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上周五到周六的第一期看下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演员请就位》到《导演请指教》,都如此令人憋闷、尴尬,甚至愤怒。后来,我总算想通了: 因为这两个节目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不怀好意的。 一年前,我说《演员请就位2》,大概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影视行业是如何崩坏至此的(戳此回看),没想到一年后,底线还可以继续跌破。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简单又清晰: 演员很神秘很光鲜?拉下来给老百姓乐呵乐呵;导演权力大很拉风?抬出来给观众骂两嗓子。 电影是有门槛有尊严的艺术?扒光底裤给大家瞧瞧,不过如此。 从《导演请指教》先导片的第一句旁白,字幕把“银幕”写成“荧幕”开始,当猎奇遇上审丑,电影这门艺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羞辱。 1. 挂羊头卖狗肉 《导演请指教》上月官宣时,打的旗号是所谓“2021年度导演扶持计划”。 扶持新导演,初衷很好,大平台,就是要做有意义的表率。 为此,找来四位风格各异的制片人——陈祉希标签是爆款,方励是文艺范儿,郝蕾是好演员,王晶是懂商业——这操作没毛病,也符合当下电影市场“制片人为大”的规律。 待16人的“新导演”名单出来,镜片碎了一地: 关锦鹏?吴镇宇?蔡康永?包贝尔?韩雪?梁龙?吴中天?要资历有资历,要资源有资源,需要扶持? 王文也?宁元元?导二代、富二代,需要扶持? 毕志飞?毫无导演才华的行业笑柄,您确定要扶持? 应该说, 除了王一淳、曾赠和王暘三位有作品且大众认知度较低的导演,其他十几位,跟扶持俩字毫不沾边。 图片来自微博,点开看细节 那位说了,一个供看客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娱乐综艺,较真你就输了。真找来16个陌生新面孔,哪个品牌会出赞助费?几个观众会感兴趣? 你别说,这还就点到问题的本质了: 如果说之前的演员综艺,靠着观众熟悉的老作品,和表演自带的足够直观的综艺感、娱乐性,还算有一点存在的价值,那么一档主打导演的综艺,就纯粹是逆着创作逻辑而来的强上硬干。 两三天拍出一部短片,这是拍电影吗? 两三天拍出来的东西,有任何观赏性吗?只看第一期放出的四支短片,哪一支是及格之上的?把赶工的残次品放出来,让导演接受全场的疯狂审视,继而引发一波又一波话题,这就是拿导演和整个剧组当猴耍、当工具人玩吧? 说白了,就是榨干导演,消费电影,迎合大众。 这是《导演请指教》对电影的第一层羞辱。 带着骨子里透出的不尊重,将一个行业如此玩弄于股掌,这么做综艺,真的很不光彩。 2. 丑陋撕逼 舞台架好,人设明确,各司其职,剩下的,就是坐等一出好戏。 什么好戏?当然就是如今大家最喜闻乐见的,撕逼。 四支短片的映后,不见任何专业探讨、平等沟通,满屏可见引战式的二元对立,话题满天飞,撕逼永相随,各路牛鬼蛇神花式组合撕成一团,是真热闹,也是真露怯。 这是《导演请指教》对电影的第二层羞辱。 Round 1:制片人vs导演。 相国强的短片,被四位制片人一通批评,导演不服气,各种解释,影评人也来帮忙,于是一场混战。 某种程度上,当一个导演选择站出来,对不喜欢自己作品的人大加解释,甚至态度傲慢时,他就证明了,这一定不是个好作品,自己也一定不是个好导演。 而当这无比悲哀的画面被镜头全程记录,并通过剪辑播放出来,这就是对全体电影人的羞辱。 Round 2:影评人vs观众。 梁龙的作品因为过于小众过于自我,没播完就被观众投票叫停。影评人站起身,直言看到观众如此对待异类,心感悲哀。 观众大怒,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四字回怼:丫就是故作高深。 影评人:我们那是引导,是在教你什么姿势看电影才是对的。 观众:拍电影不是孤芳自赏,我不需要引导,没看懂就是low吗? 影评人最后政治正确收场:什么是装?什么又是low?不妨对彼此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 总之,这支短片的映后,没人认真去聊这部电影到底在表达什么,以及它的优缺点到底是什么,所有人围绕着“是观众傻X还是影评人装X”这个话题,好一番站队,好一场撕逼。 而设计出“观众可以投票叫停”这个环节的节目组,就此“耍猴”成功,“引战”胜利。 Round 3:影评人vs导演。 毕志飞作品的映后,恍惚间我以为看了一场学术论文的答辩真人秀。 两位影评人,加上一个李诚儒,对毕志飞从发言细节的错误,到整部作品的价值,做了全方位的否定和批判。 一个说他中国电影史没学好,一个问他费穆的其他作品看过吗?举几个镜头来听听?李诚儒最狠,不承认这是一个导演作品,不过是一个临摹的习作。 这一来二去,毕志飞肯定是“社死”了,三位爹味儿评论人,也因为没拿捏好自我显摆的油腻尺度(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精准拿捏),丢了面子。 而请毕志飞上综艺挨骂引战的目的,就此,也算是初步达到了。 撕逼的结果是什么呢? 导演、演员和电影本身,不是成为旁观的看客,就是沦为口水战的受害者,总之,流量之下,一切皆为工具。 3. 花式装X 影评人和李诚儒,打得一手好辅助,但舞台的中心,还是属于制片人和导演的。 于是,当这16+4共20个人集合在一起时,一场花式装X大会正式开启。 率先登场的,是一波莫名其妙的行业自嗨。 对毫无观众缘的包贝尔,四位制片人送上各种溢美之词,很聪明,技巧不错,之前的失败只不过是选错了方向,而且喜剧符号影响了大众对他的判断等等。对短片更是清一色的“很喜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说实话,我真的很好奇,包贝尔行走江湖,成绩稀烂口碑不佳,还如此被行业认可到底靠的是什么,如果硬猜一个,或许是这五个字吧: 扮猪吃老虎。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你们再骂得狠,我也是毕恭毕敬。就像影评人批评完,他完全没有相国强式的辩解,而是转而来了句,我去年就买了您的网课听,还没听完,听完我肯定就不会犯这些错误了。 瞧瞧,什么是低姿态,什么是高情商,什么是能屈能伸,什么是行业宠儿。 但他真的只会陪笑认怂吗?当然不是,看看他那支短片结尾的制作团队,比起相国强的寒酸不知要豪华多少档次。 没才华没审美?不怕,做人八面玲珑,有钱有资源有团队,还愁整不出个行活儿?行活儿多了,保不齐就爆一个不是。 所以,大家先别急着讥笑,包贝尔导演动辄就自我对标伊斯特伍德、诺兰这类装X昏言,因为王晶在节目中说了句真理: 最甜蜜的报复,就是成功。 什么是成功,当下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票房。而这话里话外,都是说给你们观众和影评人的。待哪日,包导演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入十亿+俱乐部,你们排队来道歉,人家接不接受,可能还要看心情。 其他导演的装X,在包贝尔面前,就显得过于菜鸟了。 比如韩雪,炫富人设过于直白。 又是张艺谋御用摄影,又是韩红负责配乐,东西还没看到,牛先吹出去了,如果最后成色不佳,让御用摄影和韩红老师的面子往哪放。 比如吴镇宇,耿直人设打得太过火。 说导演可以什么专业技能都不懂,你只负责输出概念,其他人帮你完成。你说是任性也好,凡尔赛也罢,反正群嘲没商量。 比如改了艺名的钱宁黄,社恐大神人设毫无加分。 上来介绍,直接来一句自己奔着奥斯卡最佳短片去的,哪怕你是深藏不露真高手,这flag一立,笑柄概率直追毕志飞。 至于毕志飞的眼泪,我倒不愿意简单粗暴将其归类为装X失败,因为那一刻,他可能真的以为,自己苦尽甘来,终于要走上成功之路了吧。 总之,16位导演,各怀心思,各有神通,且大多不是无名之辈,结果就是,这大概只会加深观众对中国电影圈的固有认知: 这圈子,不就是装X立人设,和马屁混资源呗。 此为,《导演请指教》对电影的第三层羞辱。 4. 拉下神坛 对电影而言,新导演的装X百态,或许不会动其根本。对这档节目而言,后续也一定会有变化,一定会有亮点。对此,我并不否认。 但从演员到导演,艺术下行的时代,一个大趋势我们必须看到,就是光环和神坛的彻底消逝。 识相点的,自己老实走下来;宁死不从的,就用蛮力把你拉下来。 识相的,选择同流合污,对电影当然是羞辱。但与此同时,那些被硬拉下神坛的,有时候带来的羞辱,只会更甚。 就像看到豆瓣有评论调侃,这节目播出后,报考电影学院的学生怕是都会减少。而以节目中从影评人到导演的学院派,所呈现出的自恋迂腐、好为人师、盛气凌人、纸上谈兵,着实叹为观止。可以想见,从这种爹味儿环境教育出来的学院派,满脑子自我显摆,动不动就给人上课,成材率能高才怪…… 于是,这才第一期,就看着相国强和毕志飞两个所谓学院派,从作品本身到风评口碑,都输得体无完肤。 这当然说明不了什么,但对电影而言,权威衰败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 这或许意味着民间的百花齐放,但在那之前,也很可能是万马齐喑,是猴子称王。 当识相的不识相的都跌落神坛,当真正在搞创作的得不到发声和表现空间,当《演员请就位》和《导演请指教》连续突破底线,至此,我想象不到,电影还能再受到比这更愤怒、更无奈的羞辱了。 结语 一出哗众取宠的闹剧,刚刚开始。 看多了历史,对闹剧和羞辱,或许也会见怪不怪吧。类似的将一切高高在上打倒在地的羞辱,过去很多,当下正在发生,未来亦不会断绝。 一百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电影史和娱乐史,这两档节目倒是可以作为“电影阶段性死亡”的例证表现,留存历史,以醒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