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毁伤新方法,打击效果快快查——“智慧+兵器”沙龙⑻

兵器知识杂志  兵器知识杂志     2022-01-12      0

首页 > 军事

​​  现在的新型弹药即便是只看战斗部、炸药本身,都包含了不少智能化技术,比如可控毁伤小型化多模战斗部威力可调战斗部。有的战斗部在装药里加一些隔爆材料、隔层,通过它们来控制最后的爆炸威力。前面提到的群式作战等智能化技术,也能提高毁伤威力。比如巡飞弹攻击舰船,第一发先去开一个孔,第二发进去爆炸。
  不过听专家们介绍智能化和战斗部、终点毁伤的关系,让笔者印象更深的是下面两方面:怎么打智能化目标易损性
  无人机蜂群是智能化兵器中发展最快的代表,嗡嗡扑来的无人机群也非常讨厌。用导弹、高炮对付它们,都有用猎枪打苍蝇的感觉,远不如苍蝇拍好使。于是出现一些专门打这种智能化蜂群的战斗部技术,比如含能破片
  普通炮弹、导弹爆炸后,破片是靠动能穿透目标来实现毁伤,有一个传统的杀伤半径。而无人机蜂群很分散,单个无人机的尺寸也很小,结果传统的杀伤半径只能覆盖少数无人机,破片撞上的概率也更小。小型无人机大多采用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制作机身、外壳,破片动能更小也能穿透。于是有人可能会说:“减小单个破片的尺寸重量呗,增加数量,撞上小无人机的概率就高了。”可是小破片的减速更快,杀伤半径又会大幅度减小。于是传统的破片战斗部进入一个瓶颈。
  含能破片,则对速度、动能要求更低了。它们命中无人机时,能引发燃烧等后效,因此就算动能不够打出窟窿,损伤无人机内部设备,也能把目标点着,从而实现毁伤。现在普遍采用的非金属材料在被引燃后,会让一个小穿孔变成大洞。
  还有高功率微波,对无人机的毁伤也呈现三种程度。一是对目标的通信、数据链造成致盲效果。这类似电子干扰,停止攻击后目标就能恢复正常。二是对电路造成物理损伤,比如集成电路、芯片里的绝缘层被破坏。三是直接的热损伤,类似传统的破片、冲击波杀伤。
  只要无人机遵守电磁防护的规则,对电路板、外壳都进行了强电磁防护,就很容易让高能微波武器的前两种杀伤距离成级数缩短。虽然小型无人机要做到良好的电磁防护,会因为成本、重量等因素面临困难,但高功率微波武器对付无人机的射程不远,恐怕是无法改变的。
  于是有专家提出:“陆基的不行,空基行不行?”笔者也曾设想过,能否造出一种在无人机蜂群中心爆炸,产生电磁脉冲波代替冲击波、破片的战斗部?或者让破片、子弹撞击到目标时,产生的不是穿孔、燃烧等后效,而是电磁脉冲的后效?笔者不熟悉这类专业,因此如何把撞击动能、爆炸的化学能转换成电磁能,没多少头绪。但这次沙龙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交叉学科的相互交流,于是有专家提出了一条类似的道路:破片撞击产生燃烧,燃烧有可能产生高热等离子,它有电磁辐射,有可能影响到芯片。这个想法也有困难,有从事这方面专业的专家认为,它的能量级别不够,可能会干扰芯片电路,但还不够毁伤。
  总之,对付智能化的新装备,战斗部的毁伤机理也有了新途径,不光是用冲击波和破片伤你的躯体、内脏,还可以用电磁脉冲等新效果伤你的眼耳、大脑。

图片图片

  反过来,无人机、弹药上电子元器件的电磁防护,也受到一些专家的重视。毁伤目标的战斗部上,也在考虑怎么不被对方毁伤。
  毁伤评估和目标易损性,大家听得比较少,也不是战斗部本身的工作,但对战斗部、终点毁伤的作用不亚于炸药、引信。国庆阅兵和珠海航展时亮相的“无侦”8为什么受关注?就因为它能给“东风快递”提供用户评分。得不到五星好评,就得加强服务啊。
  智能化的毁伤评估,与智能感知和识别有点近似,笔者就不多说了。目标易损性分析技术,就不得不多关注,因为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一架敌机、一辆坦克、一座建筑,各个部位被击中后将损毁到什么程度,我们缺少细致量化的数据。这个差距也是多方面积累起来的。比如美军以前做各种弹药、打击试验时,不仅财大气粗,真飞机真军舰可劲打,收集的数据也很详细。美国空军研究发动机的易损性,可以把发动机开动起来然后打,而我们,打一台报废的发动机都未必能实现。这其实有点回到前面提过的问题:基础、数据。创新也是需要积累的。
  目标易损性分析,也直接影响到毁伤评估,特别是动态毁伤效果和评估。下面是电影《天空之眼》中的片段,就是在攻击前预估毁伤效果。

图片图片

  计划攻击的恐怖分子在房间这里,“海尔法”导弹的命中点如果选在这,墙外街道上人员的死亡率是65%到75%。 

图片图片

  把恐怖分子的炸弹背心考虑进去后,杀伤范围将更大,评估员也不能精确计算。 

图片图片

  把导弹命中点选到房间的另一处后,评估系统迅速给出小女孩所在位置的毁伤程度数据。请注意:这个片段可没有体现美英政客和军人如何考虑小女孩的安危,也就是他们常说的“减小附带损伤”。片中黑人中士给出的评估值是45%到65%,而且他说“这只是一个预估”,但女指挥官为了让上级批准攻击,报告说“预估死亡率为45%”。在美英军官和政客的眼里,因为非洲这里有几件炸弹背心,可能潜入美英爆炸,可能炸死炸伤美国人英国人,这就是“恐怖”了;于是为了“安全”,他们向非洲发射导弹,即便这枚导弹有45%的概率炸死一位非洲女孩。不知道他们是否做过评估:这个房间里的炸弹背心,对美国英国的毁伤概率是多少?在他们看来,对手的洗衣粉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减小附带损伤”的前提是,他们会在乎你的损伤。
  离开战争道德问题,回头接着说技术。在专家眼里,以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估,还算不上智能化评估。
  那什么算“智能化”的毁伤评估和目标易损性分析呢?可以举个例子:现在目标是座大楼,我之前没有见过,现在通过侦察知道它的大体外观,系统就能根据外观自动建模,然后通过快速算法,算出弹着点在哪最好。注意“大致外观”“快速算法”了吗?这是说外观图像有可能是第一枚导弹刚刚传回的,你得赶紧算出结果给第二枚导弹。
  毁伤评估和目标易损性分析要快速,还有前面的蜂群重组,从海到岸再到陆,都强调快速。火云邪神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除了兵器本身,研制兵器也在强调快。而且有些兵器研究,最大的成果不是兵器本身,是研究能力。
 

 P.S. 《兵器知识》杂志的投稿邮箱已更换,新邮箱:bqzs@cos.org.cn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