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围绕着“吃”而展开的电影。电影最让我目不转睛甚至起鸡皮疙瘩的是,影片开头老朱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做菜的那四分钟。最让我感动不已的是老头子说“我尝到味道了。”吃,意味着女儿的理解与原谅,意味着珊珊的开心与接纳;不吃,意味着家庭的转折与怅惘,意味着欲言又止词不达意。每一次在家“吃”时,必定伴随着:“我想宣布一件事”。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变化,争端和悲欢离合。影片在由“备菜”开始,又在“团圆饭”中靠近尾声,这种呼应让我觉得意犹未尽。
这也是一部围绕着“家”而展开的电影。从头到尾将几个女儿的故事娓娓道来:家倩,家珍,家宁。一会儿是“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一会儿是“我要搬家”,一会儿是“我回家了”。一个影片当中,看到了父女之间从面面相觑的冷漠,转变成嘘寒问暖的柔情;看到了姐妹之间的隐忍与克制,想各自成家又难割难舍。但是我认为影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女儿的故事讲得丰满。三个人的爱情观和性格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在影片中并不能看到来龙去脉或者铺垫,让我觉得有点差火候。并且好几处地方都让我觉得突兀或者心存疑问。但或许追求的就是相互独立,淡淡的疏离感,又或许是年代差异导致的观念差异吧。总的说来,我很喜欢三个人物的性格和各自的态度,但又因为各自占有影片的时间不长,人物没有呈现得特别丰盈而感到遗憾。
朱光潜先生曾说:“一个人,既要有诗人的妙悟,也要有匠人的手腕。”在这部影片中,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做菜,是需要融入感情的。为谁而做,在哪里做,为什么做这道菜,都有门道和讲究。和饮食本身就是一种诗人妙悟和匠人手腕的融合,同时,它也是一道桥梁,让做菜的人和吃菜的人连接,也让同吃一道菜的人连接。影片自始自终都连接着一种淡淡的怅惘和缠绵的温情,细致温和,在我心里不功不过。食物和感情,烟火气和团圆饭,都是动情动人的事物。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叙事中,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希冀不囿于片面的环境中,渴望找到自己的真爱和价值,也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去寻找生活真意,日复一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