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危机发酵,如今的俄军能否独立应对北约?答案不容乐观

兵之佳  兵之佳     2022-01-13      0

首页 > 军事

​​作者:海洋

近几年,俄乌关系持续紧张,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到2018年刻赤海峡事件,以及2021年初两国十多万军队陈兵边界,两国关系正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目前来看每隔三四年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危机,期间则是各种小风波不断,黑海这片因为海水颜色偏黑而得名的危险水域,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北约方面持续强化俄欧边界的军力,俄罗斯也在不断布局积极应对,那么时隔数十年,面对可能到来的“新冷战”,俄罗斯的地面部队还有能力独自应对北约的地面部队吗?我们从数据来入手分析。

现代战争其实是体系化的博弈,不仅要海陆空齐上阵,航天器也无法置身事外,但考虑到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局面是“彼此试探,谁都不敢动手”的状态,因此可以预判,即使在黑海发生了意外情况,双方也会主动控制战争规模,约定“不使用空军”或者“不使用导弹”,相比于海战和陆战,空军和导弹一旦介入,战争性质就可能发生根本改变。如果俄罗斯和北约方面仅仅出动地面部队进行一次交锋,或者围绕克里米亚进行一次较量,那么谁能占据上风呢?

这一问题放到上世纪50-70年代,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苏军的钢铁洪流一定可以取胜,即使美国调动大军赶赴俄欧边界,也是鞭长莫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如果从硬实力的角度出发,俄罗斯仅靠现役的陆军力量几乎难以抵挡北约联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备水平上,俄罗斯需要调动起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力量才能勉强形成均势。

在战场机器人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人依然是决定陆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先看人数,俄军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2013年确立了一个大框架,全军人员保持在100万人左右,实行双轨兵役制度,从2008年新年当天开始,入伍的新兵服役期缩短为1年,每年招募5万名合同制军人。

结合2020年数据来看,俄罗斯近百万军队中的义务制军人大约有14.5万,职业军人在80多万左右,其中陆军数量不足30万人,和当年一两百万陆军的苏军时代完全不同。考虑到俄罗斯近些年军费一直在缩减,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陆军的人数大致在25万左右。

那么北约在欧洲能够调动的兵力有多少呢?此前北约负责防务政策的助理秘书长科尔斯顿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北约成员国能够动用的总兵力约为140万,但没有提及具体的各兵种情况,我们从美国驻欧军队的情况入手。美国欧洲司令部是美国九大联合作战司令部之一,直接负责欧洲方向的军事行动,根据2015公布的数据,该部队有6.7万人,该司令部管辖部队中近一半是空军,空军总部设在德国拉姆施泰因基地,总兵力3万。剩下的减去指挥人员和各种勤务人员、医疗人员,再减少数量较少的海军人员,陆军满打满算在两万左右。陆军人数大概是驻欧总兵力的29%左右。

我们按照这个比例去类推,北约助理秘书长科尔斯顿称北约有140万兵力可以调动,那么陆军的人数可能在40万左右。这是一个保守数字,因为北约组织里除了美国和英国等少数国家侧重空军,大部分国家都是以陆军为主,尤其是号称“北约第二军事强国”的土耳其,其陆军占据部队一半员额,因此北约能动用的陆军人数实际可以保证在50-60万左右,肯定是超过俄罗斯陆军现役总人数的。

我们接着看陆军的武备水平,这一块俄罗斯和北约组织的差距其实更大,苏军曾经拥有“钢铁洪流”,各类坦克2万多辆,一个坦克师配备200辆坦克,也能装备100个坦克师,这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但时代变了,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出现后,这种“坦克杀手”对付中低端坦克几乎是“信手拈来”。

海湾战争中,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出动20多架,击毁伊拉克的主力装甲师后全身而退。武装直升机作为陆军序列里最重要的武器,实际上已经终结了“钢铁洪流”的历史,这一块不能比数量。

现在能够决定陆军装备战力强弱的因素是质量和武器体系是否健全,北约组织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美国陆军几乎找不到特别明显的缺点,美军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重装火力推进,轻装迂回包抄”的打法,且运用自如。M1A2坦克和大口径火炮负责推进,布雷德利和各类轮式步战车迂回包抄。如果说美军陆军存在弱点,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不足,容易陷入以少打多的局面。美国的北约盟友土耳其和波兰可以完美的弥补上这个漏洞,而德国、英国和法国则各有优势,德国陆军突击能力出色,英国陆军战术多变,法国陆军善于稳扎稳打。

因此综合来看,俄罗斯其实没办法独立应对北约的陆军压力。事实上,一向不讲道理的美军一定会采取空袭为先的策略,就如同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每攻一城,必先行放箭,挫敌锐气。这也是俄罗斯全力发展防空导弹系统的原因,S-400防空武器系统才列装不久,S-500在未来三年内就要列装,S-600也在研制之中了。如果俄罗斯顶不住美英等国的空袭浪潮,陆军几乎守不住现有的任何一条防线,像克里米亚和加里宁格勒这样的突出部和“飞地”更是难上加难。

为此,俄罗斯方面近些年一直侧重于发展高超音速导弹和高端战术导弹,同时保证战略核潜艇和战略导弹不落后,甚至保持一点领先优势。俄罗斯经过近30年的努力,才让常规武器军工体系恢复了元气,开始走上快车道,但这30年世界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常规力量对比早已失衡。现在俄罗斯想要守住战略外延已经十分不易,更别提战略扩张了。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