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梅兰芳,吓退姜文,他是百年难遇的编导演奇才!

后浪电影PostWaveFlim  后浪电影PostWaveFlim     2021-11-19      0

首页 > 电影

​​ 石挥先生这一辈子,不是革命战斗的一生,是电影话剧和含冤自沉的一生。


老舍先生1937年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里,主人公“我”最后自怨自艾,自嘲自叹道:“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以一辈子的聪明本事,最后却只剩下一声苦笑的人生况味而论,这样的总结陈词式的“遗言”,放在同名改编电影的导演和主演石挥先生身上,再妥帖不过了。


石挥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谨以此文,向这位曾经点亮了银幕,并且至今仍在影迷心中闪耀的石挥先生致敬。


我这一辈子

 

2014年的电影《一步之遥》中,同样自导自演的姜文有不少画外旁白,那口吻跟他平日里不太一样,其实是模仿,更是向石挥先生致敬。那就是1950年《我这一辈子》中“我”的旁白,由石挥自导自演,改编自老舍先生1937年的同名中篇小说。


与石挥同口吻共旁白的姜文与石挥同口吻共旁白的姜文


这部电影还在2002年被张国立和邓建国改编成了22集的电视剧,那剧中的“我”有了名字,叫福海,但在小说里,其实是“我”儿子的名字。


张国立版本的福海张国立版本的福海


《我这一辈子》中石挥饰演的“我”《我这一辈子》中石挥饰演的“我”

 

石挥先生的演技和修养,在业界与观众中都是有口皆碑的,被誉为话剧皇帝,也导演和主演了多部很具代表性的电影,期间主要是跟吴性栽在1946年创办的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合作。

 

虽然石先生因为家道中落,学历不高,却能在后来丰富的戏剧及电影表演生涯中,不断吸收学习,总结撰文,朴实又带着机灵的文字中,不仅是曾经的回忆与体会,更是真正提炼出有系统的表演理论,最终整理出版为《石挥谈艺录》。


石挥谈艺录

最新出版的《石挥谈艺录之海阔天空》最新出版的《石挥谈艺录之海阔天空》


他不仅是个性情中人,有着极强的艺术敏感,而且每每能掏心窝子说话,不媚俗,不苟且,虽然是所谓的从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却实在是有着比新时代更高的个人操守,与精神追求。

 

石挥在曹禺先生自编自导的电影《艳阳天》中,扮演诨号“阴魂不散”的律师阴兆时,曹先生还盛赞过: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

 

《艳阳天》中的石挥与李丽华《艳阳天》中的石挥与李丽华


石挥曾在张爱玲先生编剧的电影《太太万岁》中,“特效化妆”扮成女主角势利的老父,而爱玲姐也说过: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


《太太万岁》中的石挥,时年32岁《太太万岁》中的石挥,时年32岁

 

石挥先生曾和赵丹先生齐名,被称赞为中国电影最优秀的两位男演员,而赵先生也对石先生有这样的评价:他的《秋海棠》是契诃夫式的《天鹅哀歌》,演出了哲学意味。

 

《石挥谈艺录》中有黄佐临导演撰写的代序,提到当年总共十四人,自愿成立苦干剧团的种种往事,并充分肯定石先生的演技。


“石挥的戏路宽,就象他熟悉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什么样的角色全能演,而且,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能演得好。”

 

黄佐临先生黄佐临先生


而且对于石挥的导演才华,也很是赞赏,“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干话剧的时候他就爱看电影,研究电影。我们成立文华影片公司以后,请他来执导了一部影片《母亲》,他便开始了电影导演的工作。他最敬佩卓别林,向往能兼编、导、演于一身。”

 

假凤虚凰

 

黄佐临在1947年由话剧转向电影的导演处男作《假凤虚凰》,就是由石挥和李丽华主演的。该片据说是上海大光明影院第一部正式放映的中国电影,此前只放映好莱坞影片。

 

因为在《假凤虚凰》中饰演想攀高枝的理发员,石挥先生成功得罪了整个上海理发界因为在《假凤虚凰》中饰演想攀高枝的理发员,石挥先生成功得罪了整个上海理发界


该片的编剧是桑弧,坦白说,就是一部挺常规的小市民喜剧,一对都想攀高枝的青年男女,都在相亲过程中“大涨身价”,却没想到其实对方跟自己一样“家道中落”,可谓是纸老虎遇上了绣花枕头,虽然最后是真爱至上的大团圆结局,但不免有为了结尾而硬扭之嫌。

 

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相亲,跟诈骗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影片还是以轻喜剧的方式把一切不周全的地方,处理得恰到好处。

 

可即便如此,该片早在试映时就引发了轩然大波,上海理发业工会认为该片有侮辱理发师之嫌,动员了数百名会员在大光明大戏院门前举行抗议活动。


为此,文华公司对该片加以修改,并加上字幕,说明影片“歌颂劳工神圣”的主旨,这一风波方告平息 。其后电影在天津上映时,当地理发师同业公会亦举行相同抗议。

 

当年的理发师封锁大光明电影院事件当年的理发师封锁大光明电影院事件


而石挥自己也承认,之后他在整整一年内都不敢理发,假如要理,只能跑到很远的龙华路罗宋理发,所以他只好在家用剪刀乱剪了。

 

但实际上,这片男主角的职业身份换成任何一个行业,几乎都是成立的,并没有特别针对理发行业。由此看来,中国电影要受到相关行业的监督,抗议和不得不删剪,也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的传统了。


关连长

 

《关连长》中的石挥先生《关连长》中的石挥先生


1951年,石挥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关连长》,自导自演,为此还特地去刚解放一年多的上海某连队体验生活,同吃同住。毕竟他之前所接触的题材多是小市民生活,对于解放军有点隔膜。


从生活中来,到电影中去,石挥为关连长这个角色设计了光头,爱发脾气,但又勇于自我批评,以及讲山东话的特点,据说还成为了第一部方言电影。

 

《关连长》确实跟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电影不太一样,首先在前半部分,设计了一些无伤大雅的“文武”矛盾,发生在新来的文化教员和战士身上,教员太文绉绉,所讲的理论,根本不接部队的地气……

 

《关连长》前半部分的“文武矛盾”《关连长》前半部分的“文武矛盾”

 

而这样的矛盾,在后来曾当年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里也被延续和套用,甚至说远一点,连更后来陈佩斯跟朱时茂1989年的春晚小品《胡椒面》里,所激发出来的,还是类似的“阶级内部”矛盾。

 

《关连长》最为特别之处在于,虽然这是一部讲述解放上海的部队电影,但真正的战争戏极为有限。


先是关连长所在的八连一直接不到任务,之后好不容易能上阵显身手了,却发现敌军把指挥所设置在一所孤儿院中,还用数百名孤儿当掩护。这一下子打乱了原定的作战计划,为了保护孤儿,关连长不惜临时改动布署,并且以身犯险……

 

片尾那些父母成分不祥的孤儿们片尾那些父母成分不祥的孤儿们


按照现在的电影评论观点来看,这远远不是一部爽片,不能大杀四方,更不能狠狠宣泄男性荷尔蒙。

 

影片在当年更是被认为歪曲解放军形象,有庸俗的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毕竟那些虽然是孤儿,但保不准是被地主父母抛弃的,年轻再小也有可能是阶级敌人后代……为此,身为最核心主创的石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美国之窗


《美国之窗》海报《美国之窗》海报


不幸中的大幸是,石挥并没有就此坐冷板凳,而是继续得到了一些导演和主演的机会,比如1952年由黄佐临编剧,并且和石挥,叶明合导的《美国之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部挺奇特的电影,因为完全讲的是美国的事情,又是根据苏联作家狄豪里赤纳的原作改编,剧中的主要角色都由包括石挥在内的中国演员,经过特殊化妆后扮演,这种演法在话剧舞台上比较常见,但在电影中并不常见(除了之前在美国片中,也由美国演员来演中国人的角色)。

 

《美国之窗》中的“美国”工人和工会《美国之窗》中的“美国”工人和工会


此片短小精悍,只有一个主要场景,信息量却是极为丰富的。是讲美国一个蜘蛛人,就是在摩天大楼外擦玻璃的,面临着失业,和征兵去朝鲜打仗的压力,于是想不开,要跳楼。他的将死未死,却被石挥扮演的资本家利用,来为各种商品打广告,想榨干他身上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但未料到,最后被这个蜘蛛人联合工会成员反制,资本主义最终被打败的故事。

 

虽然光听内容,政治意味特强,但整体而言,类似加长版小品的电影结构非常合理,环环相扣,而戏谑的意味比起很久以后的那部《大腕》来说,只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跳楼,真美国人的《影子大亨》真跳楼,真美国人的《影子大亨》

 

而且影片的氛围与风格,更会让人想起科恩兄弟1994年的那部大片厂作品《影子大亨》,不过影片一开始真的跳楼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自己,但主角依然是个不失纯真与幻想的小人物,后来被另一个资本家利用,陷入到一场资本游戏中,却没想到最终依然能够在神灵的护佑下,反败为胜,掌握了人生与爱情的主动权……


鸡毛信

 

《鸡毛信》导演石挥《鸡毛信》导演石挥


接下来,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鸡毛信》,石挥还是导演,而当时的上影是由之前包括文华在内的八家私营电影公司,联合组成的国营单位。

 

这是个类似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抗日小英雄电影,也是首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虽然成片只有70分钟,却拍摄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毕竟集中了电影界两大拍摄难题,那就是小孩与动物。


而且过程中还因为北京下大雪,不符合影片中秋天的设定,于是石挥听取了当时任副导演的谢晋的意见,全组决定转移到湖南继续拍摄,还把片中重要的角色,一群羊也带上了火车。

 

海娃的扮演者蔡元元成了“小石挥”海娃的扮演者蔡元元成了“小石挥”

 

虽然影片跟很多抗日,以及儿童电影相比,没有多少说教意味,而且在很多细节上都比较用心,石挥为了能更生动有效的指导小演员,总是先把戏都示范一遍,于是扮演海娃的蔡元元,神情举止间便真成了一个“小石挥”。

 

同样于1954年上映的《七武士》同样于1954年上映的《七武士》

 

但也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国内的电影界,毕竟像这样保护农民的黑白电影,也没准会让人想起黑泽明的作品来,《七武士》同样是在1954年上映的,但两片之间的差距,总不能简单的用成人与儿童电影的区别来解释。


雾海夜航

 

1957年4月,石挥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下属天马故事片厂的导演,10月,他根据通讯报道《民主三号轮船遇险》自编自导的影片《雾海夜航》拍摄完成,这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

 

在现在能看到的版本里,编剧导演的名字不是石挥,而是原本的执行编导俞涛。

 

没有署名的石挥先生的最后一部电影没有署名的石挥先生的最后一部电影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就是个泰坦尼克号式的故事,只是过程和结果都更光明,和温暖些,也没有多少爱情戏份,更多是呈现了船上的众生相。

 

因为该片中捎带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干部,因此石挥被冠以诬蔑党的干部、歪曲党的形象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也被说成是石挥企图篡夺党对文艺的领导权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中的导演白沉也被划为右派分子。

 

所谓五花社,石挥、徐昌霖、白沉、沈寂、谢晋的创作集体,曾得到了厂党委和艺委会的大力支持。主抓业务的上海电影局副局长瞿白音把他们五人小集体正式起了一个“五花社”的大名,按其谐音,意为五个很有才华的导演团队。

 

有惊无险的《雾海夜航》和有去无回的石挥先生有惊无险的《雾海夜航》和有去无回的石挥先生

 

1957年石挥被定为右派,11月19日,他被迫对自己的右派“罪行”进行“交代”,11月20日下午,搭乘“民主三号”出海,此后便下落不明 。之前为了拍《雾》,石挥曾到这船上收集过素材。据说得过了一年之后,才发现一具海漂的尸体,经牙齿比对,确认死者是石挥。

 

和石挥老师同呼吸,共命运的老舍先生和石挥老师同呼吸,共命运的老舍先生

后来有些发福的石挥,其实跟老舍有点相像后来有些发福的石挥,其实跟老舍有点相像


电影《雾海夜航》中,船上的干部和群众最终都被拯救了,但现实中的石挥却没有这么幸运,当然之前也应该会有人认为,他此举跟《我这一辈子》的作者老舍先生一样,是自绝于人民。

 

1979年二月,经过了22年之后,石挥才与上影厂其他几位错划为“右派”的艺术家们一起,被平反昭雪。如果他在天有灵,可能会就此瞑目。



作者 | 李翼

编辑 | 佐尔巴

策划 | 后浪电影编辑部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