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搜孤救孤》复刻版高清舞台影像纪录电影近日上映,超前点映时我有幸看了两遍。这个剧我没有看过现场版,而今以这样一种方式欣赏,是一种先入为主,也是对疫情时代现场文化缺憾的一种弥补和补充。相比一些看过现场甚至参与过2018年9月8日现场演出拍摄的观众来说,我对这个剧了解是少的,感知也是少的,回忆是空白的,情怀也是缺乏的。我认识它,要从这一场电影开始。不带有前世的记忆,只论今生。
今天的主题非常鲜明,不讲故事,不谈感受,不分析作品,只讨论一点技术层面的事,浅谈一点自己的认知和见解,片面之处见谅。
这部电影首次放映是在北京坊的保利剧院,原本是要在万达,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推迟,最后是定在保利。抛开电影的内容和意义不说,这部电影主打的亮点是8K技术拍摄。我坐在第二排,离银幕很近,全程是仰着头看的。由于职业原因,我并不排斥近距离观看,倒是觉得可以看的更清楚一些。但是,整部影片下来,我必须直言不讳的讲,就清晰度而言并没有觉得那么清楚,至少没有想象中清楚。起初我觉得有可能是放映机对焦的问题,但是又不太像,那不是一种模糊。因此有一些质疑。因为了解到8K技术虽然在2018年前后浮现出来,但实际上还处于比较前端的阶段,整个电影市场还没有走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拍出8K,但是无法呈现出8K。目前主流的成熟的数字分辨率还是2K、4K。2K居多。8K还只是运用在部分拍摄阶段,终端放映的市场覆盖率基本没有。对此和比较懂设备的同事讨论了一下,同事求证了中影器材的一个老师,目前也就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的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引进了8K放映机,还处于概念展示的阶段,离市场投入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升级设备价格高昂,且8K片源很少,所以院线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投放,毕竟4K技术还没有普遍。电影工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从前端拍摄,到中间制作输出,再到最后发行放映,相互制约,一项技术的革新需要好多好多年才可能广泛辐射和普及。中间还有可能被“截胡”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比如一个很有前景的技术在发展了一半后,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抢了风头,后期便进行不下去了,没有了后劲。还有可能就是在高点持续不了多久就走下坡路,又开始回归复古。比如3D技术就是个例子,前些年风风火火,是个影片就要做成3D,不做成3D没有市场,不做成3D好像就不是个一流大片。所以即使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也要去够这个技术。有的影片其实真没必要,就好好做2D就好,但是那时候的市场就是这样的氛围,大家都在跟风,影院排片基本全是3D,想不戴眼镜都不行。而如今,几年过去了,3D风潮已经褪去,又回归到2D平面。影视技术更新变化太快,对此我认为,内容还是第一位,技术表现作为辅助手段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技术时代还是保守一些比较好,在这方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好的,而很有可能当了那个小白鼠。高科技有时候听上去很炫很前卫,其实是个坑,水很深,鱼龙混杂,不了解还是不要轻易碰。不能光看宣传样片,因为展示给你的都是它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也不展现,避重就轻,你不使用你是想不到的,等你使用了想到了,才发现,它根本做不到,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当然我只是泛泛的说,并不具体针对。这个行业是这样的,忽悠的成分居多。个人认为,只要是碰技术方面的,如果有人出钱,就做,自己出钱,就不做。很多东西都是噱头,而且受着整个行业的制约,条件其实并不成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高级完美,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长远性。当然,也要看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是奔着第一份、得奖、致敬等精神层面的,那另说,那是另外的追求。如果考虑到市场收益,还是要慎重。不是所有乘着科技的翅膀都可以飞的更高更远。最近另一部8K电影《捉放曹》在美国获了奖,祝贺我们的京剧走向国际。我想它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它的故事,它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它由舞台转向电影的表现手法,并不取决于它是不是8K。在这个内容至胜的自媒体时代,手机都能拍电影,只要有想法,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当然如果不差钱或者有人投资,那就尽情高调奢华,如果自己投入,还是要多考虑下未来潜力和环境发展态势。技术这个东西不受个人控制,很有可能8K还没有普及到大众,就已经被下一个技术代替。到那时,噱头已经不是噱头,如果资金还没有回笼,高不成低不就,就尴尬了。在这点上,和出书还不一样,出书你享有版权,什么时候来第二轮第三轮都行,印刷品嘛,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电影太过局限,怕就怕卖点一次没卖上去,后面再想卖就困难了。况且无论什么时候,全国的终端技术是不可能统一的。北京能看8K的时候,三四线城市可能还停留在2K,那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做8K还是2K呢?我认为应该就低,对于戏曲片来说,2K就够了,再想好点4K也行,没有必要去做8K。4K的细腻程度足够满足舞台片这种以整体画面为主的创作。就排片来说,京剧这样小众的电影,基本上也是排在小厅普通厅,一线城市一个不错的电影院总共4K放映厅也没两个,人家还要排大片呢,这是现实。如果最后还是2K放映,那就没有必要拍更高的分辨率了。8K要想等普及,牛年马月了。其实好的电影,追求的并不是清晰度。从技术上来说,影调、层次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后面会讨论。
然后想谈谈NTlive。对于NTlive这个概念,以前接触的不多,但是类似这样的感受还是有的。记得2002年,我还在上大学。那年夏天,恰逢足球世界杯。学校组织了在大礼堂观看决赛实况转播,我对足球并不感冒,但是也想感受一下那个气氛,文体活动嘛,那场比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全场爆满,座无虚席,气氛完全就是看现场的气氛,过程中的焦急紧张,进球后的欢呼雀跃,最后巴西赢了小罗纳尔多精彩的进球,使得全场为他起立鼓掌,这场精彩绝伦的比赛,与国界无关。我不懂足球,却对20年前那场空前绝后的现场感受记忆犹新,因为那个时候那种情绪在氛围的带动下,发生了共振,然后共情。这种感觉和今天的NTlive出奇相似,本质是一样的。归根结底是同频共振,无论它是什么live,关键词就是这个live。live本意是鲜活的,活的。运用在电视领域,就是现场直播。“那时那刻”是它的魅力所在,丢失了这个本质,就大打折扣了。由于终端技术设备的问题,我们国内还达不到live。直播要求的条件很高,即使是央视只是在春晚以及重大活动的时候,才会去做直播。我们现在把这个概念引进国内是好的,但是目前终端条件太不成熟,我看到文章里写到受直播条件限制,制作方提供数字影像拷贝,到当地进行放映。说实话,这和NTlive就没有关系了。直播变成了拷贝,就等同于电影发行了。本质区别就没有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几十年前就已经做到了,我们的《东方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都是舞台艺术片做成的电影再发行拷贝,只不过那时候是胶片,现在是数字,模式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做好的,不是实时的。目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项目方想必也是无奈之举,绕了个弯,毕竟也得生存,但又不能说自己不行,噱头还是要有的,反正大多数观众也不懂。文章里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虽然不能跟几万名观众同时在场,但放映开始的时候,你就穿越到了演出发生的那个时刻”。对此,我不太赞同,我认为这不符合人的心理。人对未发生的事物才具有期待感,对已发生的只有回忆感。如果说,这场《搜孤救孤》当年我就在现场看过,那么可能会引起一些共鸣。如果我没看过,我是一个新观众,单凭看这个电影就穿越到演出发生那一刻?那怎么可能呢?反正我是没有这种感觉,我不知道别人。但我想,别人估计也没有。为什么这么说,从我先后看了两场《搜孤救孤》来说,现场也算是座无虚席了,但是观众的反应那就是看了一场电影的反应,那不是看戏剧的反应。没有掌声,没有叫好,很平静,没有共同存在的那种感觉。演出和比赛它都是一样的,都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造就了观众的期待。比赛胜负难定,演出呢?也有可能演砸,谁知道呢?也许忘词了呢,也许嘎调没上去呢,也许鼓槌掉了呢哈哈哈(呸呸呸)反正我看王老师现场演出,我还挺紧张的,但是看电影版就没有这种感觉。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是实时。春晚就是那天晚上看,零点来了就是激动,那要是当天没看,第二天看就没有那种感觉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那天,好激动,突然小区停电了20分钟,最精彩的没看上,转天再看,虽然没看过,但是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火箭发射也是一样,生死就看那几秒,回头再看你都知道它上去了还激动啥。比赛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次夺冠时刻的惊险我都能把房顶掀了,我试过,当时没看,哪怕是过一会再看回放,在不知道比赛结果的情况下,我体会了一下,和实时看比赛的兴奋程度都不一样。我说的这些例子,我们也都去不了现场,也是通过媒介(电视也好电影也好)。那为什么不一样呢?还是因为同频共振,交互的体验都是当下的你来我往,我们可以处于不同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要处于同一个时间。这,非常重要。所以说,目前看到的结果,产品本质就是一部数字电影,制作成数字拷贝,发行在影院,影片类型为舞台艺术片(纪录)。严格意义上说也不能叫高清戏剧影像,因为走的还是电影那套,也不是视频转播那套。想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是实现不了NTlive这样的模式的,如果还有更多经典戏剧想去实现从舞台到银幕的扩充,那么未来很长一段路依然还是要以数字电影为主,那么就要考虑现在的模式、渠道、合作方是不是最佳,去掉泡沫,单刀直入,少走弯路。
上面谈了两个话题,一个是8K清晰度,一个是NTlive。下面我还想就影片风格的问题,从创作和技术的角度谈一个概念,那就是——修旧如旧。
在上海看《搜孤救孤》那天,王老师也到了现场。结束后王老师做了采访。提到一个词“修旧如旧”,印象中听到她提过两遍,之前提过一次。这词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本来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行业(也包括老电影)的事,与新创作的影片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王老师的采访中听到主创团队还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运用到了这样一个理念,我想原因也是由于这部戏剧原本就是一部拥有150年历史的经典,今天的复刻保留了原汁原味,并且是对先前大师版本的致敬,所以希望保持原有风貌,是一种回忆,一种追溯,就像王老师所说:一种旧有的体面。我想,这份心是好的,也很令人动容。今天不谈情感,只谈技术,所以,打住。我想在这里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影《搜孤救孤》有没有达到主创团队心里预期的或者说真正的旧有效果。第二个问题是复刻版的新影片该不该保有老片风貌。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据王老师所说,影片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的高清,它还有灰度,叫做修旧如旧。我想先理一理这几个概念的关系。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或者说没有绝对影响的逻辑关系。修旧如旧是一个风格化的原则,这里先不展开,因为这个概念其实业内也是有争议的,先不谈争议,就姑且认为应该修旧如旧。高清的问题上面已经谈了,确实不那么清楚,没有达到8K。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按王老师的意思是,为了保持旧貌,刻意不让它那么清楚。对此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你主观上不让它那么清楚,那当初拍8K干嘛呢?拍2K、4K不香吗?又省钱。这是矛盾的。再说,从技术上做了什么吗?第一个可能就是输出降低分辨率,拍8K输出2K\4K?图什么呢?第二个就是加噪(画面增加噪点,也就是胶片颗粒度,俗称质感)这个基本上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是不太能加的很好的,加的话和胶片也还是有区别的。况且,我没有看到太多噪点,还是比较数字化的那种质感。所以,按照宣传的理念,既主打8K高清,又想靠近老片不那么高清,这两个本来就是矛盾的。王老师,你到底想要什么呢?抛开主观意愿不说,技术上也是无法达到的。老片都是用胶片拍摄的,如今都是数字拍摄,两种介质就不同,出来的成像也不同,想用数字素材后期制作成胶片质感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不清楚就是老片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它也不是不清楚,只是细节无法呈现的那么细腻。但是它有层次,胶片是有层次的,这来源于它涂布的感光层的物理属性,感观是立体的,数字则没有,平的。如果今天是用胶片拍,那还有可能靠的上,但是数字拍是没可能靠的上的。换句话说,数字素材无论是清楚还是不清楚,都不能达到胶片的效果。就算胶片不清楚,和数字的不清楚,它也不是一种不清楚,此处有点绕口令。所以以降低清晰度来靠近老胶片,不是明智的做法,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两边都够不上。
说完清晰度,说说灰度。灰度是色彩里的一部分,属于调色那块。调色是数字时代的说法,胶片时代叫做配光。因为胶片上的色彩呈现都是印片过程中光作用的效果。在胶片时代,我们说这个片子影调怎么样,基本上很少提到灰度。我们一般都会说:调子偏红,偏黄,这是偏色问题;调子薄了厚了,也就是浓了淡了,这是反差和饱和度问题。反差就是今天所说的对比度。而灰度是调节黑白的中间值,加大灰度,对比度就不那么强烈了,也就是说,都给揉的一块了,黑白就不那么分明了。而老资料片的对比度是分明的。尤其是外界所看到的拷贝,对比度都是非常强烈的。还有外界看不到的,例如底片、中间片,包括翻正、翻底,原底拷贝。这些都是制作环节中用到的,并不是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而这些对比度确实没有那么强烈。尤其是翻正,调子是最薄的,确实像蒙了一层灰。这里不展开了,很复杂,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底片、翻正、翻底的关系就是爷爷、儿子、孙子。观众看到的是孙子做成的拷贝,画质都是有损失的。老资料片发行拷贝的风格基本都是对比度强烈,中间灰缺失,还有一点就是色彩饱和度较低,因为胶片在多年的存放中会有褪色。从这点来看,今天的《搜孤救孤》影调的处理就有一些偏颇了。相反,拉低了对比度,增加了灰度,但是却保持了较高的色彩饱和度。可以看到,影片红桌子特别红,黄衣服特别黄,守旧也是颜色鲜艳,蓝色特别蓝。明暗适中,但反差不强烈,这是一种视频的处理方法,电影是风格化的东西,哪怕偏色都没有关系,一定要有一个调子。比如六十年代好多影片都有点偏绿,八九十年代是偏红偏品(紫红色)。国外战争题材影片偏青灰青绿、生活片总体偏暖(黄红)。《搜孤救孤》的影调不是很明朗,也确实是太薄了的原因。虽然舞台艺术片相对于其他故事片来说确实要薄一点,也就是要清淡一点,但是如果是想要靠近老片的感觉,还是不能太薄,近代的舞台艺术片可以薄一点,太老的薄了就没有历史厚重感了。为此,我和调色的同事交流了一个小时,并把录了一段的《搜孤救孤》给同事看,大家一致认为《搜孤救孤》的调子并不老,很新。其实,外面的制作公司由于小孩们都比较年轻,一来基本没有经历过胶片时代,毕竟胶片10年前就黄了,二来更没有机会接触到传统工艺,不知道传统工艺和数字工艺的区别。曾经业内的一个很有名的修复公司,小孩们把噪点当做脏点修掉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噪点,不知道胶片该有的颗粒度是什么样。所以,要想把新片做成老片的质感,还是很难的。
说完第一个问题,说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复刻版的新影片该不该保有老片风貌。可能主创团队是想“修旧如旧”,毕竟这是当下一个时髦的标准。但实际上,业内对修旧如旧也是存在争议的。一种争议是,要不要修旧如旧;另一种争议是,到底什么样才算是修旧如旧。对于要不要修旧如旧,不同的人角度不一样。对于修复人员或研究部门,资料存放部门等是希望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状态的,但是主创人员往往不满足,很多导演、摄影认为,当年由于技术限制,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样子,现在有了一次重新投胎的机会,一定要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实现他们心中理想的样子。比如王家卫修复他的《重庆森林》时,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色彩,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对此很多观众不买账,认为已经不是他们心中的那部经典。但是王家卫却认为,现在的样子才是他创作的本意,就是他想表达的样子,以前的那个是不对的。他作为导演对影片风格当然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是观众不买账。那么该如何取舍,修复的意义又何在,到底是保持已经形成市场效应的经典印象,还是二次创作回归创作者本心,建立2.0版本、3.0版本等。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另一种争议是,到底什么样才算是修旧如旧呢?旧又是旧到什么程度呢?这其实是个主观标准问题。就比如说,对噪点的控制,保留吧看上去噼里啪啦的闪,去掉吧画面溜光没有层次质感。颗粒度确实也会影响一些感观,可是没有了颗粒度,那就不是电影了,更不是老电影了。插一句,现在的AI人工智能技术不成熟,噱头大于效果。什么上色啦,增强啦,修复啦都很扯。这个风还是不要跟。回来说《搜孤救孤》,内容虽然是老的,但是演员是新的,设备是新的,时代是新的,观众是新的,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特点,也应该有新时代的自信。虽然是致敬经典,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内核不变我认为就是一种坚守,毋庸完全仿效追风。况且,条件也不允许。就比如上面谈到的问题,无论是8K、还是NTlive,还是修旧如旧,都存在着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市场技术不成熟,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内容是好的,应该搭载合适的匹配的成熟的技术去呈现,而不要去够那些未知的、模棱两可的、不稳定的、有争议的、烧钱的、噱头的。太前沿的技术,稳定性兼容性差,有时候会得不偿失。技术这个东西,我们是使用者,不是开发者,我们无需去开创做这个小白鼠,我们就老老实实保守谨慎一点,毕竟我们的内容那么好,真正的留得住的观众也是冲着内容来的。我想,外围传播方式要适度才能强有力的帮助核心精髓,而不至于牵扯过多的精力。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从舞台到银幕是一个非常有前景、有意义的转化和扩大,在视觉领域开辟了新天地。我觉得戏曲的银幕化还是要探索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既属于当下时代,不违和,又能沉淀一些老滋味。既不过分墨守成规,又不过分离经叛道。以当下的一种口吻述说过去。
老电影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一种岁月流逝和记忆的交叠。对老电影的追崇似乎可以称为一种行为艺术。那么除了复刻经典是一种致敬,还原再现经典也是一种致敬。近几年,一些经典的老电影修复后再上映,这个文化现象有了一些火苗,当然还没有燃起熊熊烈火。比如建国70周年的献礼片《开国大典》,比如《雷锋》,目前的趋势还是以革命题材的经典影片为主,这也是国情需要,也是修复公司对市场的一个判断和初步涉猎,毕竟革命题材影片在近几年大环境下,相对其他题材更讨巧,更能产生影响力和市场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说戏曲老电影能有多么广阔的市场,毕竟属于小众,但是要说影响力和文化意义,像《定军山》这样的戏曲电影是非常值得重现银幕的。一来,《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且又是谭鑫培老先生的代表作,这个意义就不用说了。二来,趁着那些对京剧饱有情怀的老观众还没有逝去,还有市场。三来,老电影和戏曲结合,双重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如果还能获得一些文化扶持,那么影响力是比较积极可观的。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就素材而言,不太清楚在哪里,电影资料馆应该是有的,胶片保存现状不太清楚,毕竟是中国第一部电影,还有没有素材,可不可用,这个如果有意向可以去询问。就版权而言,超过50年的就可以随意使用了,而且现在对于修复电影来说,谁修复谁就重新获得修复版的版权,有点先到先得的感觉,谁拿着就是谁的。我想,对于一个传播戏曲文化,尤其是传播传统骨子老戏的团队来说,这样的一手资料还是很珍贵的,也能为后期其他项目的开发开展提供长远的帮助。
写到这,我从头顺了一遍,打算结尾。但是顺到最后突然想到了“去王珮瑜”这个概念,不乏引发了一些思考。其实我本人是不赞同“去王珮瑜”的。艺术是人造就的,好的艺术最终是人的思想。可以不去强调人,但避免不了人在艺术作品呈现中给予欣赏者的精神存在。今天不讨论该不该“去”,而是我突然想到,京剧老电影的推广实际上就是一种“去王珮瑜”,因为电影中(或者说戏剧中)不再有王珮瑜的身影,不再贴上王珮瑜的标签,而纯纯粹粹是泛京剧,而不是王珮瑜的京剧。我想这也是站在更高角度来看很欣喜的一件事情,也是“去王珮瑜”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果说很多事情“去王珮瑜”后就不值钱了,那么我想京剧老电影不会不值钱。试想一下,瑜音阁作为一个露天小剧场,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放一场京剧老电影,也是很惬意很文艺的一件事,颇有一些旧时风貌。要知道,以前没有条件,露天放电影是很普遍的事,现在很多农村也还是保留着这种状态。电影资料馆有个小厅,对外开放,常年就是放老电影,成为城市院线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这种主题电影还挺有意思的,而且放电影比起演戏剧省事多了,没什么成本,一劳永逸。走院线也行,有版权在手里,怎么都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相对于新编电视剧,新编戏剧,这种有着京剧前辈支撑的、有着历史厚重感的“去王珮瑜”的京剧产品或者说京剧项目京剧模式,也是对王老师的一种保护,减少市场对王老师的诟病,削弱反对的声音。京剧的融合有多种可能,未来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既大胆又谨慎,去探索、选择。降低试错的概率,真正去做减法。持久的保持良性轨道,不急不躁,无论内心,还是外化,都真正保有——旧有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