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霖最想跟哪位导演合作?原来是她!丨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Vol.54

全球纪录片联盟  全球纪录片联盟     2021-11-12      0

首页 > 电影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

这是一个全新栏目。

 

由「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微博纪录片」联手打造,为你打开名人、明星们的纪录片收藏夹。

100位纪录片种草官和他们的推荐,一周一会,敬请期待。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丨第54期


本期「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邀请的纪录片种草官,是演员李坤霖。微博里满满都是烟火气,可爱又有趣。

每个演员都有自己非常想合作的导演吧!坤霖也不例外。

 

这次,从他大力推荐的纪录片就能看出来。


好好拍电影丨2021

(  Keep Rolling )

01

许鞍华,中国电影绝对不能跳过的一个名字。

 

她生于辽宁鞍山(「鞍华」之名正源于此),后来举家迁至澳门,又在5岁时来到香港。

 

在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许鞍华远赴伦敦进修。

 

正是在那里,好好拍电影,成为她一生的理想。

这部由文念中首执导筒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回顾了许鞍华四十余载的光影生涯。

 

导演文念中是许鞍华众多影片的美术指导,在合作电影《明月几时有》之时,他萌生了拍摄许鞍华的念头。

 

得到本人同意,便开始手持摄像机一直跟拍许鞍华,断断续续拍了将近3年。

许鞍华同意拍摄的理由是,纪录片如果能用心拍一个人,不管拍谁,都是一件值得支持的好事。

 

但文念中并不想把这部纪录片拍成是电影学院影像教材,也不愿意在片中去探讨许鞍华如何拍电影,他只想好好讲一讲有关许鞍华的故事。

《好好拍电影》的镜头几乎是零距离跟随许鞍华,捕捉了大量日常中真实而鲜活的瞬间——

 

她只背那种大大的、能装得下A4文件的包,会穿着紫色大花裙,整日自在地游走于香港街头勘景,是张敏仪口中「全香港走路最多的导演」。

 

家里养了一只肥猫,名叫Figaro,地位极高。

在窗台看见有鸽子落脚停歇,她抱起Figaro就去张望。

许鞍华爱抽烟,片中她几乎烟不离手,做事率性,片场上没少发过脾气。

喝多了,就醉醺醺地朗声念莎士比亚,吓得周围人鸡飞狗跳。

许鞍华真爱笑啊,是那种毫不顾忌、恣意的大笑。在文念中如此细微而亲密的记录下,她从不忌惮露出最夸张的模样。

自卑过容貌,也屡次扬言要去整容,但其实这一辈子也就这么自洽地过来了。

参加金马奖颁奖礼,提前定制了绝美的贴身红色旗袍,没想到活动当天,忙了十多个小时,许鞍华的身子变得水肿,穿不下……

年过70的她带着90多岁的老母亲去老人院,却马虎地搞错时间,灵机一动,笑眯眯地哄着妈妈去喝咖啡。

 

在《好好拍电影》中,最难得的是一种自我剖析。导演不过是许鞍华的职业身份,在此之下,她的脆弱、无望,都被细细打捞出来。

 

比如,她最讨厌别人询问何为女性主义,最不擅长应付传媒访问,最不适应电影上映后的重重路演。

她也会难过。60岁生日,她抽着烟,半笑半认真:60岁了,别人还觉得我是女人,不懂拍电影。

 

这些细节自带魅力,已经足够让我们趋近这位导演的生活。

 

而文念中还采访了许鞍华的老友们,有导演、演员、编剧,还有她的亲人。

02

许鞍华最近上的热搜,又跟张爱玲有关。

新片《第一炉香》被群嘲,简直是历史重演。

 

在很多年前,许鞍华的电影滑铁卢,几乎都与张爱玲有关——

 

《倾城之恋》《半生缘》口碑票房一跌再跌。

之所以让人失望,或许是许鞍华初出茅庐之时风头太盛——她几乎是引领了香港电影的新浪潮。

 

她的电影生涯,始于当香港导演胡金铨的学徒。

回到香港,去了TVB,拍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狮子山下》,真实的事件被搬上荧屏,剧情与时下息息相关。

 

而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疯劫》,创造出别样的艺术风格,令人大开眼界,上映后叫好叫座。

30岁出头,许鞍华连续拍了4部电影,口碑票房俱佳,一时风头无两。

 

本可以就如此按部就班拍下去,但她却选择较真,在电影创作中不断变化、努力尝试新题材,结果并不算好,她因此沉寂蛰伏了十年。

 

直到《女人,四十》,她才又找回了状态。

许鞍华的电影,离不开香港。

 

这座城市在她的成长轨迹里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而她也总是期待能够拍出这里从古到今的故事。

在电影创作的数段低潮里,她从没想过要放弃。

 

直至有一回跌至谷底,没有一分钱赚,她想过到大学当老师算了,毕竟学校待遇都比导演好太多,结果,又在新剧本到手时将放弃抛诸脑后。

导演徐克如此评价自己的这位老友:

 

「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事情。」

 

她总是显得不合时宜。不迎合市场,不屈就观众,勤勤勉勉一部接着一部拍。

 

但自己又很清醒地知道:勤力有什么用呢?

许鞍华是同行眼里的「奇葩」,从来只坚持自己想拍的题材,也不与其他香港导演分立山头。

 

她只是她自己,不属于任何香港电影门派,几十年来独自坚守一条人文主义路线,早已是一种「奇迹」。

 

74岁了,许鞍华依然总是兴致勃勃地站在拍摄现场,指挥着一切,快乐而满足。

 

那种超越肉身和年纪的创作热情,透过屏幕,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03

看完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你会发现,原来许鞍华那么多的电影里,都有她自己的影子。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

 

她已经将自己个体生命,全部投射到所热爱的电影中。

 

大半生的悲欢离合,都有电影作品书写一二。

《客途秋恨》就是许鞍华童年的写照。

 

她直到16岁才发现妈妈是日本人,和母亲的关系也从生疏、紧张,逐渐和解。

而当她在港大求学,勤勉用功,愤世嫉俗,极不合群。

 

学校办舞会,她干脆带了本书去参加——这些回忆,都被塞进了电影《今夜星光灿烂》中。

而当母亲步入暮年,弟弟妹妹曾想过将母亲送入养老院,许鞍华却抗拒这个选择。她尖锐地将养老问题重新置入社会,拍了一部电影《桃姐》。

 

正如香港作家黄碧云谈论许鞍华时所讲:

 

「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与粗糙,缺陷与完整……整体看她的作品,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而求索,是一个美丽的姿势。」

年过古稀的许鞍华,如今依然同90多岁的母亲,共住在香港北角一间租来的窄小公寓。

 

你也很难想象,6夺金像奖、3斩金马奖的这位大导演,仍要为投资犯难发愁。

 

香港八卦小报给许鞍华安上了一个标签,叫作「折堕」——无婚姻,无子女,无车无房,辛苦半辈子,老来却飘零。

 

可是,她有电影。

 

许鞍华这辈子一直在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

 

「好好拍电影」。

影片步入尾声,导演文念中将许鞍华6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的重要时刻,逐一呈现。

而特地让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作为收尾,意味深长。


几乎浓缩了许鞍华这辈子的坚守。其实简而言之,不过四个字——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