是“老相识”北韩,也就是朝鲜。

与刚进入索马里的韩国不同,朝鲜自1967年就与索马里建立的外交关系,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也持续合作,为索马里提供了不少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虽然后期关系因为朝鲜转向埃塞俄比亚而减淡,但在当时来说还算得上融洽。

扎根数十年,与当地人交往频繁,有朝鲜这样的对手在,韩国大使有多紧张索马里政府这一票的归属不言而喻。而后礼物被抢、错过总统会面时间、被朝鲜截胡沟通机会等事件都让韩国和朝鲜之间旧恨未消,又添新仇。


在这样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里,率先爆发的是索马里内战。艾迪德将军率领叛军入侵摩加迪沙,战争全面爆发,整个城市陷入混乱,包括韩国和朝鲜两方的大使馆。武装分子与政府军之间互相扫射,民众四处逃窜,如何保全性命成为头等大事,两方都无心顾及外交。

街头巷尾战火不断,各个大使馆也无法幸免,首当其中遭殃的是朝鲜大使馆。粮食车辆都被武装分子抢走,太参赞被打掉一只耳朵,林大使不得不带着家眷和部下逃生。在前往中国大使馆的途中他们遭遇了三个持枪小孩,在玩笑般的装作中枪倒地后躲过一切,提前体验到了“死”的滋味。

大使馆被洗劫一空,回去是不可能的事,林大使一行人辗转来到韩国大使馆,迫于无奈,向韩方寻求庇护。韩国大使馆也处在不安中,好在姜参赞提前打通关系,雇佣了几个政府军充当护卫,出于人道主义,他们收留了朝方人员。

尽管同处一屋檐下,两方的猜忌却没有消失。韩方忌惮朝鲜的手段,朝方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一切都表现在那一顿“烛光晚餐”中。朝方局促不安不敢动筷,韩大使将自己的餐食与林大使的对调,用行动打消顾虑。

为了活命,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国家代表不得不坐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得出分别去求助己方建交的异国大使馆。在朝方前往埃及大使馆受拒后,韩方成功从意大利大使馆获得自己和朝方人员一起乘坐救助飞机离开的机会。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高潮——逃离大使馆。因为飞机抵达时间的限制,两方人员齐心协力,用书本、沙袋、门板等物品武装汽车,以躲避武装分子的火力攻击。开出大使馆一段距离后 他们遭遇政府军拦截,但伸出车窗的白旗却被对方误以为是枪,一场激烈的枪战追逐戏又开始上演。

影片的最后,成功抵达肯尼亚蒙巴萨机场的两国人员被各自接机,却碍于两国关系不得不装不熟,好奇的小孩子不懂为什么上一刻还在因为获救相拥的大人现在形同陌路,却被父母蒙住双眼转向一边,停留在最后两位大使无法回头目不斜视的特写。从现在起,他们是陌生人,血浓于水,也化于水。

韩国和朝鲜的“南北关系”是老生常谈,存在于各种历史、现实、科幻电影中,往小了说是兄弟阋墙,上升到国家则是意识形态对立。《摩加迪沙》也使用南北关系作为主线,从矛盾到合作,用灾难的威胁来描述被分裂半岛上同一民族,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它与《战狼2》的区别。


影片不避讳政府的失职,牺牲情节适可而止,真实事件中挥舞的太极旗被导演改为白旗,都彰显着民族大义。我们曾在战火硝烟中短暂相会,如今各自朝南向北,世人都说豆在釜中泣,豆萁何尝不是在燃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