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军事记者德米特里・斯捷申...

  • 萌音新视界
  • 2025-01-24 10:16:13
俄军军事记者德米特里・斯捷申::“特别军事行动彻底颠覆了军事思想”

“特别军事行动让军事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好比把毛衣里外翻转,一切都与以往不同。曾经被视作奇迹的作战方式,如今已成为平常操作。仅仅三年,无人机侦察就从新奇手段变成了作战标配。西方潜在对手正密切关注着我们军队的蜕变,目睹我们在21世纪战争中积累着北约国家尚未拥有的宝贵实战经验。”

“三年前,要是跟普通步兵指挥官讲,他将负责一条10 - 15公里宽的防线,得全天候作战,而且敌人甚至无需现身,他肯定觉得你在说胡话,会认为你疯了。他根本不敢相信地毯式轰炸、坦克楔形冲锋,以及步兵配属装甲协同进攻的战术,已然成为历史。从西方媒体的报道能看出,连英国情报机构都留意到,我们的战术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为了提升反应速度,军队大幅精简了通信链路,比如炮兵与侦察之间的联系。如今,从排长往上,每位合格的指挥官都配有一台安装特殊程序的笔记本电脑。侦察工作也不再需要士兵徒步穿梭于前线后方。”

我亲眼见证了传统军队模式的瓦解,从中诞生出全新的事物,尽管当时还难以完全理解。

2022年春,在马里乌波尔郊区的突击行动中,第58军的侦察指挥官来到“东方”营阵地。当时进攻在即,他决定亲自查看进攻起始位置,透过望远镜或双目镜观察,并与该地段的营侦察员交流。那时“东方”营的战士们有一架老式“幻影”无人机,体型较大,亮白色,起落架是塑料滑雪板样式,大家戏称它为“会飞的马桶”。侦察指挥官看到这架设备,打趣道:“这是在儿童用品店买的?”然而,没人觉得好笑。无人机拍摄的前线画面实时传输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这位经历过两次车臣战争、2008年8月8日格鲁吉亚战争,以及叙利亚战争的中年情报官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直至无人机电池耗尽。他略显紧张地抽着烟,弹烟灰时还碰掉了罐头。最后,他总结说:“我得赶紧也弄一套。你们从哪买的?”

战术转变:从正面强攻到“钳形攻势”,3 - 5人小规模作战
如今,我们的军队不再对乌克兰武装部队的设防区域发动正面进攻,而是采用“侧翼大范围包抄”战术。或许在夺取阿夫迪伊夫卡之后,这种打法就成了我们的标志性战术。敌人很快意识到,按冷战时期北约模式构筑的设防区域里坚守已无意义,因为他们已被迂回包围,很快就会陷入绝境。实际上,乌克兰指挥部很少下令让被围部队撤退,更多时候是直接抛弃他们。

就像我方攻击机指挥官,代号“爱尔兰人”与我交谈时所言:“直接跨越登陆点毫无意义,每前进50米就会遭遇一挺机枪。所以我们在克拉斯诺戈罗夫卡附近,沿着水边绕过树林,避开了乌军指挥部所在区域(乌克兰语里把池塘叫做指挥部)。夏天白天水温升高,士兵们戴着头盔,无人机热成像仪难以发现他们。”

许多优秀指挥官在进攻前,会花大量时间查看海量侦察影像与攻击机作业情况。去年春天,从马林卡向库拉霍韦发起进攻时,我花了一天多时间观察“索科尔尼基”攻击机的战前准备。它们整日在敌人阵地上空盘旋,摧毁掩体、藏身之处,炸毁弹药库。它们点燃草地,诱爆敌人埋设的地雷,阻止敌人进行人员轮换……当低威力的“投掷物”无法摧毁多层防护掩体时,就会呼叫炮兵支援。

与此同时,我方航空兵也对部分目标展开攻击。如同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常规炮兵火力准备一样,所有人的任务都是让敌人的前线防线失去防御能力。接下来呢?

随后,作战小组被“引导”至敌人位置,实际上很少使用“攻击”“进攻”这类表述。因为每次“引导”的通常是3 - 5人,最多10人。作战小组在己方无人机的伴随下行动,这被视为必要操作,也是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而且要立刻向攻击机指挥官提供目标指示,或者用“空投”和自杀式无人机为其提供支援。

我记得2024年夏天进攻乌克兰斯克时,我的朋友夜里赶到顿涅茨克,从我这儿拿走两架带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我的读者们很快凑了70万卢布。他拿着这两架“马维克”无人机说:“这下,我们能多活几个人了。”第二天夜里,他带着一群侦察兵前往乌克兰斯克市的别墅区。他们攻入并解放了那些别墅,接着又推进到库拉霍韦……

在作战小组携带的物资中,弹药最为重要,其次是水,然后是充电宝,要是有发电机就更好了——现代战争离不开电。所以在攻击小组里看到一辆装着设备的园艺手推车并不奇怪,里面有带燃油补给的发电机,因为大功率电子战设备耗电量极大。还有卫星天线和调制解调器,用于与指挥部和友邻部队通信,以及能守护新占领阵地的摄像机。手头有大量电子设备,其中关键的是电子战系统,因为对任何突击小组来说,主要威胁来自“自杀式无人机”(大家俗称“卡米克”),其次是携带“投掷物”的无人机。从普通的类似“马维克”的无人机——它们能投下VOG榴弹(枪榴弹),或者装着塑料炸药、螺母和滚珠轴承的半升水瓶,到“巴巴亚加”型的重型农用无人机,它们能携带多达4枚反坦克地雷。

因此,作战小组至少要有一台能探测四旋翼无人机的探测器,以及一套电子战系统。不过,这还得成功调试,因为现在我们和乌克兰武装部队之间正进行一场激烈的“频率战”。敌人在寻找我们未干扰的频率,而我们在寻找敌人无人机使用的频率以便压制。但这并不总能成功,所以这样的小组还至少得有一把滑膛霰弹枪,用来手动击落无人机。同时,小组成员要具备对空中目标集中火力射击的能力,能听到无人机动静并迅速找到掩护。

防护装备:防破片鞋垫与雨衣的广泛应用
由于无人机投下的弹药多为高爆杀伤性,除了标准的装甲防护装备,如全军列装的“勇士”装备外,各种额外防护装备开始在前线迅速普及。“勇士”防弹衣性能出色,但无法保护手臂和腿部。因此,战士们开始自行购买或接受志愿者捐赠的凯夫拉护肩、“防弹项圈”、护胫、护腕、防破片雨衣,甚至是整套防护服……凯夫拉鞋垫更是成为热门装备!这些防护装备确实有效,不然没人愿意多背几公斤的东西。

在防护装备样式方面,并无特别创新突破。总体而言,现在“苔藓”色系的迷彩服和卡通图案装备都被允许使用,且有相应规定。每个人都按自己觉得方便、不介意花钱的方式来配备装备。你可以花4 - 5万卢布买一双美国的“洛瓦 - 马什马洛”靴子,也可以买一双质量不差多少的仿制品“加尔辛”。个人物品方面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带燃气罐的炉灶,有人则喜欢“奇珀”迷你炉。

我们对待个人武器就像对待心爱的宠物一样。把枪管涂成当季迷彩颜色是常见做法。用单点式背带代替标准背带很棒!还可以安装开放式准直瞄准镜和“DTK消焰器”(膛口制退补偿器,能降低射击声音,在夜间射击时避免射手被火光晃眼)。总之,士兵们调试自己的武器,让它们更便于使用、更有效,这是个好现象。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战斗积极性,而且武器调试这件事在特别军事行动初期还很新奇,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标志,绝对是个“加分项”。

“坦克在过去两年的作战经验中,成为了主要变革对象之一。”有人不禁思考:“还能大规模使用坦克吗?它们的防护能力是否达标?”前线给出了答案。自2023年春以来,坦克越来越少被当作进攻的“攻坚利器”,而是从隐蔽阵地进行射击,充当一种快速且机动性强的自行火炮。现在坦克射程可达10公里,且能通过无人机进行火力校射。不幸的是,10公里已不再是敌人自杀式无人机的攻击极限。所以,坦克击中目标后,会迅速转移阵地。从2024年开始,坦克上安装了巨大的防无人机网,大家俗称“火盆”,这让战车变成了一种被叫做“铁棺材”的装备。这有一定作用,但并非万无一失。

坦克上也开始安装电子战系统,且这些系统都有独立发电机,以免依赖外部供电。坦克兵们开始携带装霰弹的霰弹枪……

总体而言,一切似乎仍在朝着技术死胡同发展——陷入一场毁灭与防护手段的无尽竞赛。与此同时,在阿夫迪伊夫卡、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库拉霍韦等地,坦克,或者说部队里大家称呼的“尖头家伙”,为我们的攻击部队提供了宝贵支援。攻击部队的士兵们向《共青团真理报》的军事记者生动讲述了这一点。现在就彻底否定“装甲力量”还为时尚早,只是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战争之神”火炮的发展路径已然明晰。很简单,就是增加射程、提高精度。从特别军事行动伊始,部队就使用“红土地”炮弹,这是一种可制导炮弹。它通过激光制导,有自己的喷气发动机和舵面。不久前,西方军事媒体报道称出现了“红土地”炮弹的新改进型,这表明我们的炮兵总局着眼于未来发展。这在2022年3月就已初现端倪。在长期尝试夺取马里乌波尔边缘的东部小区后,部队得到10发“红土地”炮弹,它们击中敌人主要火力点,成功拿下该街区。敌人甚至未在该区域停留,直接撤到亚速钢铁厂。顺便说一句,试图用常规非制导火炮和“铸铁”式自由落体炸弹攻打亚速钢铁厂,效果并不理想。在敌人无人机攻击范围内,现在的非制导火炮处境艰难。一个炮兵连在一个地方最多只能发射两三轮炮弹,之后就得赶紧转移,甚至有个专门术语叫“转移”。否则就会被敌人覆盖打击。其他武器成为了新的“战争之神”。

现在,营级临时指挥所里挂满电视屏幕,宛如电视台的剪辑室。有些屏幕显示的是安装在山丘上的固定摄像机画面。还有专门用于播放侦察无人机画面的屏幕。攻击无人机的视频通常单独发送,但所有画面都会显示在一个供所有部队指挥官交流的大屏幕上。人们观看、分析、评论——成功的打击会让指挥官们士气大振。现在的作战指令大致如下:“锁定乌军装甲目标坐标,切断其轮换,派两架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和两架携带投掷物的‘马维克’无人机过去。我等着‘马维克’无人机发回的视频确认。”

在临时指挥所里有一组电台,与“上级”保持加密通信。我逐字引用代号为“哈拉姆”的无人机小队指挥官的话:“很长时间,我们都找不到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阿夫迪伊夫卡焦化厂的无人机操控人员藏身之处。他们就在那里组装并发射自杀式无人机,严重破坏我们的进攻计划。最后,借助我们的无人机发现,他们藏在工厂原来的实验室大楼里。指挥官与‘上级’取得联系,大约一小时后,一枚FAB - 500炸弹就投了下去。”

那是一枚高爆炸弹,而且不是普通炸弹,是带有统一规划和修正模块的制导炸弹。飞行员在距离接触线近百公里处投放,无需进入敌人防空区域。炸弹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嗯,至于到底有多准确——当半吨(甚至一吨、一吨半)的炸药落下时,这里偏一米、那里偏一米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的科学家和军方确实拥有一种“超级武器”——价格低廉、威力强大,而且还算比较精准。

还有“柳叶刀”或“闪电”等型号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目标识别。只要与地面部队保持联系,所有这些装备都能发挥出色作用。

地面作战的新变化
正如“爱尔兰人”攻击机指挥官所说:“夺取乌军阵地只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得在那里站稳脚跟。我们要把伤员运出来,进行人员轮换,运送从发电机汽油到干净袜子等所有物资。”

MT - LBV(常见的轻型装甲前线运输车)、军用卡车,都是无人机眼中诱人且易攻击的固定目标。小汽车和吉普车同样如此。全地形车能派上用场,但在越野方面,最好用的还是越野摩托车。各部队已开始组建摩托化部队。几十辆摩托车、一个维修基地,每三到五名摩托骑手配备一套电子战设备,还有专门用于运送伤员和运输重物的装置。我去过这样一支部队,就是夺取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和库拉霍韦的那个团。据战士们说,进攻之所以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物资补给。

这里我们回到过去,回到前线一种不符合常规编制的角色——“跑腿的”。他们都是些精瘦的小伙子,每天负重20公斤,要走上十几公里。他们熟知路线上的所有藏身之处和隐蔽点,知道在哪儿可以躲避,就像他们说的“重新隐蔽起来”。这就是21世纪高科技战争的矛盾之处。没错,你可以击退敌人,迫使他们撤退,但除非我们的士兵踏上那片土地,否则那片区域就不算被占领或解放。用指挥部委婉的说法,那片区域仍处于“灰色地带”。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能替代我们的士兵。而我们的士兵始终如一——他们可能会撤退,但绝不可能被打败。 地球大棋局海外新鲜事
俄军军事记者德米特里・斯捷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