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克兰“诡异”战局的思考。
上一篇聊了下普京为什么非要打这一仗的地缘原因,再聊聊他是怎么打的。
乌克兰陆军的可战之兵大概不到20万人,俄军其实也差不多,联邦直属的野战部队比乌军多一些,但有限。
顿巴斯武装还有数万民兵,但难以作为主力使用。
一把梭哈是不现实的。
俄军主力大部要留着震慑、防备北约,所以普京的面临的军事难题在于,如何用尽可能少的部队控制住整个乌克兰的军事局势。
乌军对顿巴斯的进攻准备,给了普京这样一个机会。
开战之前,顿巴斯正面集中了乌军大部分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的装甲力量,以及多年积攒的战争物资。
这完全是进攻态势。
不论乌军是不是打算在二三月份彻底解决顿巴斯问题,但显然已经完成了开战的战争准备。
开战前,俄军已经沿着俄乌、白乌边境做好了部署,美国在此时也多次预警:即将开战。
假如乌军主力此时退出顿巴斯,做出有针对性的防御准备,顿巴斯的危机就会暂时解除,战争也许就不会爆发。
但是乌军主力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根据目前所得到的消息看,是打算按原计划执行进攻作战。
无法推测乌军是怎么想的:也许认为俄军只是在恐吓,也许是战争迫在眉睫,已经难以做出调整。(战争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工程,其惯性是巨大的,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毕竟俄军几乎是在边境所有方向都做出了部署,哪里是主攻方向?乌军难以做出判断。那么制定相应的防御部署就相当困难,人员和物资的调配都需要巨量的时间去调整。
我相信乌军内部做过讨论,假如被俄军的战争恐吓牵着鼻子走,那么顿巴斯问题或许就永远无法解决了。
索性赌一把,赌俄军不敢直接开战。毕竟普京这么做的代价很可能是要被进一步踢出世界经济体系,乃至面临与整个北约的战争。
也可能,这个决策根本不是乌军做的。
双方都在测试对方的底线,这是非常危险的边缘策略。
开战前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那就是有大批顿巴斯地区的平民被疏散到了俄罗斯。
这有可能是为了让顿巴斯武装更无牵挂的作战,也可能只是释放烟雾弹——俄军把顿巴斯作为主要战场。
这么做能在多大程度上迷惑对手,这难以判断。
总之乌军没有调整部署,大部队集中在东乌南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内。有人说是十万人,也有说十五万,大部分主力都在。
这就替普京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兵力控制住乌克兰的军事局面。
那就是在东乌吃掉,或者最起码困住乌军主力。
这是为什么俄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其实是在南部的克里米亚方向——利用楔形攻势战略包抄乌军主力。
由于俄军在第一时间利用外科手术式打击重创了乌克兰全国的空军和防空系统(乌军的空中力量并未被彻底消灭,但已经基本退出了对制空权的争夺),这就导致乌军许多成建制的部队守在原地不敢动弹。
毕竟,2014年被俄军炮兵和航空兵在公路上血虐的记忆太过惨痛。
失去制空权意味着乌军丧失了大规模调动的能力,只能龟缩在堡垒和居民区,依靠小股部队袭扰俄军。
当俄陆军开始真的越过边界,东乌的乌军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抛弃积累了多年的物资和重装备化整为零往后方撤退;要么原地守守看,万一北约参战了,或者起码设置了禁飞区呢,那就保留了翻盘的可能。
不论什么原因,乌军选择了原地不动,眼睁睁看着俄军在数日内包抄了自己的后路。
这里须要回顾一下苏军对于技术兵种的使用。
与早期我军依赖灵活机动的轻步兵作战不同,苏军并没有将步兵定义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在野战当中,步兵的主要功能在于调动敌人的部署,为重火力部队(炮兵、航空兵)消灭敌人创造条件。
现代战争并不是步枪对步枪、坦克对坦克、飞机对飞机那么单纯,大部分情况下士兵们根本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火力打击夺去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朋友津津乐道的特种部队尽管确实帅气,但是在实际的战争中作用并没有影视剧所渲染的那么大。
正规军队对称作战,依然要依赖重武器来决胜负。
谁也不是神仙,一开始谁也看不出来俄军打算怎么打,都是根据战局的发展逐步看出内涵的。
正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所谓对战局的思考,思考的就是这个情理。
任何一个做过实际工程的人都清楚,存在这样一个大三角:高速、高效、省钱。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项工程内同时做到这三点,战争同样如此。
普京手上没有太多钱,可用之兵也不多,所以他一定要追求省钱,打一场低烈度、低消耗、低技术的战争。
这一仗的长期代价极高,普京如果达不到吃下乌克兰(或者吃下部分乌克兰)的目标,基本属于赔本儿,所以他在战略目标也不太有打折的余地。
那么面对乌克兰众多的人口,广袤的国土,普京只能在速度上妥协。
所以我个人认为,俄军一开始就没有幻想过能够速战速决,或者幻想场面会特别好看。
普京是靠车臣战争上台的,目前为止打赢了好几场境内外的战争,而且这些战争都是在不利条件下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打赢的。
你要说他是外行,没有预料到困难局面,是缺乏说服力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看看当前欧洲飙升的能源价格,等于有人给他出军费,他又有什么可着急的呢?
让我们回到北部战线。
俄军伞兵曾经在基辅外的一座机场进行过突袭,由于后续部队未能到达,导致这次战术行动失败。
那么俄军这次行动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是想要快速袭占基辅吗?
我个人认为不现实,俄军也不至于这么计划。
泽连斯基和乌克兰政府至今声称没有离开基辅,那就说明基辅的防守并不空虚。假如距离市中心25公里外有数万俄军摆开了攻城的架势,而城里又没有相应的防御力量,乌克兰政府是不敢留守的。
换句说话,我个人认为基辅地区起码应该有两三万乌军正规部队。
你要说给民众发了两万支步枪能吓住俄军,那就是你对。
那么我们做一道算术题,假设乌陆军有20万人,在东乌有10~15万人被困住,基辅又有2~3万人,那么乌军还剩下多少?
3~8万人。
这些人在无法大规模调动的情况下要在60多万平方公里(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土地上防御俄军的进军,这还不算驻守在西乌的部队根本没办法越过第聂伯河参战。
假如北约空军参战,仗还可能有的打。
但是拜登第一时间就完全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目前看来,西方顶多也就是派点伪装成雇佣军的特种部队参战,缺乏空军和重装备,这对战局无足轻重。
这是为什么在战争初期,俄军在多个战线几乎畅通无阻的原因,这也给了人们战争会很快结束的印象。
乌军根本组织不起营级规模以上的反击,只能依托工事和居民区偷袭俄军补给线。
实际上乌军自己展示的战果视频印证了这一点,很少出现主力部队对轰的场景。
乌军打的是游击战,俄军打的是治安战。
这个时候让我们再看一眼地图,局面就十分清晰了。
俄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的克里米亚方向,顿巴斯以北战线的作用是帮助南线实现战略合围,会同顿巴斯武装困住乌军主力,逐步消耗和挤压。
假如能够做得到,就吃掉这股敌人,吃不下就耗他个弹尽粮绝。俄军其实是无比期待乌军能够发起大规模突围作战的,但乌军真的不敢。
南部的的俄联邦军应该在五万人以下,外加五六万人的顿巴斯武装(也有说八九万的),以及少量的各自治共和国武装(以车臣为代表)。
而以基辅为重心,从白俄罗斯到哈尔科夫的北部战线(以及南部的敖德萨、赫尔松战线)的主要目标不是强行攻城略地,而是尽量减少自身消耗。其首要的战略目的是“控制”住各地的乌军,使他们无法形成拳头,进而压低战争烈度,打乱乌克兰的战争动员。与此同时,争取民心。俄军的心战宣传,相信大家都能够看到,连车臣武装都被包装成了温柔的大胡子形象,狗不打了,作业本也不撕了,就差给老大娘挑水扫地了。
北部的俄联邦军应该是五万到十万人,外加少量各自治共和国武装。
从这个总体布局来说,消灭乌军主力的任务交给了南部战线,而北部战线处在一种“诡异”的状态。
要么围而不打,要么只是陈兵城外,总是在争取最小牺牲夺取战略要点,能招降就招降。
以基辅为例,处于重兵的三面包围之中,但俄军已经驻守了十多天,并没有发动显著的攻城行动,只是利用小股部队不断施压。仿佛失去了目标。
不考虑政治因素的话,俄军有没有能力通过强攻拿下基辅?我也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可供商榷:假如其他方向有事,基辅城外的数万俄军主力可以从容地摆脱乌军转进。
由此,我有一个假设。
普京需要同时面临防备北约和拿下乌克兰两个战略任务额,而他手上的兵力不足以同时完成这样两个战略任务。
乌克兰的体量和俄军的现状决定了,乌克兰之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普京打不了时间差。
俄军主力一旦陷入泥沼,被大量消耗,脱身不得,剩下的就是给北约的表演腾出了舞台。北约和乌军敢赌俄军不敢打灭国战,应该也是基于这种考量。许多人一味强调普京要迅速结束战争,也是出于这种心态。(普京为这一战准备了八年,不存在经济上无法承受的问题)
所以,普京不敢一次性把手上能打的牌全都打在乌克兰身上,这个风险谁也不敢承受。
目前看来,普京显然是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把俄军野战部队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作为战略总预备队留在境内,随时准备应对其他战略方向出现的变动。(A集团)
一部分在南部战线,与顿巴斯武装一起解决乌克兰主力。(B集团)
一部分“一鱼两吃”,摆到基辅周边,但是不深入境外,也不陷入血腥的攻城战。(C集团)
那么假如北约在其他战略方向上采取行动,就由A集团去应对;如果烈度超过A集团的应对能力,就由A集团暂时顶住,C集团随时从乌克兰战场抽身驰援。
这样会给B集团增加许多压力,但是时间拖得越久,乌军消耗越大,压力也就越小。
假如北约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等到B集团消灭乌军主力之后,C集团也就可以放开手脚执行其他作战行动。
当然,敢于这么部署的前提,首要在于保证远东方向不会出事。
从战略层面讲,普京选择此时开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欧美方面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从战役层面讲,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乌军在东乌的部署,使普京看到了同时实现两项战略任务的契机。
战略机遇稍纵即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