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前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乡路
- 红色土勃薯
- 2024-12-05 14:10:57
回顾前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乡路
有人说“卧薪尝胆”是中国智慧,不错,确实是中国智慧,但那是一种怎样的中国智慧?能说出来吗?
这个时候不少人可能都会说这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智慧,可以忍住巨大的屈辱寻找报仇的机会,从小学开始就是这样教的。
也不算错,忍辱,或者说战略定力,确实是一种智慧,但这是次要的——如果把卧薪尝胆的核心要义放在“忍辱负重”上,那你有九成要一辈子在吴王的马桶边吃史吃到饱,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勾践这样做能成,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夫差足够蠢,夫差足够飘,夫差比起他老爹格局上还是有些局促了。但凡阖闾没死你试试?那样他勾践绝无活着被俘的可能。
当然勾践自不是等闲之辈,他能报仇,想必也不是去赌吴王糊涂的这一成胜算赌赢了,无非是说,他可以敏锐的察觉到夫差在格局上的这个弱点,如果夫差不是这种有几分类似项羽的性格,那有脑子搞出卧薪尝胆的勾践,必然要换一种新的策略来应对。
故而,卧薪尝胆的精髓实际在于“敌动我动,战略欺骗”,忍辱是进行欺骗的一部分,你小学不这样学,无非是因为不能强求一个小学生理解“战略欺骗”是什么,小学老师可能知道更深的那层意思,但还是要按课本教,更可能老师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比如我前任后来成了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她什么样子我还不清楚吗?
所以“卧薪尝胆”之后,还有一篇《六国论》,从另一端给这个问题进行了约束——现在对手换成了大秦,你割地求和,忍辱以换取喘息,还有用吗?没用了。
秦王会因为我在他病了的时候尝一口他的奥利给,就把我放回故国吗?你想得美。面对秦王这种对手,你直接生套勾践的原始操作,结果只能是人地皆失,你能活下来被扔去修长城,都算不错的结局了。至于你的人?那必是“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无非是你老婆被打发去洗马桶,你儿子孙子被阉割去做太监,你女儿孙女被秦王一夜七次郎狠狠搞里头,这种区别。
毕竟对手不一样了,对大秦来说,你活着,你不作为一块肉被我吃进嘴里,这就是你的原罪。
所以卧薪尝胆这种计策从来都是“像我这生学我者死”的,你得学会根据对手的具体特点,来打造具体的战略骗局,才能实现“韬光养晦”,才能伺机反推。面对大秦的时候也确实有人做到了与勾践相像,就是燕国的太子丹,虽然那个时候大局已经没什么翻盘机会了,但无可否认的是,只有姬丹先生这样的操盘手做到了把顶级杀手送到了秦国的宫殿上,成为了距离成功最近的人。
那么谈及“韬光养晦”的那些年,我们那个强大的对手,看起来更像夫差,还是更像嬴政?这就是问题。
那么,过去的这些年,不接先烈们回家,不去在荧幕上讲述先烈们的故事,还要把关于他们的文章从课本上删去,请问,这样能打消秦人的歹意吗?怎么可能。
我们方才前去中原参加秦王的会盟时,有一个很精辟的形容是“与狼共舞”,又有多少人,只听见了“共舞”,而不见辽身边的舞伴是一群狼?
更有急不可耐的文艺工作者顿生灵感,将那首当年与亚非拉一场体育赛事的团体操表演歌曲改了词,搞成了一首极其肉麻的儿童歌,幼儿园时我也很不幸学到了这个,歌词至今记得——
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在开放~
小朋友们来自远方来自远方~
全世界的小朋友手拉手~
友谊的歌儿放声唱,放声唱~
我去你妈。
不仅搞错了场合,而且搞错了对象,本来写给同袍们的歌,偏偏有人对豺狼也这么唱,不光对豺狼这么唱,还改成儿童歌曲,在幼儿园,在小学校园里,让根本不知环球冷热的孩子们也这么唱,唱就算了,涉及真金白银,涉及根本利益的事情上,他们竟依然拿着这首变了味的歌,作为“事秦”的主旋律,反以为荣了。
我们燕国的先烈们,本可以早些年魂归故土的,很遗憾,让他们等了这么久,非常遗憾。
当年的那位老人面对几乎无法翻盘的绝境,内心想必不会比太子丹要乐观多少,我想他一定明白像勾践者才能生的道理,提出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我想也一定有很多怀大智大勇之人听懂了他的意思,所以我们才能有如今,不至于步“事秦破灭”的后尘,但也从来不缺人等,听到“韬光养晦”就如同接到圣旨那般,谄媚地爬往他秦王的龙塌旁,一把抱过马桶,甘之如饴起来。人们笑他们种种举动实在没眼看,他倒振振有词:“我这是效勾践卧薪尝胆之法!”
直到前些年,我们燕国终于兵强马壮,羽翼丰满,重振旗鼓,会盟诸侯,欲雪六国前耻,准备与秦进行正面对抗了,虽然鹿死谁手尚不可知,但“韬光养晦”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谁想他们竟是最急的那个,一把丢下秦宫里的马桶,火急火燎地冲到两军阵前,大呼——快止兵戈!莫忘先王兵败旧事,万万不能抗秦呀!
结果就是燕国局面不利的时候,他们这么说,后来秦军连连兵败,他们也这么说,翻来覆去说了好些年,至今还在说。
很显然,他们是食用秦王粪便已然成瘾了。
那我们还能说甚么呢?
只能说,希望我们燕国全体上下,可以早日彻底摆脱上个时代遗留下的诸如“不利于不要讲”这种“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式水泥墩子糟粕,前些年尚且可以说是“韬光养晦”需要,如今看来则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了。
有人说“卧薪尝胆”是中国智慧,不错,确实是中国智慧,但那是一种怎样的中国智慧?能说出来吗?
这个时候不少人可能都会说这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智慧,可以忍住巨大的屈辱寻找报仇的机会,从小学开始就是这样教的。
也不算错,忍辱,或者说战略定力,确实是一种智慧,但这是次要的——如果把卧薪尝胆的核心要义放在“忍辱负重”上,那你有九成要一辈子在吴王的马桶边吃史吃到饱,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勾践这样做能成,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夫差足够蠢,夫差足够飘,夫差比起他老爹格局上还是有些局促了。但凡阖闾没死你试试?那样他勾践绝无活着被俘的可能。
当然勾践自不是等闲之辈,他能报仇,想必也不是去赌吴王糊涂的这一成胜算赌赢了,无非是说,他可以敏锐的察觉到夫差在格局上的这个弱点,如果夫差不是这种有几分类似项羽的性格,那有脑子搞出卧薪尝胆的勾践,必然要换一种新的策略来应对。
故而,卧薪尝胆的精髓实际在于“敌动我动,战略欺骗”,忍辱是进行欺骗的一部分,你小学不这样学,无非是因为不能强求一个小学生理解“战略欺骗”是什么,小学老师可能知道更深的那层意思,但还是要按课本教,更可能老师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比如我前任后来成了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她什么样子我还不清楚吗?

所以“卧薪尝胆”之后,还有一篇《六国论》,从另一端给这个问题进行了约束——现在对手换成了大秦,你割地求和,忍辱以换取喘息,还有用吗?没用了。
秦王会因为我在他病了的时候尝一口他的奥利给,就把我放回故国吗?你想得美。面对秦王这种对手,你直接生套勾践的原始操作,结果只能是人地皆失,你能活下来被扔去修长城,都算不错的结局了。至于你的人?那必是“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无非是你老婆被打发去洗马桶,你儿子孙子被阉割去做太监,你女儿孙女被秦王一夜七次郎狠狠搞里头,这种区别。
毕竟对手不一样了,对大秦来说,你活着,你不作为一块肉被我吃进嘴里,这就是你的原罪。
所以卧薪尝胆这种计策从来都是“像我这生学我者死”的,你得学会根据对手的具体特点,来打造具体的战略骗局,才能实现“韬光养晦”,才能伺机反推。面对大秦的时候也确实有人做到了与勾践相像,就是燕国的太子丹,虽然那个时候大局已经没什么翻盘机会了,但无可否认的是,只有姬丹先生这样的操盘手做到了把顶级杀手送到了秦国的宫殿上,成为了距离成功最近的人。
那么谈及“韬光养晦”的那些年,我们那个强大的对手,看起来更像夫差,还是更像嬴政?这就是问题。
那么,过去的这些年,不接先烈们回家,不去在荧幕上讲述先烈们的故事,还要把关于他们的文章从课本上删去,请问,这样能打消秦人的歹意吗?怎么可能。
我们方才前去中原参加秦王的会盟时,有一个很精辟的形容是“与狼共舞”,又有多少人,只听见了“共舞”,而不见辽身边的舞伴是一群狼?
更有急不可耐的文艺工作者顿生灵感,将那首当年与亚非拉一场体育赛事的团体操表演歌曲改了词,搞成了一首极其肉麻的儿童歌,幼儿园时我也很不幸学到了这个,歌词至今记得——
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在开放~
小朋友们来自远方来自远方~
全世界的小朋友手拉手~
友谊的歌儿放声唱,放声唱~
我去你妈。
不仅搞错了场合,而且搞错了对象,本来写给同袍们的歌,偏偏有人对豺狼也这么唱,不光对豺狼这么唱,还改成儿童歌曲,在幼儿园,在小学校园里,让根本不知环球冷热的孩子们也这么唱,唱就算了,涉及真金白银,涉及根本利益的事情上,他们竟依然拿着这首变了味的歌,作为“事秦”的主旋律,反以为荣了。
我们燕国的先烈们,本可以早些年魂归故土的,很遗憾,让他们等了这么久,非常遗憾。
当年的那位老人面对几乎无法翻盘的绝境,内心想必不会比太子丹要乐观多少,我想他一定明白像勾践者才能生的道理,提出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我想也一定有很多怀大智大勇之人听懂了他的意思,所以我们才能有如今,不至于步“事秦破灭”的后尘,但也从来不缺人等,听到“韬光养晦”就如同接到圣旨那般,谄媚地爬往他秦王的龙塌旁,一把抱过马桶,甘之如饴起来。人们笑他们种种举动实在没眼看,他倒振振有词:“我这是效勾践卧薪尝胆之法!”
直到前些年,我们燕国终于兵强马壮,羽翼丰满,重振旗鼓,会盟诸侯,欲雪六国前耻,准备与秦进行正面对抗了,虽然鹿死谁手尚不可知,但“韬光养晦”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谁想他们竟是最急的那个,一把丢下秦宫里的马桶,火急火燎地冲到两军阵前,大呼——快止兵戈!莫忘先王兵败旧事,万万不能抗秦呀!
结果就是燕国局面不利的时候,他们这么说,后来秦军连连兵败,他们也这么说,翻来覆去说了好些年,至今还在说。
很显然,他们是食用秦王粪便已然成瘾了。
那我们还能说甚么呢?
只能说,希望我们燕国全体上下,可以早日彻底摆脱上个时代遗留下的诸如“不利于不要讲”这种“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式水泥墩子糟粕,前些年尚且可以说是“韬光养晦”需要,如今看来则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了。